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种族视角看《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中的人物刻画_库伯

时间:2011-06-09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方面重点论述了库伯对种族不同的敏感认识。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创作于1826年。本文拟以种族观为切入点。以及对印第安人人格的偏见和歧视。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他白人至上。
论文关键词:库伯,《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种族,印第安人,白人

 

作为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开创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詹姆斯费尼莫尔库伯(1789-1851)被称为“美国长篇小说之父”,代表作《皮裹腿故事集》对美国文学有深远影响,而《最后的莫西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库伯以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英法争夺北美殖民地混战为背景,对驻扎在北美的三方力量―英国、法国和土著印第安及其关系进行了生动描写,以强大的人物刻画和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向读者描述了印第安部落消亡的历史,具有强烈的美国民族特色。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创作于1826年,即美国推行印第安灭绝政策的第三年,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正如标题“最后一个莫西干人”所提示,小说突出了印第安部落消亡的主题,因此,它可以首先被解读为一部关于种族及种族关系的小说。作品中强大的人物塑造对库伯种族观的构建具有核心意义,集中体现了库伯对于印第安民族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表现了库伯出于人道主义,对于印第安人民悲惨遭遇的惋惜和印第安部落消亡的同情;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他白人至上,对印第安民族根深蒂固的歧视。本文拟以种族观为切入点,对《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中的人物刻画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库伯对白人和印第安人两群体及典型人物的塑造库伯,一方面重点论述了库伯对种族不同的敏感认识;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种族观使其带有严重的偏见,形成了认为印第安民族本性野蛮、凶狠的意识形态和对印第安人民蒙昧、缺乏理性和教化的蔑视;揭示了库伯在狭隘的种族和宗教思想影响下,对他民族文化的排斥,以及对印第安人人格的偏见和歧视,

通过对白人“鹰眼”和孟罗一家的刻画,库伯传递给读者的不只是对印第安民族的同情,也展示了他沉醉于寻找种族的不同,暴露了他对种族的敏感认识。首先进入读者视线的是 “鹰眼”,通过他读者看到白人在北美的殖民罪行和作者对印第安人民遭遇的深刻同情,以及古老印第安部落在战场上勇敢智慧,顽强冷静和富于忍耐的光辉形象。看似他对印第安人的描述客观公正。然而,小说阅读中却不难发现库伯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带有严重的种族导向。在他重复的告诉读者自己“可是个纯白人”的同时,他苛刻的喊印第安人为“猩猩”、“魔鬼”;他清楚地认识到血性的不同昭示着欲望和动机的差异,所以读者不难理解虽是和平讨论,但他与好友钦加哥在土地所有权问题有本质性的不同认识;由此可见,库伯在同情印第安人的同时,对种族的敏感认识也轻易暴露出来,分歧和歧视也随处暴露。

库伯对孟罗姐妹也首先是从种族的基本划分标准―肤色上进行描写的论文网。在他看来,爱丽丝拥有“光艳夺目的面容,淡淡的金黄头发和一对湛蓝的眼睛” (9),这使她与姐姐科拉不同,科拉 “皮肤并非棕色,而是显得充满血色,好像是根根血管都充盈得快要爆炸似的”;接下来,种族不同也暗示了两人对首次出现的印第安人麦格瓦的不同反应,纯白人爱丽丝公然称“不喜欢他”,表现了明显的疏离和恐惧。而带有黑人血统的科拉则“在惊异之下,禁不住掀开了面纱”, “脸上露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又怜悯、又赞叹、又恐惧的神情” (9).在爱丽丝给麦格瓦贴上所谓的“坏人”标签时,科拉则给麦格瓦留出了接受他的可能性,这一描述在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的同时,也暴露了库伯在遭遇种族差异时的反应以及对有关种族问题的认识。对于纯白人爱丽丝的态度,库伯的描写实际印证了佩蒂格鲁的观点,她对麦格瓦的反应是殖民地时期居住于离家乡3000英里远的殖民者的普遍反应,因为白人殖民者习惯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异族,他们紧抓传统的欧洲价值观,歧视异族,所以在新英格兰任何形式的多元文化都是不可能存在的(Pettigrew65-66)库伯,因此,在库伯笔下,她必定受到众人保护得以生存以此维护以她为代表的白人文明将压倒印第安文明,在殖民地延繁;而科拉则不同,虽然美丽高贵,但具有黑人血统的身份却不能真正被白人社会接受,以至于她的父亲孟罗都“羞于”谈她的出身,所以科拉只是流落于白人世界里的一个异族女子,在库伯代表的具有传统偏见的白种人的思想中,她只能和印第安族的男子结合,这样才符合其狭隘的价值观和种族观,同时她虽勇敢智慧,却也只能葬身于白人作者的安排,使异族文明消失于这片土地。可见,孟罗姐妹俩的描写不止关乎小说核心结构的构建,而且微妙的泄露了作者狭隘的种族观。

芭芭拉珍妮菲尔斯曾经说过“美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原始的如同美国本身,自成立之日起便存在。”(Fields, 101)库伯,作为美国社会的一员,难以摆脱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不时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种族差异的清醒认识,并表现出对他民族的偏见。如果说对“鹰眼”和孟罗姐妹的描写暴露了库伯对差异的感悟,那么对作品中三个主要印第安人物的描写则更加赤裸的揭示了库伯对他民族的歧视。

在嘈杂战乱的印第安土地上,首先出现的是麦格瓦,一个出自于野蛮、凶残、落后民族的邪恶、卑鄙、善于煽动的小人,库伯不惜笔墨把他刻画成了一个人人唾弃的反面典型。然而,他的性格特点无法与其生活环境和自身遭遇脱离,正是麦格瓦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如今的他--急于俘获孟罗的女儿以平衡自己内心的伤害。而对待同样因为战争失去妻子的麦格瓦和孟罗,库伯的态度截然不同,对孟罗极大的同情和对麦格瓦极大的蔑视都源自于作者自身的立场,他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周围的印第安人。事实上,麦格瓦一样具有“好人”的品质。虽是俘虏孟罗姐妹俩,但对于她们,麦格瓦仍然表现出了对弱势妇女的照顾,即便是在白人大卫的眼中,姐妹俩“虽然精神上受了极大痛苦,但肉体上还是舒适安全的”(227)。遗憾的是库伯没有看到这一点,对于印第安人他只用白人的固定思维去看待,关注那些固定思维中正确的信息库伯,而拒绝客观看待那些挑战传统模式的事物。

根据佩蒂格鲁,由于印第安人生存环境的相对隔绝,白人对他们尚存浪漫的想象空间,并将之付诸于文学作品中,他们认为印第安中的某些人具有高贵、自尊自重和坚忍不拔的美德,是值得尊重的英雄;当然,他们的这些美德无法和白人相媲美,因为印第安人的美德虽然高贵,但终究“野蛮”,绝对低于白人的文明(Pettigrew, 36)。钦加哥父子便属于这一类。他们与“鹰眼”同生共死,具有高贵的出身,英勇善战,无畏无惧。他们属于白人眼中的“好人”,具备优秀的品质。但是,他们的品质也是野蛮的。在钦加哥剥下法国哨兵的头皮后,“鹰眼”悲哀的摇着头,嘟囔道:“一个白人要是这么干,那的确是一种残酷的、不人道的行为;可是对一个印第安人来说,这是他们的天性,是没办法的。可惜的是,倒霉的事竟落到一个来自古老国度(法国)的活泼的青年头上,而不是落在一个可恶的明果人头上。”(137)“鹰眼”一方面在试图容忍印第安人剥头皮的野蛮行为,一面在叹息拨错了对象,这暴露了他对印第安好友打仗手段的无奈和潜意识里对白人文明的拥护。恩卡斯几乎是库伯手下最完美的印第安人物,也英勇善战,但库伯没有在他身上安置印第安血腥野蛮的性格,他几乎是白人眼中完美的印第安形象。他冷静、镇定、高贵,是莫西干族的最后希望,几乎拥有人类的所有美德,即使在他的敌人面前,“也不会失去他高贵威严的形象”;最终牺牲自我来拯救心爱的人;是每个“好人”歌颂的对象论文网。正像路易斯伯纳特在“The Ignoble Savage”中所讲“好的印第安人与其族人隔离开来,只身进入故事情节以便与白人有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好的印第安人,拯救白人或他们的爱人是最典型和值得赞扬的行为。”(Barnett, 93)恩卡斯完美的诠释了伯纳特的上述论断。库伯以一个完美白人形象的标准来塑造恩卡斯,使他不同于他的族人,也确实有历史来源。据威尔逊记载,库伯是以“Wonkus”来命名恩卡斯(Uncas)的。Wonkus是一个17世纪莫西干族有名的坏蛋,当因其残暴邪恶而被剥夺领导权后,他便和他的士兵加入了英国军队库伯,并参加了1637年由梅森领导的在康涅狄格州的大屠杀,杀害了六七百佩科特人,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孩子。Wonkus是一个英国清教徒的坚定同盟。也许正因如此,库伯才如此爱戴恩卡斯,把他塑造的如此完美吧。正是由于恩卡斯与其同胞完全不同的品格才使他进入白人世界,成为赞扬的对象,因此,人物的精心选择实际是在捍卫他心中的白人文明;从另一个侧面上讲,正是对恩卡斯的刻画最为深刻完整的体现了库伯对印第安文明的极大歧视。

上述只是对单个人物的分析,库伯在处理战争中不同种族的态度也鲜明的表现了他对种族问题的认知。虽然歌颂印第安这一古老民族的许多美德,库伯终究无法摆脱其自身身份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复杂的殖民地,他始终是以白人的眼光看待周围,有同情,也有偏见,在对待作品中的人物时,也没能做到客观公正。但无论如何,作为美国小说之父的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使我们探知到了美国成立之初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看待那个年代和那些人物的。


参考文献:
Anderson, Fred.Crucible of War: The Seven Years War and the Fate of Empire in
British North America, 1754-1766.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0.
Barnett, Louise K. The Ignoble Savage:American Literary Racism, 1790-1890.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1975.
Cooper, J.Fenimore.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Editions Ltd., 199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接受美学看对《简.爱》疯女人形象的研究_《简爱》
下一篇论文:从许渊冲“三美”原则角度论李清照词英译的美感再现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