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俄狄浦斯母题的现代嬗变_《儿子与情人》

时间:2011-06-15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海边的卡夫卡》和《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恰好代表了这两极。海边的卡夫卡》主人公卡夫卡幼年时被母亲抛弃。
论文关键词:《儿子与情人》,《海边的卡夫卡》,弑父娶母ThechangeofthemotifOedipus

 

《俄狄浦斯王》(OedipusThe King)中英雄俄狄浦斯犯下杀父娶母的大罪浑然不觉,当他发现真相后痛悔不已,刺瞎双眼,自我流放。这原本是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后来经索福克勒斯妙笔阐释,成为文学史上悲剧的典范之作。俄狄浦斯的故事是世界范围内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母题,俄狄浦斯是人类命运的原型。荣格认为,原型犹如一道“河床”它使人类的生命之流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沿着河床“奔涌成一条大江”俄狄浦斯作为人类命运的原型不仅代表过去,而且预示未来,它就是一条河床,人类无数生命沿着这一模式一代又一代演绎着。【1】 后人对俄狄浦斯这个质朴而深刻的主题的每一次创造性使用都为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注入新的活力。无独有偶,当代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和日本极具现代意识的作家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都巧妙地沿用了俄狄浦斯故事的母题和意象并将其赋予新的内涵,赋予反父恋母新的历史意义,隐含着作者对生命个体成长的探索和判断。

俄狄浦斯犯下的第一个大错就是弑父。人性中的魔性潜藏在他心中,当拉伊俄斯阻挡了他追寻自我之途时,他就杀死了拉伊俄斯。当王后有利于他通往自我之途时,他就娶王后为妻,所以俄狄浦斯的伦理罪行是预定的。但是就个体而言,俄狄浦斯是无罪的。在他杀父娶母的预言降临之前,他并没有做过错事,他杀父娶母也并非有意。特别是真相大白之后,他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那么俄狄浦斯弑父的正义性何在?

首先《儿子与情人》,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曾劫持恩人帕罗普斯的儿子,于是神诅咒他必然遭受报应,最终死于儿子之手。子杀父,是对父的不义行为的惩罚。所以,俄狄浦斯杀掉父亲就具有正义的一面。

其次,神话与人类进程中的历史有关,远古时代杀父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普洛普认为母系社会中的王位继承要通过女婿杀死国王来实现,父系社会中则由儿子取代国王。弗雷泽在《金枝》中为我们详细再现了古罗马一种古老的王位交接习俗,传说在罗马附近的内米湖畔,在阿里奇亚的丛林中,有一座森林女神狄安娜的神庙,神庙的祭司时刻手持利器守卫着神庙左近长着的一株高大繁茂的圣树,任何一个年轻人只要能够折取这棵树上的一枝树枝,就获得了同这位祭司决斗的权力,通过一对一的搏斗,杀死老王他就可以取而代之。弗雷泽称之为“金枝国王”的习俗。为了保证部落的昌盛,往往由身强力壮的下一代代替年老多病的并继承其对女性的支配权。任何原始部落的更替都上演着子父争斗这一惨烈而又悲壮的主题论文格式模板。人类学家列萨考察仅在大洋州就至少有二十三例与俄狄浦斯相似的故事。弑父故事在希腊神话中也广为流传。

所以,父杀子,是为了保住王位。父是子的榜样,又是子前进路上的阻碍,子杀父是为了使自己成为父亲,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有时要以另一代人的生命付出为代价。杀掉父亲,意味着夺权斗争的胜利,俄狄浦斯代替了父亲,在无畏的行动中认识到了自己作为男性的力量,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成人礼。

这种对父亲的反叛在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种新的升华。《儿子与情人》是保罗的成长历程, 反映的是他如何获得独立、健康的人格的艰难探索过程,其中交织着他与母亲,米丽亚姆,克莱拉三位女性的纠葛,也伴随着保罗对完美人性和“独立、完整的自我”的艰难探求。这种“独立、完整”的男子是日后劳伦斯寻求人类新生的希望所在。

母亲――年青的格楚德出生于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在一次圣诞舞会上认识了父亲――瓦尔特.莫莱尔,一个矿工。并被深深地吸引并结婚。劳伦斯经常以矿工作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因为矿工是当代地下世界的形象,身上常常有弗雷泽和珍妮·哈里逊认为的地下神袛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和个性力量。但是,现代的地下神袛已经失去了古时的威力。

他们的幸福生活只维持了六个月。由于莫莱尔在矿下工作,收入微薄,孩子出生以后,家庭经济更是捉襟见肘。生活的重担使莫莱尔快乐的天性被消磨殆尽。妻子与孩子们在感情上的亲密关系影响孩子们接受她对莫莱尔的态度,因而莫莱尔与家人日渐疏远以至于他在家里成了缺席的存在。妻子的鄙视加上家人的疏远使得莫莱尔常常扣下工钱到酒馆里去酗酒。他和格楚德之间从相互漫骂升级到厮打,两人逐渐在感情上成为陌生人。保罗痛恨的父亲,自小就将这仇恨寄予信仰当中,他经常祈祷让父亲死掉。

说到底是现代的工业文明剥夺了莫莱尔的幸福,常年的矿工生活使他丧失了快乐的天性和健康的心态。矿工生活和工业主义的残害已经让神圣的男性权威转变成酗酒和殴打妻儿的暴虐行径,必然使得家中的两个儿子威廉和保罗都在感情上倾向母亲而和莫莱尔产生对立情绪。对保罗来说,从小就处在父爱缺失的境地。这种缺失使他过多的吸取了母爱,而少了男子的阳刚气质。所以,保罗的父亲莫莱尔是工业文明的畸形产物,而保罗对父亲的冷淡和反叛则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摒弃。

《海边的卡夫卡》主人公卡夫卡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儿子与情人》,又背负着父亲的诅咒: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命运的冥冥引导下,来到高松的一座私立图书馆,馆长佐伯女士位四十多岁气质高雅并且有着神秘的身世。卡夫卡疑心是生母,佐伯却并不表态。卡夫卡恋上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另一条线索是丧失记忆的老人中田,他有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在神智失控之下杀死一个狂人琼尼·沃克“一个要收集猫的灵魂,用收集到的猫魂做一支特殊笛子。然后吹那笛子,收集更大的灵魂;做更大的笛子。最后可以做成宇宙那么大的笛子”的人。这个人实际就是卡夫卡的父亲,一个暴虐的父亲,冷漠的父亲,他众叛亲离,妻子早年就弃他而去,儿子又离家出走,逃离他的冷漠。村上春树在这部作品里布满了隐喻。琼尼·沃克是一个战争狂,是一个隐喻,影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的罪行。那个象宇宙那么大的笛子无疑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勃勃野心。父亲遇害同时,卡夫卡做了一个噩梦,梦醒之后衣服沾满血迹,他在无意识之中杀死父亲。弗洛伊德认为受压抑的欲望和恐惧在梦中﹑幻想中会得到再现。“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2】中田是卡夫卡杀父的执行者,实际上和卡夫卡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卡夫卡。卡夫卡写实地继承了作家卡夫卡生前与父亲的紧张关系,是一个现代版的俄狄浦斯,他们同样为了逃避咒语而出走,同样杀死了不义的父亲,所不同的是现代的俄狄浦斯处在一个更清醒自觉的状态下。杀掉父亲,割断自己和父亲之间不洁、污秽的联系,厌恶和摒弃战争,对日本历史进行宣判,迈向了成熟独立的第一步论文格式模板。

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战争的频繁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保罗对父亲的厌弃,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摒弃,是劳伦斯对人类成长在现代文明下走入误区的反思。卡夫卡杀父的行为,是对战争的厌恶,是村上春树对现代日本社会价值体系断裂的反省。儿子的成长实现了对父亲的延续,同时又预示着对父亲的分离和超越。子辈对父辈的依存只是一种表象,而由背离和超越所引发的冲突才具有普遍意义。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俄狄浦斯母题中两代人的竞争和子对父的反叛成为对现代文明恶果的反叛与警觉。

俄狄浦斯犯下的第二个大错就是娶母。这种母亲与儿子的尴尬关系被称为乱伦。乱伦禁忌的产生正是为了限制非同辈间的性竞争,儿子同父辈乃至祖辈之间的性竞争。“乱伦禁忌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儿子与情人》,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社会。”3 俄狄浦斯正是迫于外在的禁忌而竭力逃避乱伦,无奈却走到了禁忌的反面成为罪人。可见乱伦禁忌是人类社会为了消除竞争而约定俗成的法规,那么乱伦禁忌的打破则使竞争更加自由。

这在原始社会中是很普遍的,英雄杀掉父亲之后,代替了父亲的地位,那么接下来势必要征服母亲,而实际的乱伦行为的发生――占有母亲,则是彻底战胜父亲的表现,也是对父辈最彻底的反叛,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父亲,完成自己的第二步成人礼。而对母亲的征服又有两种方式:娶母亲或者杀掉母亲为妻。《海边的卡夫卡》和《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恰好代表了这两极。一个人的男性意识从何而来?母亲在儿子性意识的启蒙和性别角色的确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两部作品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逃避父亲的诅咒,梦想成为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卡夫卡远走他乡。让我们想起了希腊神话中一个故事:古时候,人类本是两性同体的,四只手,四条腿,两个头。后来宙斯用头发将人类一分为二,变成两个人。从此,每个人都在到处寻找他的另一半。卡夫卡要寻找的另外一半就是自己的母亲。冥冥之中来到了“甲村纪念图书馆”,卡夫卡第一眼看到佐伯就有一股非常强烈而又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佐伯的魅力使他难以自已,他恋上了佐伯,从小母爱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启蒙的缺失,通过恋爱寻找自己本身所欠缺的那一部分。最终与之发生关系并融为一体,母亲完成了对他的性启蒙。“原始部落中有‘夏日子宫’的启蒙仪式,让已成年者通过象征性的回返母体而获取精神新生的条件。这种古老的礼俗还以变相的形式保留在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上。在罗马天主教仪式上,圣水盆被称作‘子宫堂’信徒的精神眅依就这样类比为重回母体。”【4】 卡夫卡重回母体,不顾一切融入母亲的体内,通过这种古老的形式接纳并征服了母亲,从而获得了新生。恋母是古代日本文学传统主题,杀掉代表邪恶的现代文明,回归日本传统的母性文化,母亲佐伯在村上春树的笔下成为日本近代文明的化身,也许隐含着作家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拯救日本的期望,是村上为现代日本开出的药方。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及其张力_海明威
下一篇论文:走向和谐―解读伍尔夫《奥兰多》中的“双性同体”观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