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柔性梁刚柔耦合碰撞动力学及变形传播研究*_物理论文

时间:2012-04-29  作者:段玥晨,章定国
为逻辑函数,用来判别接触与否。(5)

3 系统刚柔耦合碰撞动力学方程

3.1 系统动能

如图2,在浮动系中,对于未变形时梁上一点P(x,0),其变形后的位置矢量为

(6)

则该点的速度为

(7)

系统的动能为

(8)

3.2 系统势能

系统势能包括柔性梁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以及作为有势力处理的碰撞力产生的碰撞力势能。这里我们引入碰撞力势能概念,其目的是便于计算碰撞力所对应的广义力。整个系统的势能为

(9)

柔性梁的弹性变形势能即为梁的横向弯曲势能为

(10)

梁的重力势能为

(11)

式(11)中的是重力加速度矢量在惯性系中坐标列阵,是质量微元的位置矢量在浮动系中坐标列阵。

在每一个积分步内,因步长很短,碰撞力可以作为有势力处理,碰撞力势能形式如下

(12)

式(12)中为惯性系中碰撞力方向矢量列阵,是碰撞力大小,为惯性系到浮动系的齐次变换矩阵(在本问题中可以简化为方向余弦阵)物理论文,为浮动系中碰撞力作用点位置矢量列阵。碰撞力势能只在碰撞发生过程中起作用,其余时间碰撞力势能为0。

3.3 假设模态法离散

本文采用假设模态法对柔性梁的横向变形位移进行离散,即

(13)

式(13)中的为梁的横向模态函数,为模态坐标,为模态截断数。

式(1)表示的非线性耦合变形项又可表示为

(14)

其中

(15)

3.4 系统刚柔耦合碰撞动力学方程

取广义坐标,运用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16)

其中为除去重力和碰撞力后剩下的外主动力产生的广义力列阵,可表示为

(17)

式(17)中的是如图1中的作用在转轴处的驱动力矩。

将所求得的动能和势能代入式(16),经过推导得到可以计及碰撞过程的系统全局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

(18)

其中为广义质量阵,为广义力列阵。

(19)

(20)

为无碰撞时广义力列阵。(21)

为碰撞广义力列阵,在无碰撞时为0。(22)

式中:

(23)

(24)

(25)

(26)

(27)

(28)

(29)

在广义质量阵和广义力阵的元素中,为与时间无关的常数。

由于建模时在变形位移中考虑了二次耦合变形量,因此在推导出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中,比传统的零次耦合动力学方程增加了附加耦合项(上述式子中的带下划线的项),这些附加的耦合项出现在广义质量阵和广义力阵中,传统的动力学模型中不包含下划线项。加入下划线项后,广义质量阵右下角矩阵不再是常数阵,而是广义坐标的非线性阵,惯量高度耦合。在式(27)中的下划线项加入后,会增加刚度项,以及阻尼项,尤其是与转动有关的刚度项整体将会由原来的负变成正,即下划线项产生动力刚化效应,且比柔化效应大,从而整体是动力刚化,且随转速增加而增加。在低转速时,无论刚化还是柔化效应跟结构的静刚度比显得度很小,但当高转速时,大位移运动产生的这种效应就会增加,此时两种不同模型的差异就明显增大,到临界转速时产生本质差别。

碰撞力产生的效应体现在式(28)和(29)上。虽然其结构和式(26)和(27)的最后项对应相同,都代表的是系统外主动力效应,但由于其作用特点不同,产生与通常外主动力很不相同的效应。由于碰撞力作用强度大且变化剧烈,它就能迅速激发高频,而高频的加入使得方程不稳定,求解速度明显下降。从数学上看,增加了原来问题的多尺度性和非连续性,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对方程求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碰撞动力学仿真结果

对图1所示的系统取如下的结构参数:=2.6×103㎏/m3,E=71.96GPa,L=0.7112m,I=1.24×10-10m4,b=0.0163m,h=0.0045m,R=0.01m。

4.1 刚柔耦合模型与传统零次耦合模型的结果对比

为了对比刚柔耦合模型(也称一次耦合模型)与传统零次耦合模型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不同大范围运动下的系统动力学响应计算。选取不同大小的初始角速度,在不含碰撞的重力场中系统作大范围运动情况下,对两种模型分别进行动力学仿真物理论文,并将计算出的梁末端横向变形位移进行对比。仿真中,低速情况取初始角速度为5rad/s,高速情况取初始角速度为100rad/s。

图3和图4分别是大范围运动为低速和高速情况下的梁末端横向变形响应。由图可见,在大范围运动为低速时,刚柔耦合模型与零次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在大范围运动为高速时,刚柔耦合模型的梁末端变形依旧保持周期性变化,而零次耦合模型的梁末端变形量持续增大,趋向于发散,这与实际物理现象不符。仿真结果说明,在大范围运动为较低速度时,刚柔耦合模型与零次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别不大,这也验证了刚柔耦合模型的准确性;在大范围运动为较高速度时,传统的零次耦合模型已经不再适用,而刚柔耦合模型仍可较好的反映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考虑微观粘滑的连接梁结构动力响应分析*_动响应
下一篇论文:Gd掺杂的多铁性陶瓷BiFeO_铁酸铋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物理论文
最新物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