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视域融合观点下《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比较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又如,原诗后四行: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原诗在这里押了韵律为aabb的尾韵。我们分别看三个译本:
顾译为: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何译为: 她一人收割一人捆绑,
唱的歌儿哀婉悲伤:
啊,听!那动人的声音
在高山深谷之间回荡。
杨译为:她独自收割,独自捆好,
唱的是一支幽怨的曲调;
你听!这一片清越的音波
已经把深深的山谷淹没。
顾译的四行尾字分别为捆、凉、声、荡,虽然凉和荡韵母一致,但捆和伤却丝毫没有关系,因此并未构成与原诗一致的韵律。何译中绑、伤和荡韵母相同,但第三行的“音”字却没有和它们形成一致,即使这里换个韵母一致的字,也不能和原诗形成相同的韵律。而杨译的四个尾字分别为:好、调、波、没(mo)也押aabb尾韵,与原诗的韵律完全一致,达到了节奏上的视域融合。此例进一步说明译诗和原诗在节奏上是可以达到视域融合,再现原诗的节奏美的。

2.诗歌翻译选词中的语义视域融合

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小的信息含量表达尽多的感情。因此,在译诗时要字字斟酌,要深刻体会原作者创作时的意境,让译者的视域不断地与作者的视域融合。视域融合能使译者选择最能传达原作者本意的词,最大限度地与原作者契合,而又符合译语习惯。下面,我们就实例分析一下:
原诗第三节第四行: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顾译: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何译: 或者是某个粗俗的乡村歌谣
杨译: 要么是一支平凡的曲子
“humble”在英语中是人的地位低微的意思,但在这里华兹华斯是贬词褒用。整首诗一直暗含了对孤独的割麦女的赞赏和敬佩之情。结合诗人当时的心境,诗人听着孤独少女的歌声,虽不知道歌唱的是什么,却感到歌的优美,在这里对歌的内容进行猜测,作者觉得这首歌虽然并不是什么旷世之作,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曲子,但“humble”在这里绝对没有形容高地姑娘的歌粗俗的意思。笔者认为“humble”一词在这里译为“普通”或“平凡”都与作者的本意一致,但“平凡”更适合于书面语。
原诗第三节第六行: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
顾译: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何译: 某些天然的悲伤、失意和痛苦
杨译: 常见的痛苦、失意、忧愁
这一行中“natural”一词分别被译做“生活中的”、“天然的”、“常见的”。从“视域融合”的角度出发,“生活中的”“天然的”“常见的”三个词中哪个与作者当时的视域或作品的视域融合得更紧呢?上面说到整首诗都流露出诗人对这位高地姑娘的赞赏之情,但诗人用的都是一些平淡自然而表达又很到位确切的辞藻,那么,译者也必须在汉语中选择一些与之对应的词,才能达到与作者视域的融合。“生活中的”是译者完全理解了原诗,体会到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生活中的痛苦,是用归化的手法译的。“天然的”是“natural”的直译,不但不符合译语用法(汉语中不用天然的来修饰悲伤、失意和痛苦),也没有确切表达作者的原意。“常见的”和’生活中的”都是在充分了解作者原意,达到与作者视域融合的基础上译出的,都使译语读者不但感受到作者的原意,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不生涩,但“常见的”更为简洁直白,与原作风格更接近。

3.诗歌翻译中创作技巧上的视域融合

诗歌是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它语言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经常留给读者想象、思索和回味的余地,“使玩之者穷,味之者不厌。” (《沧浪诗话》严羽)。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呢?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直抒胸臆,以及比兴、反复渲染等手法。
《孤独的割麦女》诗风清淡朴素,语言质朴清新,真挚自然。以优美的自然风景来衬托歌声。诗人站在普通劳动者的立场上,与劳动人民取得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心灵上的和谐统一,达到了诗歌的最高境界。在诗中,华兹华斯就运用了诸多技巧以达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出现于标题位置的solitary 一词首先定下了全诗孤独、忧伤的基调. 继而在第一诗节又连续使用了四个同义单词和短语: single , solitary , by her self , alone , 以“同义反复'进一步突出了割麦女的“孤独'形象.用“melancholy”来形容歌声,凸显了环境的幽旷、人物的孤寂、气氛的哀婉。顾、何、杨三译本都给读者一个信息,那就是割麦女是很孤独的,但三译本在第一节中都没有反应出空旷的田野这一大背景,也都忽略了“melancholy”这个词所表达的歌声的哀怨。而三译本中何译所营造的孤寂的气氛最为浓厚,译诗中也出现了单独、孤孤单单、独自等同义词,在修辞这一创作技巧上与原诗融合地最紧。原诗第二节由实入虚,在空间上由近及远,以歌声为媒介,由近处农家女的劳动与歌唱过渡到遥远的阿拉伯沙漠和赫布利底群岛. 近处农家女及其歌声为实,远处夜莺、杜鹃及其歌声为虚. 通过人的歌声与自然界中夜莺和杜鹃的歌声的对比,以鸟的歌声来衬托割麦女歌声的优美动人.诗人用“No Nightingale didever chant /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起笔,开始了这一节的比兴。一个简单的比较句深深地引起了读者的好奇,然后再娓娓道来夜莺的歌声如何宽慰疲劳商旅,杜鹃的歌声如何打破沉寂,唤醒春光。首先引起读者注意,再步步切近,烘托出山地少女歌声的曼妙。顾译和何译虽然都按照汉语的习惯首先译出了大场景——阿拉伯沙漠,然后是鸟儿歌声的婉转啼哩,最后才点明鸟儿的歌声不及少女歌声之摄人心魄,符合汉语用法,但是有失原诗神韵,损害了诗的意境。杨译则按原诗顺序,用“夜莺也没有更美的歌喉”起句,充分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引人深入,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完美统一。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时间介词“当”的产生及发展
下一篇论文:试 谈 翻 译 中 的 美 学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