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及其张力_海明威

时间:2011-06-1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海明威与余华。海明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简约的语言对话体。
论文关键词:余华,海明威,对话体

 

海明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他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他的小说在写作形式、语言和技巧方面的成就,是他所开创的“冰山文体”,即写作就如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海明威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他那清新流畅的文笔,简洁凝练的叙述精确微细的描写,言简意赅的对话,在文学界成了有名的“海明威风格”,即“电报式”风格。这种语言风格的影响很深远,比如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认为:海明威是一位与其写作技巧最为密切相关的作家。而在中国先锋派作家中余华曾直言不讳的说: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最喜欢的就是自己那简洁明亮的对话体风格了,并且认为这源于自己很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从中找到语言表达的灵感。实际上,这不可排除的受到语言大师海明威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是从海明威简洁清晰含蓄“电报式语言”来看先锋派作家余华作品里蕴藏的语言特色与张力。

海明威与余华,他们的语言风格不可质疑的具有着某些共性特点:简约的对话体中口语化的重复,含蓄冷静的表达叙述话语,形成沉着客观的叙述视角,给人一种简洁流畅深度的阅读感受,表达出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海明威,对于人类悲悯的情怀,对于初始的人生境遇的显示。

一、源于两人相似的经历和生活背景

海明威是20世纪传奇的英雄和作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一生中多次负伤,仅脑震荡就有十几次,出过三次车祸,“光是作战,他身上中弹九处,头部受伤六次。他18岁的时候在意大利给烧伤了,起初都当他死了,丢下他不管,医生一共在他身上拿出237块碎片,拿不出的不算。”[1]他从小就练习拳击,打垒球,喜欢斗牛,并亲身上过斗牛场,还喜欢钓鱼,骑马,滑雪,打猎,在非洲森林里狩猎时飞机出事两次,差点送了命,就连最后的死亡也体现了海明威是个很有个性的作家,最后他把猎枪含在嘴里,两个扳机一齐扣动,大半个脑袋就打碎了。美国学者菲利普扬认为,一切美国故事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天真遇上经验,讲天真的美国人怎样走到外面的世界,怎样遇见与天真完全不同的东西,怎样在路上被打倒了,从此以后便很难再把自己拼起来,回复原状。[2]海明威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古老的故事,关于一个男孩怎样被他从小到大的经历的世界打击的粉碎的故事。他所造了一个个生命极端热爱的铁骨铮铮的硬汗形象,给人类以一种强悍的生机力。仿佛人活着就要坚强,就要强硬,我们要精悍。他语言简短精悍的表述,也和他这传奇的英雄一生经历有着关系。

正如余华亦是如此,他小说中暴力叙述和精简的表达源自于他的人生经历背景。余华出身于医生家庭,他童年的启蒙中包含着某种暴力性的记忆因素。余华回忆说:“我在念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些同学都说医院里气味难闻,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我喜欢闻酒精和福尔马林的气味。我对从手术室里提出来的一桶桶血肉模糊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应该说我小时候不怕看到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恐惧海明威,到了夏天最为炎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凉快。[3]由此看来,余华童年时期的生活中对恐怖性暴力性的情节和场景有着某种亲和力,他青年时期从医的生活经历进一步巩固了他关于暴力和死亡的童年记忆,当他对医院和牙科医生的生活感到厌倦而转向文学写作的时候,这种从医的经历,对于暴力血腥的特别感受,形成了他小说中客观冷静的叙事和简练含蓄的文风。他对于暴力叙述的执着有历史的批判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他在20世纪80年代某些作品的暴力叙述揭示了历史的或人性的阴暗和残酷的一面,使人们看到了历史的表象背后的某种残忍和罪恶免费论文网。

总看海明威和余华的人生经历不可排除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对于暴力,血腥,残酷的或温情的生活都能表现出冷静的客观的描述,并透露出一种韧性,生命的强悍,生活的无穷力量,绝不服输的勇气。这些外在的因素,都是形成两人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的重要原因。

二.简约的语言对话体

简约的对话体,即删掉小说中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像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没有着墨的空白处似乎比浓墨重彩更有韵味。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只要八分之一。简约的语言表述表现在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讨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海明威打仗期间当了美国一家报纸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挥过,语言必须简明,形成了“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他追求一种没有修饰雕琢的真实,用最简洁,最明晰的语言向人们提供画面,让人们从画面中体验真实,使读者能在没有语言障碍和干扰的条件的下去体验他所追求的真实。海明威小说中语言的鲜明的特征是简约的对话风格。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指出:“在他以前的一个世纪,长篇小说的对话向来都给一大套精雕镂刻的老规矩压的动摇西摆,迈不开步。长篇不知想了什么办法,居然活下来;短篇却一直岌岌可危。按照这套老规矩、角色说的话要具备作家所强调的抑扬顿挫。风味、情绪、含意。于是:‘他带着明显表示的愤怒又重复了一遍:‘他鼓起勇气,用用忧郁的音调说’;‘他低声笑着插了句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字调料一块块的塞满,”海明威则把这些修饰填料都一一扫光海明威,他的对话都是直接呈现对话摘要模式,以对白来推动小说的叙事的发展,这很类似于海明威在《杀人者》和《白象似的群山》等作品。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许三观躺在藤榻里,两只脚架在凳子上,许玉兰走过来说:“许三观,家里没有米了,只够晚上吃一顿,这是粮票,这是钱,这是米袋,你去粮店把米买回来。”

许三观说:“我不能去买米,我现在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一回家就要享受,你知道什么叫享受吗?就是这样,”

许玉兰说:“许三观,我正在洗床单,这床单太大了,你帮我揪一把水。”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榻里,我的身体才刚刚舒服起来,我要是一动就不舒服啦。”

许玉兰说:“许三观,你来帮我搬一下这只箱子,我一个人搬不动它。”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榻里享受呢”

许玉兰说:“许三观,吃饭啦。”

许三观说:“你把饭给我端过来,我就坐在藤榻里吃。”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这段对话,我们知道对白成了叙事本身,离开了对白,小说便不存在。由对白所推动的叙事行为在这小说中远远大于时间和主题,对白在这小说中的重要性在于:整个叙事由人物对白展开,作者和叙述者让位给人物,叙述主体消失在人物的背后,人物成了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不仅仅是叙述的对象,而且是叙述的主题。这样,避免了作者过于强大的主观权力对叙事的客观性的干扰,以简单的人物对话,作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推进故事情节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和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类似,这篇小说情节可以一句话概括:一个美国男人同一个姑娘在一个西班牙小站等火车的时候,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一个小手术。整部小说基本上由男人和姑娘的对话构成,一句句的对话就那样的构成了整个故事事件,推进着叙事的发展。我们来看这段对话:

“你说什么?”

“我说我们本来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不海明威,我们不能。”

“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不,我们不能。”

“我们可以到处去逛逛。”

“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

“是我们的。”

“不,不是。一旦我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

“但我们还没有把它拿走。”

“咱们等着瞧吧。”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

这是一段关于男人去劝姑娘做手术的对话,在这里不断地重复着“不,我们不能。”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姑娘一而再的拒绝做这件事情,她坚决的说着:“不,我们不能。”这种对白上的重复,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感,重复的表现人物的心里态势。叙述者由于激动、紧张或痛苦不可能把若干动作和状态编排进完整的上下文中,选择不同的动词和短语、准确地描述各个动词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只依照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或重复的说出来。重复的结果不但加深了印象了印象,而且使单个词或词组在重复中得到了强调,与其他基本词和词组相游离,从而使每个词或词组都获得几乎是相等分量的感染力量。更加难得是海明威在使用对白重复着一手段时仍然保持着行文简洁的风格免费论文网。其实这就和上面的《许三观卖血记》那段在语言的叙述上不谋而合了。许玉兰让许三观做着个做那个,许三观都说,不行,他要躺在藤榻里享受。

三、简约流畅的对话体中出现的口语化,使得语言很简朴简洁,自然活泼生动。海明威写出来绝对口语化的对话,并使其具有持久的真实美,他不但追求对话的语调,用词等方面的真实,还追求说话人的感情态度性格的内在真实,让读者能够闻声识人,闻声知人。海明威在对话中除了使用口语外,还经常使用俚语,增加对话的生活实感和对人物内心情绪与心理意识表现度。那么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有这一段:

这时,许玉兰说话了,她说:“我怎么去对何小勇说呢?”

她父亲说:“你就去对他说,你要结婚了,新郎叫许三观,新郎不叫何小勇。”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这里面直接体现了语言的风格:简朴。最天然的口语,最简洁的结构,然而,这种简单性却有着一种令人着迷的旋律感。陈思和在该小说的总体结构中就发现了一种民间音乐般的节奏感(见《关于长篇小说的历史意义》)“新郎叫许三观,新郎不叫何小勇。”这有着赌气生气的口吻,很地道的口语化,特别是“新郎”一词前后重复两次,从表面上看,似乎显得累赘海明威,但要是删去一个,整句话在节奏和旋律上的美感便当然无存,变成了一句毫无光彩的复句。用极简单的重复的地道的口语化的语句,却给整篇小说带来一种简朴有力的表现力和富于乐感的旋律美。

四、结语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风格是从简约蕴藉中获得恢弘的气度。他始终做到“越少,就越多。”,用平白无饰的然而具有丰富的文学表现力的小说语言描述读来明快、回味起来寓意深邃的故事。他崇尚用淡泊若无的笔触去捕捉那转瞬即逝的情景,用朴实无华的画面去表现最动人的内在特色,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描绘。他希望用不经雕琢的真实创造的情绪来感染读者,使读者难以忘怀。正是如此,海明威形成了简洁清晰含蓄耐人寻味的语言,他使“英语散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后世的影响是:处处都有海明威的影响,但你不可能辨认出哪一处是海明威的。先锋作家余华,前期的创作亦是模仿西方欧化的句式,对话也显得很突兀,表面上似乎意味深长而又无明确的所指,游离于叙事。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他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型,他用东方话语的简洁和纯净,不拖泥带水,在貌似大白话中去寻找耐人寻味的特别。这种深邃的简洁含蓄和海明威的“电报式语言”有着相同的类似。他们都是用很地道的口语化自己的语言组成简单的语句,精悍的文章,但是很耐人寻味。余华叙述中有海明威的影响,特别是在简约的对话体这一处,更是得“电报式语言”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菲利普扬:《欧涅斯海明威》,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M],北京:三联书店,1988.P220;
[2]菲利普扬:《欧涅斯海明威》,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M],北京:三联书店,1988.P233;
[3]余华:余华,自传[A]余华作品集(3)[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P9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余华《兄弟》叙述的“嬗变”_重复
下一篇论文:俄狄浦斯母题的现代嬗变_《儿子与情人》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