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域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一方面必须吸取其他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执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与中部其他地区的互动合作,将本地区的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保护与治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在加快城市、城镇、农村的一体化进程中获得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战略既包括以中部六省各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群建设,也包括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广大农村的繁荣稳定。为此,将强化各中心城市的中心地位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其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功能,增强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出台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三农”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部地区要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其它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广大农村协调并进的网络化发展格局,以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同时,进一步密切中部六大城市群之间的各种经济和文化联系,促进资源和要素流动,发挥中部六省的一体化效应。由此可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加强与中部其他地区城市、城镇、农村的联系与交流,学习经验、借鉴政策、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不仅可以在实现中部崛起中分享共同发展的成果,而且能够促进本地区的城市发展、城镇建设和乡村繁荣。
三、在中部崛起进程中拓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部崛起战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鄱阳湖地区应该能够在实现中部崛起的过程中获得各种项目、政策、资金及其它发展要素的支持,实现超常规发展。为此,在策应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完善区域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特别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鄱阳湖地区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需要依据本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集中智慧,找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定位,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本地区传统的铜、钢、汽车、化工等产业,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清洁能源、生物制药和旅游商贸等新兴产业,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和对生态环境破坏比较大的产业。此外,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坚持两个“统一”:一是坚持发挥区域特色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相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区位优势,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凭借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二是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与改善投资环境相统一。鄱阳湖地区在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要占得先机,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和创优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不断精简办事程序,提高机关效能,真正创造出一流的企业投资环境。
2.在引才引智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鄱阳湖地区如今只有一所“211工程”高校,科研院所布局也相对较少,人才密度不高,特别是缺乏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为此,在行政层面,一是要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人才引进与跟踪管理政策,着力引导国内外科技人才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创新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弥补人才、智力不足的缺陷。二是要继续加强区域内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建设,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水平先进的创新创业载体;三是要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四是要鼓励鄱阳湖地区进一步加强同中部其他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联系,深入开展各层次、宽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从而在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3.在发展经济与开展环境、生态项目合作中保护生态资源。鄱阳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得较好,为了避免走其他发达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实施严格的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政策,在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同时,也迫切需要加强同中部其它地区在环境、生态项目中的合作。在实现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中部六省不仅在经济领域会建立相应的合作平台,而且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也必然会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以协调解决区域内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