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一部巨著。达到在我国小说领域里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最高境界。红楼梦》的思想性。思想性,浅议《红楼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关键词:《红楼梦》,艺术性,思想性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一部巨著。他不仅是我国文学艺苑里的独秀奇葩,而且在世界文化宇空中尤是一颗璀璨慧星。尚在没法公开面世之前,就有价格高昂的《石记头》、《风月宝鉴》、《情僧录》等书名的手抄本,在当时上层人士中潜传暗播。约三十年左右之后,经高鹗、陈伟元用活字排印,正式定名为《红楼梦》的“百廿回本”公开面市之后,其声光日渐其远,直至今天犹响耀文坛。
近二百年来不少“情人”或“痴癖者”青丝白发就此一生,或怡然而去,或死不瞑目。他们曾从不同方位切入,朝不同方向进拔,不计辛劳,非常艰苦地在这条崎岖而盘曲的“红学”道路上探索其方方面面。毕业论文,思想性。这些“情人”和“痴癖者”各见“仁”“智”,为发掘和传承我国的文化遗产,幅射世界文化的园圃,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作出了许多贡献;把“红学”研究开展得更加深入并推向无可伦比的高度,曾经达到“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地步。至今仍有不少“局外痴情者”深感该书尚有不少的未尽宝藏,希望来者接力前进,挖地三干,筛土万重,以企这座迷宫、巨库敞明洞开。俾“垂慕者”在欣赏时无遮、无碍地驰骋、游弋于“红学”的瀚海宇空之中。
人所共知这部巨著绝非“九九女儿红”的言情小说,而是把人间万象、人性善恶、人世真伪、人心美丑、人情冷暖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经济、文化)辑纂为一炉的“百科全书”。以“愚衷”至笃的情怀,用生动洽切的语言,寓假言真的深邃,警世诲时的期望,真知灼见的目光,观察社会,提炼生活。洋洋洒洒的笔墨,反映社会现实,达到在我国小说领域里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最高境界。
曹氏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集散文、诗歌、联对、谜语、酒令、俚曲、佛偈、道谶之大成。得心应手,字无虚发,写成驰骋感情的一部空前待后的文学作品。书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裹之以铅华脂粉,再存之以烟云障雾,使之扑朔迷离非非幻幻难于捉模;在故事情节的构建上,起伏迭宕,前后衔接,因果互证,奇偶相辅,参差见序,零乱中见整齐,整齐中见参差,既是根盘错节,又是眉目朗然,其艺术效果像熟透的葡萄;晶莹玉泽露而不滴的最高效果。
二、《红楼梦》的思想性
二百年来的探索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仍是各持自己的观点,
宏发各自的见解于以阐义疏微,在文学论评界里是合理而正常的,无可厚非。史籍中鸿泥之迹记载有大清进主中原之后,曹氏世沐皇恩,其社会地位与家声之显赫都甲居当时。后来竞跌落千丈,“潦倒在茅檐之下”过着“瓦缶绳床举家食粥”的贫困生活,仅可藉慰的赢妻弱子又相继殇夭。他落拓穷愁,无限凄楚,在百感尤多的境况中,织铸成他深沉的思想基础。毕业论文,思想性。曹氏不计一己之私,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懑,没有啾啾唧唧的蛩呜,没有风花雪月的颓惰,没有纵酒狂诗的放逸,而是在“阶柳庭花之下”,“晨风夕露之中”,以期“世态天和”的愿望,隐而寓深的用意,温而不愠的笔墨,写成了流光四溢、长耀文林的巨著。如此博大的胸怀,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之独有,也是古今举世之稀微。有人说书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的化身拓影。笔者倒以为书中的林黛玉远怙失恃,寄人篱下,以诗寄意,以泪酬情,才酷似作者。凡有成就的小说都寄注作者的灵魂。在其作品中似我非我,有我无我,时隐时现,非非幻幻憧憧绰约于其中;伟大的作品都是包罗大千,尤其是《红楼梦》的内涵更为深广为人所共知。可,近年来竟有人把《红楼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用对号入座的方式指配安位,侈说书中的某某就是当年朝廷或宫中的某某。试问曹氏书中人物的形象是如何拓摹上去的,曹氏存写书时已经落为平民,那些“不得见人的去处”岂能容许他随便出入,去观察分析这些人物?况曹氏在搜罗大千,浓缩现实,解剖人间,并不是为被所指座的某些人写传记。笔者认为这是“红学研究”中的畸形怪胎。
上世纪中期(五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文艺思想指导下,对文学论评用“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待问题,曾对该书作过“循模研讨”,却无果而终。迨至七十年代,毛氏却在高干中(特别是将军们),大力提倡读《红楼梦》,使该书的社会影响升了一点温度。但这个“升温”的感觉,只在中小知识分子和初涉“红学者”身边轻轻飘过。对有建树的“老专家”、“老学者’’仍未“解冻开河”。可能是他们的倦怠和余悸,是其主要原因。
《红楼梦》的思想性主要焦点是对封建社会是“维护者”,还是“叛逆者”定位的争议问题上。要说是“叛逆者”也有许多道理可作佐证。整部书把荣、宁二府的假、恶、丑、赤裸裸地和盘托出,一点面子不留;贾宝玉把仕途经济的“光明正道”看成是“混帐话”,贾元春把人所仰望不及至高显贵的后宫,认为是“不得见人的去处”;王熙凤的五毒俱全;贾珍、贾琏、贾蓉、秦可卿的寡廉鲜耻,薛蟠的豪强霸恶等等,无不袒露无遗。在人所不理解之下必以“叛逆”定论。
我国有文字以来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是追究文字犯罪(文字狱)最严厉的朝代,轻者个人领罪,重者“满门’’抄斩,最为严重的是株连九族。曹氏虽是旗人“包衣”,在钦定法律上不如对待汉人那么苛厉,但“奴欺主”、“奴辱主”仍然是不允许的,特别是不利旗人皇权统治的舆论而将动摇其根基者,那还是毫不宽宥。毕业论文,思想性。朝廷对曹氏之书“禁而不剿”必有内因可索,所以在当日该书暗传不绝。
该书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检钗册”,“聆听仙曲”,是袒露这部书思想性的“总纲”——“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只都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短短数语,剖白了郁在曹氏心中的真情实感。大有屈子“导夫先路”之宿愿,魏征“十思疏”净谏之赤诚。尤其“试遣愚衷”一语,虽万钧之重尤过之而不及。大清入关开国以来深沐皇恩者不是少数,在这些中间坐大者不乏有之。然深切关注其治乱兴亡者竟屈指不多。曹氏世承(袭)恩泽本愿报效朝廷,但他随家祸牵连几经起落,迭为庶民。没有列朝堂、上疏文、议利弊”正纲纪的资格,这颗将死春蚕的一缕柔丝不断,化为警时警世的“小说”,企以喻人喻事矫整这座即将颓塌的“大厦”(清廷王朝)。曹氏的主观愿望虽然诚而且笃,但客观现实难得如愿以偿,故所用“试”字,尤多切痛。“衷”“忠”义近音同,曹家历遭衅悯,他不生哀怨,反生缱绻,他那“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渍笔透纸的啜泣哀楚,使人读之眼湿眶润喉梗胸窒。毕业论文,思想性。
曹氏纵然是政治家、经济学家,那万能的“补天宝石”,已沦落为民了,(枉落红尘)只能以赤诚表其“愚衷”,所以他的书虽不是“九九女儿红”的言情小说,但书中发出真情实爱的芬芳之气非常浓郁,叩人心弦之和美,有如天籁之声。只有“禁欲主义者”才讳莫如深;或君子远庖厨者自欺、欺人。
曹氏把“情”、“淫”界线分划得渠深标显,宝黛之间的真情挚着,尤柳之间的晶莹高洁,才是爱情的真谛,是爱河理念的“典范”。因为爱情是人类在组合社会细胞时所必须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行为,所以她是人类生活。永恒的题材,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支柱,否则,将会陷入空寂寥落之中,在灵魂领域里飘萍怅荡。
三、对红学的展望
在地球上普遍认为只有太阳和月亮才是永恒的,现代科技探明这个“永恒”也是相对的,在《红楼梦》的历史年代里,她确实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但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向往和美,各种事物都会发生变化。毕业论文,思想性。国家民主了,有治国良策就可以通过法定程序直抒胸意,就不用着“试遣愚衷”;婚姻自由了,情人的诗稿只有珍藏,不再焚毁;物资丰富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警句成为国家存放在历史博物馆中让人们去凭吊怀古的资料。毕业论文,思想性。我国人民醒来了,就不再有“阿Q精神”,人口素质提高了,就没有“闰土”,凡没有现实意义的小说,它的流光异彩都会减褪到消失,只剩下作品的艺术本体。所以我敢预卜,在不久的将来,《红楼梦》只会留下“开不完的春柳春花满画楼……”等等的艺术光环供人把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