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配饰,“寄名锁”的翻译为“a lock-shaped amulet containinghis Buddhistic name”,“碧玉红鞓带”即是指镶有绿宝石的红皮腰带,所以杨宪益夫妇翻译的“ared feather belt studded with green jade”也是采用的意译法,此外,“攒珠银带”的翻译“a silver belt with pearls”以及“赤金匾簪”的翻译“a flatgold pin”均属意译法,不再一一赘述。
3.3 意译+省译法:
以“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为例,《现代汉语词典》对“绦”的解释为“用丝线编织成的圆的或扁平的带子,可以镶衣服、枕头、窗帘等的边”。(《现代汉语词典》,1985:1230)此外,“宫”一般代指“宫廷”,如“宫女”即为“宫中供役使的女子”,“宫样”即为“宫中流行的妆束服具等式样”,“宫锦”即为“宫中特制的锦缎”,“宫扇”即为“宫廷仪仗用的扇子或是按照宫中式样制作的扇子”(《辞源》,1984:832-833) ,因此原文中所说的“宫绦”应该是指宫中特制的或是按照宫中式样制作的绦子。“五彩丝”指的是制作宫绦的材料,即五彩的丝线。“攒花结”和“长穗”都说明了宝玉所佩戴的宫绦的外形:有较长的流苏,同时是花朵攒集的图案。杨译本中对于“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的翻译为“a coloured tasseled palace sash”。(YangHsien- Yi & Gladys Yang, 1978:46)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字典(简化汉字版)(以下简称牛津字典)中关于“tasseled”一词的定义为“having bunches of threads,etc tied together at one end and hanging (from a flag, hat, etc) as an ornament”,汉语解释为“(旗、帽等垂下的)缨;流苏”。(Oxford Dictionary,1995:1186) 而“sash”的解释为“long stripof cloth worn round the waist or over one shoulder for ornament or as part of auniform”,也就是指“腰带;肩带(用作装饰或作为制服的一部分)”。(Oxford Dictionary, 1995:1010) 对比“宫绦”与“palacesash”的解释不难发现,二者并不完全对等,在制作材料、形状甚至用途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在原文的语境中,“宫绦”指的就是一种用作装饰的腰带,因此杨宪益夫妇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sash”是符合原意的,也是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的。此外,译文中的“tasseled”一词也成功传达了“长穗”的含义。但是细心的读者对比原文和译文一定会发现,译文中并没有翻译出宫绦的制作材料即丝线,宫绦上花朵攒集的图案也没有在译文中出现,换言之,译者对于“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采用了意译和省译相结合的方法。
另外,在四十九回中有段关于史湘云的服饰描写,其中提到“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所谓“里外发烧大褂子”是指表里都用毛皮做成的大褂子,所以史湘云当时身上所穿的就是一件面子用貂鼠脑袋上的毛皮、里子用灰鼠的毛皮做成的皮褂子,杨译本中对此的翻译为“an ermine coat lined with grey squirrel”,这一翻译基本传递出了“灰鼠里子”和“皮褂”的信息,但对于“貂鼠脑袋面子”并未提及,所以在此同样兼用了意译和省译的方法。类似的情况在五十二回中还有一例:“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的译文为“a scarlet felt jacket embroidered with gold thread, its slate-bluesatin border was fringed with tassels”,这里主要采用了意译法,但同时也兼用了省译法,即省略了“彩绣”一词的翻译。
值得一提的是,省译法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的,原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信息是不能省译的,只有是一些次要信息或是由于文化差异而不可译的信息才能省译,所以省译必须是不得以而为之。杨译本中这种方法采用的比较少,这也正体现了“不得以而为之”的原则。
4. 结语
正如包惠南教授在其《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一书中所说,“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着其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惠南,2001:341)因此,翻译作为一种把源语信息转变成目的语信息的活动就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本文所讨论的《红楼梦》中的服饰和配饰描写的翻译由于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意蕴就更加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杨译本中服饰和配饰翻译的规律性: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服饰和配饰表达,译者使用的是直译法,因为其可以在准确传达文字信息的同时再现原文的形式,最大可能地实现动态对等;对于那些极为复杂、晦涩难懂的服饰和配饰描写,如果采用直译法无疑会使目的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杨译本中灵活采用了意译法,清晰透彻、准确生动地对其作出了栩栩如生的解释性翻译,从而使曹雪芹笔下那绚丽纷呈的服饰和配饰能够在目的语读者的脑海中再现,让他们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至于意译和省译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也是应用于原文表达复杂难懂的语境中,通过意译法翻译出主要信息,而对于次要信息,为了避免译文冗长拖沓或是为了减轻译文读者的理解难度,便采用了省译法,但是,正如上文所述,省译法的采用必须遵循“不得以而为之”的原则,否则便违背了翻译应该遵循的“信”之原则,就不能视作成功的翻译。
杨宪益夫妇对于《红楼梦》中服饰和配饰描写的翻译是准确的、灵活的、成功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本文对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作了简要的分析,虽然总结了一些规律,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作为初步尝试,意在抛砖引
玉。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海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5.杨宪益,戴乃迭译.A Dream ofRed Mansions[M].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年。
6.张芳杰,刘锡炳,林炳铮.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