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战备完好率
战备完好率表示当要求装备投入作战时,装备准备好能够执行规定任务的概率。战备完好率模型的建立不仅要考虑装备的固有特性(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而且还必须考虑装备的使用和维修保障条件。模块是装备模块化设计的基础,模块的设计、制造、组装均已定型,适应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全面的验证,所以模块化结构可大大提高整机的可靠性。因此可以把战备完好率作为衡量装备使用部门的模块化军事效益指标之一。战备完好率的基本模型为
 (10)
式中 为战备完好率, 为前次任务无故障概率, 为任务持续时间, 为若前次任务发生故障,而其维修时间 短于再次使用前间歇时间 的概率。
2.3.2机动性能
雷达装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是组合式结构,空间布局得到了优化,结构更加合理,体积较大的装备能够快速进行分解和安装,还便于装卸和运输,提高了雷达装备的机动性能。因此机动性能也是模块化的重要军事效益指标。其主要指标体系如下: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机动性能
|
架设和撤收性能
|
架设和撤收所需的时间和操作人员数量
|
适应的环境条件
|
雷达运输性能
|
雷达自行运输性能
|
非自行运输适应性能
|
按照一般的加权综合法建立雷达的机动性能 的数学评价模型:
(11)
式中 为机动性能; 、 分别表示本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权重。
2.3.3装备“三互”性能
模块化因为采用统一标准化接口、即插即用的开发式体系结构,可以解决目前雷达装备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型号繁多、兼容性差、不能互换和通用等,有利于实现各型号雷达装备技术体制的统一。同时,模块化使装备上安装的软件具有可移植性和重用性,使雷达情报和数据便于交换和共享,便于实现“互连、互通、互操作”(简称“三互”)。同时,“三互”性能的提高是雷达组网的重要基础。因此,三互能力是评价装备模块化军事效益的指标之一。一般的,我们建立“三互”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如图5.

类似机动性能的评价方法即可得出“三互”性能 的评价模型。
2.4维修保障部门的效益指标
2.4.1平时维修保障能力
模块化雷达由于采用统一标准的模块化结构,即使不同型号的雷达装备也会有不少可以共同的软硬件模块,促使原来用于不同型号雷达中的备件品种、规格和数量大为减少。这样降低雷达维修保障的难度,同时使作战部队更容易掌握保障工作,有利于部队平时维修保障能力的提高。平时维修保障能力的指标体系如图所示。

依据 即可得出平时维修保障能力 。
2.4.2战场抢修能力
模块化具有以下优点:(1)模块化装备具有硬件的热插拔性(plugandplay,PNP)和软件的可移植性,操作简单、快捷、安全、方便,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可以在不影响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完成故障的修复;(2)模块化装备一般具有智能控制管理功能,出现故障时能及时给出提示和报警,并告知故障所在,因而无需专业人员也能迅速排除故障,更符合战时应急的需要;(3)模块是特定功能的固化,其特点是通用性强,因而在种类上比现在的装备大为减少,战时模块的可替换对象很多,极大地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因此,模块化设计能够提高战场抢修性。
战场抢修是指在战场上运用应急诊断和修复等技术,迅速恢复装备战斗能力的一系列活动。战场抢修能力是战场组织抢修工作、使用调配修理力量以及组织装各器材供应的主要依据。《战时装备保障手册》中装备保障分队能够完成装备拆装修理工时的计一算公式为:
(12)
式中 为维修设备、维修人员及维修器材三者有机结合后产生的实际有效工时; 为拆装修理设备的数量; 为昼夜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2小时,但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延长); 为工作系数(一般取0.75-0.9); 为作业天数; 为同时工作的人数。
2.4.3维修费用
装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后能节约维修费用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品的整体可靠度提高,易损部件减少,减少了平时的维修费用;二是对技术人员的维修技能要求降低,减少了维修人员培训费用。
在装备系统寿命期间全部在编项目的维修费用是以下各项费用之和,分队维修(操作者维修除外)费用 ,战地支援级维修费用 ,基地级装备系统大修费用 ,基地级零部件维修费用 以及维修消耗品费用 (其中包括弃件式备件)之和。将以上各项费用之和乘以该系统内可修复的在编项目总数 与该估算时刻所确定的可修复的在编项目总数 之比,即得出预测的该装备系统维修总费用 的估算值为
(13)
2.4.4绿色维修性
模块化设计可将产品中对环境或对人体有害的部分、使用寿命相近的部分集成在同一模块中,便于拆卸回收和维护更换等,符合绿色维修的要求。
绿色维修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资源利用率、规定的维修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无污染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其规定状态的能力。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