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的取向
He(1995:7-8)在讨论礼貌和个体主义时说:个体主义可能与人们从欧洲大陆教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和大西洋彼岸新世界的开发有关,它在英语文化中受到高度的尊重。因此,以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文化或者在英语国家强调自我和个人的成就,高度重视个人表现,强调尊重个人自由、权利,每个人对自己的私人财产、思想观念都有自己的权利,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在这种语境中,尊重个人自由、尊重个人权利、尊重个人自主被认为是礼貌的。而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文化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主义,集体内部强调友好和睦。所以相对个体价值取向的文化来说,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文化更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例如,中国人见面寒暄语通常是:“您多大年纪?”“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的个人隐私比在汉语文化中受到重视的程度明显要大得多。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所以在这种语境中,汉语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寒暄行为在英语文化中可能侵犯了一个人的隐私,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在中国人看来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是礼貌的,初次见面问及对方的年龄等被看作可以缩短彼此之间的社会距离。
例1 :(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我:你还没娶媳妇吧?(转引自何兆熊,1995:239-240)
这段初次见面问及对方年龄、家庭等问题的谈话在汉语中是表示关心、亲热、缩短彼此间距离的表现,不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在讲英语的国家,这些询问方式会使听话人感到很不自在,感到对方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个人隐私, 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言语行为。
例2:A(中国英语学习者)与B(美国人)之间的一段对话
A: You look pale. What'sthe matter?
B: I 'm feeling sick. Acold, maybe.
A: Go and see the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B:You are not mymother, are you? (吴起疑 ,吴宇平,2002)
B的回答很令A不愉快,两人的谈话可能会中断。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两种文化差异造成的。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A把关心别人的需要和感受看成是一种礼貌的言语行为,而来自个体主义文化的B,崇尚追求自由、自主,他自然不能理解A 对他的关心,反而看成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如果 B也来自集体主义文化,B 就能领会A 对他的关心,就会礼貌得说声:“谢谢你的关心”。
在汉语文化中,人们不像西方人那样重视个人价值,这是因为中国有着近两千年封建历史的特殊背景。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在汉语文化中认为很平常的言语行为在Brown 和Levinson看来威胁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在汉语文化中,表达好意的行为比如像邀请通常需要反复几次才能完成,邀请者一般反复邀请几次以示真诚,而受邀者也会推辞好几次才最后接受。论文格式。这与英语文化中人们的习惯截然不同,邀请者通常只需邀请一次就行了,而受邀者如果同意也会马上接受邀请。如果受邀者拒绝邀请,邀请者一般不会再三做出邀请,这样做就显得不礼貌。L. R. Mao (1994) 比较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后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
2、异域文化常识
常识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渐渐积累总结的知识经验,抽象地说是人的世界观的反映,是一个人对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概念。不同区域、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生活状况会导致文化差异,不同的言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类型,由此导致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不同。表现在礼貌言语方面,人们往往会以自己所归属的文化常识作为参照物。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对异域文化常识的把握和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礼貌言语,也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Leech也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他指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有重视谦虚准则的倾向,讲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1983:150)。由此可以得出,礼貌原则虽具有普遍性,但礼貌原则下的各准则的重要性因文化社会或语言环境的不同而相对变化。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文化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到礼貌的文化特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东方人和英美人对谦虚的不同态度。当人们受到赞扬时,西方文化的人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是礼貌的。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际交际时以卑己尊人、谦虚为美德,因而在别人赞扬时,讲汉语的人一般会竭力贬低自己,以示谦虚有礼。在跨文化交际中,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把自身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很惊讶,认为这样不诚实。比如, A对B说:“你这件毛衣真漂亮!” B却回答说:“:漂亮什么!穿了好几年了。”近几年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英语的影响,面对赞誉,在青年人中直接使用“谢谢”也很普遍。在汉语文化中,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来表示礼貌,因此中国人是十分严格遵守谦虚准则的。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者的异域文化常识对理解言语交谈中的礼貌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能否进行成功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语
礼貌虽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着不同的要求。由于文化思维不同,价值取向各异等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礼貌现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只是以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和异域文化常识为切入点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对礼貌现象以及礼貌原则的理解,期望它能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Brown, P.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 [A]. In Goody, E.(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In P. Cole & J.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3) .
3. He, Zhaoxiong, Cohesion in SomeEnglish Teaching-texts, Unpublished MEd.Thesis, La Trobe Uni.Australia,1982.---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s [A].Foreign Language 5, 1995.
4. 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5. Mao, L. M. R. Beyond politenesstheory:''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A], Journal of Pragmatics, 21.1994.
6. 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95.
7. 黄振定、李清娇,2005, 礼貌语言的层级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
8. 唐德根、欧阳丽萍,2006,跨文化交际语境与特殊会话含意的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8期。
9. 徐盛恒,1992,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第2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