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后殖民解读_种族优越感

时间:2011-06-1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哈里对于旅游地点的选择暴露了白人帝国霸权主义和殖民者掠夺的潜意识。
论文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种族优越感,帝国霸权
 

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堪称海明威最佳作品之一。人们常常从象征、意识流、冰山理论等角度出发去欣赏它,然而当我们用后殖民的理论来重读这一经典小说时,文本中凸显了后殖民时期非洲黑人被边缘化,客体化,丧失身份认同感和话语权的被殖民状态。

1. 哈里—海明威的写照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非洲题材小说中的一个名篇。男主人公哈里原本是一个正直的青年,也曾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但在金钱和女人的诱惑,他蜕变了。经过一段骄奢淫逸的生活,哈里对现状厌倦了.这次到非洲来狩猎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把心灵上的脂肪去掉”,让一切从头开始。但在狩猎的过程中他不慎将腿划伤,伤口恶化成坏疽,病情十分严重。在等待飞机接他去内罗毕治疗过程中,哈里内心充满了对自己过去生活的追忆以及深刻反省。就在他力图获得精神再生的那一刻,他的肉体却死去。

海明威在一次采访中承认在《乞力马扎罗的雪》这篇小说中,“从未如此真实地描写过自己。”小说主人公哈里可以说是作家的一个写照.海明威的实际生活和他的艺术内涵之间存在着日益扩大的矛盾,他一方面过着一种健康,闲适﹑奢侈的生活,和情妇一起饮酒、运动,另一方面又时刻忘不掉他在密执安种族优越感,堪萨斯和马德里度过的与此截然不同的童年﹑战争和下层生活。[1](P256)

这篇小说不仅坦率地叙述了作家以往的生活经历,也忠实地记录了他那作为艺术家的良心。但为什么哈里选择了到非洲而不是其它地方?减低到“最低舒适度”的旅行怎么还会有黑奴随身伺候了?殖民者的话语权和种族的优越感使得我们从后殖民的视角来重读这一经典是很有必要的。

2.海明威与非洲

美国作家写的涉及美国人在海外旅行、冒险、探险以及其他经历的文学作品都难免有种族歧视的印记。“近年来美国一代代的文人就是在这样的文本参照传统中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帝国主义意识或殖民意识,并在众多的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的建构下,形成了一种有时连作家本人也未意识到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建构了无数殖民地意象,形成一种殖民国家的白人话语。” [3]

虽然海明威持有人文主义思想并对非洲以及非洲人民饱含感情,但他无法摆脱殖民话语对他的影响,在叙述时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殖民者的立场。小说一部分采用斜体,将哈里的心理活动凸显出来。这种跳跃的,意识流似的描述,只有当海明威远离文明,身处原始的世界中时,才能自然地流淌出来。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海明威首次自白了多年来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 “当我们作家赚了点钱,提高了生活水平,他们就被束缚住了。为了保住家业,妻子,他们不得不写作,于是就写出了糟粕。”[1](P113)

原始的非洲对于海明威来说,就像远古的圣殿对虔诚的朝拜者一样,以古老的神奇和纯朴净化了他的复杂,骚动的心灵。从这一角度上看,海明威到非洲的最大收获并不仅仅是打死几头狮子,而是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并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新生论文网

对于非洲大陆,海明威是一个游客,是个有钱人,同时也是陌生人。对于非洲的原始,神秘,开阔,且富有刺激性的自然景观,海明威如痴如醉,但对于以“非洲人” 为主体的一些乡土风俗有的只是新鲜和好奇,鄙夷与不屑。作为一名有钱的美国白人,他无法让自己融入到那些土著人当中,与他们平等对话,相反他更多的是以富有智慧与力量的主体自居,高高地凌驾于他们之上种族优越感,内心充盈着作为白色人种的优越感,经常以一种轻视的眼光来审视非洲。

3.1.非洲的利用价值-“一块肥沃的土地”

哈里选择非洲作为旅行的目的地是因为那是他一生中最佳时期感到最幸福的地方,一个能去掉心灵脂肪的地方。直白点说,非洲也是哈里,作为一个有钱的西方殖民者,肆意挥霍金钱,享受掠夺和压迫黑人快感的地方。

哈里毫不掩饰对金钱的鄙夷。他嘲弄海伦:“你这有钱的坏娘们”。[2](P217)他自认为自己与那些有钱人是不同的,试图将自己与他们划清界限。非洲是他选择的作为重新开始的地方,非洲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一个可以汲取源源不断灵感和精力的地方。同时对海伦而言,如果不是哈里的腿伤,她已经爱上了非洲,非洲是个很棒的地方。

金钱,资本,黑人奴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越感促成了哈里和海伦的这次非洲之旅。哈里对于旅游地点的选择暴露了白人帝国霸权主义和殖民者掠夺的潜意识。非洲某种程度上被描述成一个对白人游客有“使用价值”的地方: 露营的好去处,狩猎的好场所,写作和纠正生活态度的好地方。

故事后来哈里的腿生了坏疽,非洲落后的环境缺少拯救他生命的抗菌药,但他并不恐惧,因为他有足够的金钱调来一架及时将他带离非洲的飞机。试想如果是哈里的某一个黑奴陷入困境,事情还会有如此乐观的回旋余地吗?殖民者们在殖民地的生活不如意了,可以轻松自由地选择离开,而殖民地的人民则只能继续忍受。

“不论是欧洲本土作家,还是殖民地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维护帝国的殖民统治。他们的叙述未能超越殖民视角。”[4] (P45)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流露出当时西方种族歧视的集体无意识。

3.2主仆关系和依存关系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不难发现时而出现,时而消失于读者视野的黑人男仆们。当近看哈里的非洲生活时,不难发现一些替他服务,听他使唤的黑人,他们是哈里的“personal boys”。他们的任务是确保即使哈里和海伦的非洲之行没有奢华,但同时也没有艰苦。当哈里的腿因为感染而生了坏疽,这些男仆们尽心地服侍这些有钱的夫妇种族优越感,减少他们不舒适的感觉。当哈里醒来,莫洛--他那个随身侍候的男仆正坐在床边。“太太打猎去了,”男仆说: “先生要什么吗?” “不要什么。” 哈里答道。这一问一答显明了两者的特定关系,主仆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

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从“话语—权力”的角度分析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二元对立关系。他认为在这种对立的权力话语模式中,宗主国处于中心地位,而殖民地国家则处于边缘的位置。 边缘国往往仅仅作为宗主国的陪衬,被置于贬损的境地.

非洲黑奴一直都隐约在幕后,你看不到他们的出现,但却能时刻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当主人们用充满权威的声音命令他们干活时,他们就出现到视野中。这种角色的消失和出现都是受制于主人的命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美国白人凌驾于非洲黑人之上,不由得让读者思考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种族主义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

小说最后,哈里死了,海伦唤莫洛来帮忙,连喊三声,但奇怪的是这次与以往不同,男仆并没有回应女主人,仿佛消失的无影无踪。莫洛的消失更加证实了一点:黑人奴仆们与白人主人的依存关系。一旦主人不在了,仆人也随之消失。黑人没有语言,没有思想,甚至连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也都是因为能够服务于白人。

3.3 沉默的羔羊--黑人话语的丧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细节: 他们很少说话。即使开口说话,也是回应主人的要求。他们零星片语,寥寥可数的话语无不说明殖民地的人民在统治者面前丧失了话语权,成了无语的“他者”。他们没有语言,没有思想,只是一味的服从。

“莫洛!” 哈里叫道。

“是, 先生论文网。”

“拿威士忌苏打来。”

“是, 先生。” [2](P213)

黑人男仆对美国白人游客,同时也是他们的 “主人”尽心尽力。莫洛一直随身伺候哈里,以便随时听候命令。美国白人游客付出金钱,黑人小伙子就为之提供服务,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在主体即殖民者享受着殖民给予的快感,殖民地的人民也经历了被压迫、屈辱和被迫失音的情感体验。

3.4 白人的生活方式在非洲的重现

哈里自认为这次的非洲狩猎旅行是降低到最低舒适度的,可他们并没有入乡随俗地按照当地黑人的生活方式来生存。相反地,他和海伦不需做饭种族优越感,显然他们又吃的很好;可以品尝美酒 (海伦曾试着阻止哈里喝酒);可以在帐篷里洗澡; 可以穿的很得体 (海伦穿着马裤和防蚊靴)。海伦和哈里已经将他们的家和生活方式也搬到非洲。既然到了非洲享受异域的风光,为何没有入乡随俗,没有遵循黑人的生活方式,反而白人的生活方式在非洲的土地上得以重现。究其原因还是殖民者优越感和文化中心论在作祟。

在西方和非洲之间横亘着一种文化霸权:西方处于中心,而非洲处于边缘。西方人认定每一种文化在价值上的有高低之分,而价值高的强势文化必将合理合法地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进化的链条上击败低价值的弱势文化,并取而代之。西方文化就是他们想象的“中心文化”,其它文化则处于“边缘”。赛义德指出,西方的关于东方的知识话语充满了作为 “他者” 的东方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是一种扭曲了的想象,离东方本土的真实性相去甚远。非洲除去旖旎的风光,在殖民者眼里其他的一切包括文化都是落后愚昧的。西方殖民者认为自己的文化优越于一切,于是拒绝接受非洲的文化的一部分--生活方式正,这正是无意中流露出的文化歧视和文化霸权的潜意识。

4.结论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已经进入多元的政治和文化格局。昔日的中心正在被边缘化,昔日的边缘正被中心化,昔日的一元正被多元化。在欣赏《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时候,也要用多元的角度去看待它。运用后殖民批评方法去重新解读这本小说,对西方世界对非洲的文化和经济殖民给予清理和批判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杰弗里·迈耶斯.海明威传[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2.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张中载《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话语与殖民主义话语[J] 外国文学,2000,(3)
4.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董衡巽遍选.海明威谈创作[M]文化生活译丛,1984
6.刁绍华.海明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阿姆斯特丹》中女性的隐性力量
下一篇论文:论沈从文《神巫之爱》中的巫楚文化演绎_人文历史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