在我们的眼中他们和正常学生是一样的。在课堂内、外我们要适当的给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能感受到温暖的存在,让随读生觉得他们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四、放低要求——进步
课后的作业联系是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从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更正错误。随班就读儿童由于动手和思考能力无法与其他孩子一致,因此任课教师要主动为他开辟一条绿色的学习通道。为他的学有所得保驾护航。
1.放低目标。需要背诵的课文,他只要熟读即可。需要抄写识记几遍的,他可以适当减少。需要口算的,允许他笔算。要达标的项目,他适当可以免考。总之,特殊的情况,特别的对待。
2.示范引导。体育课上,无法掌握的动作,老师要耐心讲解示范;语文课上,难以书写的汉字,老师应该手把手教学,从而体会书写的要领;数学课上的操作练习,老师可以与他合作完成。
3.延时完成。对于要求在校时间内完成的作业,允许其制作一部分,把未完成的部分带回家,与家长实现沟通,共同帮助其提高。只要能在次日自觉前来批改,就没有必要强求。
4.适时鼓励。马克吐温说:“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话,虽然略带夸张,但是却体现了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的精神受到鼓舞时,内心产生的动力是无限的。我的精神鼓励如果成功的话,就会给孩子的一生带去一种暗示,带去一种精神,带去一种力量。这种暗示、精神与力量会鼓舞他一辈子!恰如其分的表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促进孩子的进步。一句真心的称赞,一阵热烈的掌声, 一次真诚的肯定,都有可能带来品德的转变。
五、放手生活——成长
随班就读儿童的日常学习可能有家长、老师们有意识的关心,也许会少一些障碍,多一分进步。但是生活的自理能力,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还远没有达到要求。这也是家长更为担心的方面。家长和老师应该明确一点:父母终有老的一天。孩子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我们应该对他的生活适当放手,才有可能促进他的真正成长。
夸姆纽斯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艰苦卓绝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不能“立竿见影”,而其才能的增长必须有一个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班就读的孩子更是如此。因为他,我学会了放平心态,悦纳自己和孩子;因为他,我学会了创造氛围,放松心情,融入集体;因为他,我学会了试着放慢节奏,帮助孩子点燃他内心的希望,增强他的信心;因为他,我学会了放低要求,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也因为他,我学会了大胆放手生活,开始把美好的师生情分是看作自己生命必不可少的—分,欣喜于他的成长。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相信每一个随班就读孩子都能由“悦纳”开始成长。只要我们慢慢来,让他跟上来!
参考文献:
[1]《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张连荣.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