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霍尔顿没有彻底地认识自己和“垮掉一代”。以霍尔顿为代表的“垮掉一代”的形象早已深入到了那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已把霍尔顿当成了自己的模仿对象和崇拜的偶像。少年们模仿电影中身穿黑色皮夹克骑摩托车四处寻衅滋事的不良分子,吉林特是这么描写50年代末年轻一代的习见场面:“在遍布全国的咖啡馆和学生会里,在邻近的桌子旁,人们听到他们喋喋不休地进行垮掉派风格的谈话,尽管这些谈话并不总有逻辑性。”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那就是因为孩子们还没有独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新生事物时,他们只会被那些光鲜明亮的外表形式所吸引而盲目地去追逐和模仿,这就是所有年青人都共有的猎奇和叛逆心理,而霍尔顿恰恰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孩子们的堕落在当时的美国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更实质的问题是霍尔顿没有认识到他和“垮掉一代”所展开的活动并未引起世人的注意和觉醒,反而成为孩子们的模仿对象。“垮掉一代”和那些学生运动被米尔谢世称为“未来历史变革的主体”。“预言很快得到证实,但他似乎说错了这些学生运动的性质,把他们想象为对资本主义体制的革命,而从后来的历史看,尽管他们以激进的形式出现,实质趋势资产阶级革命本身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完成,与其说改变了资本主义,不如说拓宽了他的制度空间。”④不论是“垮掉的一代”还是霍尔顿,他们都是可悲的,竭尽全力的去反抗,可最终却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添砖加瓦。而霍尔顿本来是要做一名保护孩子的守望者,却没有料到自己最后成为把他们推向悬崖边的刽子手。
最后,霍尔顿“垮掉”的不彻底也是致使守望走向死亡的一个原因。美国的五十年代是“静寂的一代”、“怯懦的一代”。处于当时的“垮掉一代”很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免不了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徒。霍尔顿的守望,源于一种事实,那就是怕在世俗中迷失自己。对于那些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社会怀着希望,同时又很害怕,因此他们急需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世俗的反叛。这种反叛没有理想的结果,所带来的只是更深的迷失自己,一个少年对成人社会的反抗是无力的。所以,霍尔顿是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间的痛苦的人,“麦田”只是霍尔顿对自己的理想王国的一种精神依托,“守望”则是他填补自己心灵空档唯一可做的。
3.美国社会是人间地狱,何来精神的麦田
做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纽约就是一块土地,而霍尔顿、“垮掉一代”和孩子们,还有那些成年人们就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花儿,花的绽放离不开土地,而土地要维持其肥沃也离不开那些花,他们是那种生死的依存关系。
二战后的美国国内政治文化环境都很利于反叛团体的形成,如“垮掉一代”。美国是物质的天堂同时也是精神的地狱。而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现代化大生产使人变成流水线上的机器人,过度的城市化使人变的冷淡。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人与人的交往基础,使人身居闹市却倍感孤独。年轻人是敏感,他们所拥有的是热情、冲动和叛逆,一旦热情被浇灭,冲动和叛逆便会应运而生,由于理想和现实反差太大,最终就会走向反抗之路。“垮掉一代”就这样产生了,他们又为美国文化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使那些孩子接触到了更加鲜活的事例,从此有了更具体的模仿对象。
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内外因两方面的影响。内因起根本作用而外因对内因起反作用。在这里用内外因关系来比喻“垮掉的一代”产生和美国国情的关系并不十分恰当,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什么样的土壤中开什么样的花”这个自然规律。因此,只要美国国内环境依旧,“麦田”就不会存在。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你随波逐流也好,中流击水也好。不管怎样,人是社会的,霍尔顿当然也不例外。你要食人间烟火,就得融入到这个社会,找到自己准确定位。生活需要一个选择,是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还是一种卑贱的活着。而霍尔顿要“站在悬崖边,保护不设防的孩子们和他们无邪的童年。”他以无比的勇气超越狭隘的个人痛苦,并以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起信心和决心捍卫它的理想,捍卫在危险境地中的纯真。可是,霍尔顿的想法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
萨特主张,人有“自由”去创造自己和自己的价值。反之,如果这种自由的存在否定上述自由,并心甘情愿采用现有的价值观,或者选择为他人而生存,而不是自主地生存时,人就失去了这一自由;人生的错误,莫大于此焉。霍尔顿最敬佩的老师安多里尼引用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他所倡导的便是让霍尔顿放弃生存的自由、摒弃个人选择,无视生命存在的尊严而卑贱地活着。可见,霍尔顿的选择是不为社会所容的。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实用的功利主义,他的找寻注定失败。小说结尾处,霍尔顿经历种种困顿后,精神失常。福克纳曾经评论说:“霍尔顿得不到社会的接纳,不是因为他不够勇气、不够勇敢或者缺乏价值,而是由于他找不到接纳他的社会或人类。论文格式。”霍尔顿最终没有做成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本人正如他自己担忧的鸭子,在冬天里找寻不到出路。
霍尔顿守望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促使他心理发育的畸形,他感到孤独、失望、没有成就感,因此他希望找到一片纯净“麦田”来满足自己的成功和满足感,可在当时的美国这就是空中楼阁。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其实就是霍尔顿在向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忏悔,“麦田”也只是他的心灵上的依托。
寻找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姿态,然后做自己的守望者,把自己的生命放在记忆的悬崖上,这确实是勇敢之最。但是否真的能找到那片“麦田”并为之守望做一个勇敢者呢?其实,没有人会认为霍尔顿是英雄,在当时甚至现在。就像那个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一样,不是背叛的天使,而是跳梁的小丑。当所有人都疯了,当所有人都醉了,做个清醒的正常人不见得是见好事。当霍尔顿决定去守望麦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失败和离别,决定了他的守望的无望。
注释:
①杰·戴·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 译.译林出版社.1998.2.第3页
②罗世平.精神病情结透视(论杰•戴•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外国文学研究.1996.2.第56页
③程魏.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外国文学研究.2002.12.第79页
④尹天翔.论<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外国文学研究.1988.2.第48页
参考文献:
[1]茅盾. 世界文学杂谈 [Μ].天津:百花出版社.1980`
[2]余真其. 外国文学与外国法律 .[Μ].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石璞. 欧美文学史 上.[Μ].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罗德·霍顿.房炜 译. 美国文学思潮背景 .[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