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即同化、深化和美化。深化。美化。同化,浅析古诗英译的同化、深化和美化。
关键词:古诗英译,同化,深化,美化
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雪莱曾在《诗辩》一文中说过:“译诗是徒劳无益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美国诗人福罗斯特甚至说:“诗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吴钧陶,1992:90-91)他们的说法从某些方面似乎有一定道理,尤其中国古诗在其形式、押韵、对仗等方面有不可译之处,而且在“文学中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义,要把这些含意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需要增进了解,在文化领域方面的交流显得尤其重要。把古诗这种古典文化的精华介绍给西方,对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少翻译者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他们在翻译实践中不仅译成了大量优美的诗歌,还总结出了实用可靠的翻译理论,推动了翻译实践的发展。钱钟书先生就曾经说过“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这个‘化’,在这里可理解为“消化、融化”的‘化’,也就是说,翻译者在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深入发掘诗歌的精髓,再尽可能完美地将整首诗的意境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这个‘化’字当然是对翻译工作的高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即同化、深化和美化。
1.同化
同化就是指译者对原诗的字、词、句以及全文所含的信息有了正确理解的基本上用等同或近似等同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这与译文内容的正确性是密切相关的。英诗重哲思,汉诗重意境;英诗松散,汉诗完整。因而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使译文在声律、形式、构思等方面符合英诗的做诗法,还要保留原诗的思想感情和简练的风格。这就要求译者对诗的历史背景(不仅包含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甚至还应该包含写成该诗的大体时间)、对诗人的人生际遇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可能有正确的译文。
杜甫《梦李白》中有这样一句诗“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山黑,”它的译法有以下几种:
When your detached soul comes, the maple grove turns green. (徐忠杰,1990:143)
I saw you coming through
The green woods, then over
The pass on the frontier
You turned and left me. (路易·艾黎,2001:149)
笔者认为将诗句中的青译为“turns green”、”green”都欠妥当。因为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秋,误信李白坠水而亡的传闻后所作。既然是秋天所作,枫叶就不太可能是绿色的,只是因为诗人设想李白的魂魄夜间归来,所以枫叶显得一片青黑,这是对该诗句的一种理解,把“青”译成“green”都不妥当。这里的青其实还是应该理解成黑,如《楚辞·大招》中:“青色直眉,美目媔只”中的青。我们再以杜甫《登高》一诗第一句的译法为例,说明“同化”手段对译文正确性的影响。该句原文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对前半句有如下几种译法:
A stiff breeze is up; the vault ofheaven seems high
Monkeys on the hills are making theirplaintive cry. (徐忠杰,1990:163)
These days of autumn, the clouds
Are high; wind rises in strength
Far away the cry of moneys can
Be heard (路易·艾黎,2001:317)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andgibbons cry (许渊冲,1992:238)
笔者认为对“猿”这个字只有许渊冲先生的译法比较准确,根据《英汉辞海》,“monkey”指“灵长类中除了人以外的成员,通常还包括狐猴、跗猴”,或是指“那些体型较小而尾较长的猿类(如新大陆产的悬猴各种)以区别于体型较大且几乎或完全无尾的猿类”。论文写作,同化。《汉语大词典》里的“猿”的词条里中也提到猿“似猴而大”“其声哀”,并将“猿啼鹤唳”解释为“猿和鹤凄厉地叫”,在“猴”的词条中并没有提到它会凄厉地叫,因此这里把“猿”译为 “gibbons”才符合原诗的意思,且凄厉的猿的叫声也更符合原诗沉郁悲凉的意境;而将“猿”译成“monkey”则不够准确。
2. 深化
深化是指译者要将诗歌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层蕴含透露给读者,使其在领略中华传统文化深沉含蓄的同时,也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译者要尽力揣摩诗人倾注在诗句中的感情,耐心地体会诗人的心境,在译的过程中将诗的神韵译出。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论文写作,同化。”现比较以下两种英译。
Early Departure from White King City
At Dawn we leave white king, its cloudsall colored.
For passage to Kiang-ling in one suncircuit;
While both banks’ gibbons cry callsstill unceasing,
Our light boat has gone by many foldmountains.(库珀译,1990)
Homeward!
Good-bye to the city high in the rosyclouds of dawn.
Homeward, out the gorges, out today!
Left the apes wail. Go on.
Out shoots my boat. The serriedmountains are all
behind.(翁显良译,1994)
上面两种译文均传达了原诗之意。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西人无法从库珀先生译文中领略到中国古诗词的种种好处,也无法理解此诗为何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该译文虽照字面译出“White king”、“Kiang-ling“ 等,也严格押韵,然而意象皆失,读者无法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此诗充溢了意外遇赦的欣喜欢畅,但不显露在字面,贯穿在轻松明快的节奏中。而翁译却能完全摆脱原诗的语序和句法,充分展现了原诗的意象,西人读后也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气。
3.美化
美化,即在翻译过程中既忠实于原文又尽可能保留许渊冲先生所倡导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美化的过程,是译者把一种美诠释为另一种美的过程。它是翻译诗歌的核心内容,也是历来译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论文写作,同化。欣赏以下两篇对《江雪》的译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论文写作,同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论文写作,同化。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fishing in lonely boat. (许渊冲译,1992:287-288)
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Witter Bynner 译)(许渊冲,1992:287-288)
原诗中的第一、二句是对偶句,用字简练,但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论文写作,同化。“绝”和“灭”表现了“绝对幽静、沉寂”的静态意义。但Witter Bynner 中把“千山”“万径”译为A hundredmountains 和A thousand paths 也许是受欧美人注重个体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让西方人明确知道有许多的山和路。而第一、二句no和without 的形式不工整,不如许先生译的对仗。第三、四句的“孤舟”和“翁”是很重要的形象,译成A little boat 和An old man 没能道出诗中的孤独感。同时,整篇译文没押韵,读来缺乏一种韵律美。相比之下,许先生译时用名词词组译第一、二句,形式对仗,语义准确,两个“no”译出了原诗的静态意义,“Is fishing in lonely boat”是译诗的点睛之笔,动词fish的现在进行时态给江雪的景色增添了生气,激活了整个画面。由于诗行的字数所限,原诗重的形象酌情略去,第三句许先生译时重复使用lonely 一词,凸现了原诗的表达感情的功能。此外,许先生用aabb 押韵,实现了音韵、诗意的和谐美。
从以上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中不难看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在许渊冲先生的笔下得到了更好地再现。
中国文论中一向有“诗言志“、“言立意”的说法,因而译者要千方百计地寻找“言”和“意”的契合点,不仅要准确理解原诗的含意,领悟原诗美的蕴涵,而且在翻译古诗的时候灵活借助“同化”、“深化”和“美化”等技巧进行加工处理,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使译作在“形”‘“神”上都尽量接近原诗。
参考文献:
[1]Li Po and TuFu, Poems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ArthurCooper, Penguin Books, [M],1976
[2]许钧.翻译思考录,[C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第383-460页
[3]《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辑: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4]胡瑾:古诗英译之“四化”,[J] 北京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6月第2卷第2期
[5]路易·艾黎译.杜甫诗选,[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1
[6]徐忠杰译.唐诗二百首英译,[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0
[7]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翁显良.本色与变相[A]. 翻译新论(杨自俭,刘学云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9]邓晔,朱梅香:从中国古诗词的英译看翻译的和谐型[J] 邵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 第7卷第5期
[10]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3 .
[11]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