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马林巴琴四槌滚奏技术之和弦式滚奏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马林巴是世界上广泛流行。在四槌演奏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就是滚奏。其中和弦式滚奏是马林巴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滚奏。
关键词:马林巴,滚奏,和弦式滚奏
 

[摘 要]马林巴是世界上广泛流行,而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旋律型打击乐器。它的演奏技巧在打击乐器中是最复杂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现在最常见和广泛运用的是马林巴的四槌演奏技术,在四槌演奏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就是滚奏。在滚奏中,根据演奏方法以及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滚奏。其中和弦式滚奏是马林巴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滚奏,也是四槌滚奏最基本的演奏形式。免费论文参考网。

四槌演奏技术是现代马林巴作品中应用最多的演奏技术之一。它对演奏者来说,不但在技术上要求可以自由灵活的控制并运用四个槌,更在视奏和音乐表现力上向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滚奏是马林巴四槌演奏中较具代表性的演奏技术之一,同时也是马林巴作品中最常用的表现技法。滚奏的基本演奏方法为:左、右手快速、均匀的交替演奏,以使音在时值范围内持续进行。用软槌演奏的滚奏不但可以表现连绵起伏的长线条旋律,更可以展示出马林巴不同于其它键盘打击乐器(如木琴)浑厚、优美的音色;而用硬槌演奏的滚奏则更多的被用来表现活跃灵巧、快速有力的旋律。在众多的马林巴作品中,滚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和弦式滚奏、独立滚奏、单手滚奏。本文主要论述第一种滚奏------和弦式滚奏。(文中所使用的四个槌的编号从左至右为1、2、3、4号;外侧槌为1、4号,内侧槌为2、3号)。

和弦式滚奏(down up roll)是马林巴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滚奏,也是四槌滚奏最基本的演奏形式,它在柱式和弦的基础上,加入滚奏的演奏技法。由于这类滚奏的记谱方法是在和弦音上标注了滚奏的演奏符号,因此,笔者将这类滚奏称之为和弦式滚奏。和弦式滚奏可以是三个音,也可以是四个音,旋律音可以在高声部(用4号槌演奏),也可以在中声部(用3、2号槌演奏),还可以在低声部(用1号槌演奏)。用四个槌演奏的和弦式滚奏在和声效果上极大的丰富了旋律,由1、2号槌演奏的低声部与3、4号槌演奏的高声部则充分发挥了马林巴音域宽、低音区音色浑厚的特点。

由于和弦式滚奏更多的用在慢板乐章或速度较慢的乐曲中,而马林巴是一个声音短促、干净的乐器,要怎样才能获得连续不断、波浪起伏、声音悠长的滚奏,对演奏者来说是个更大的挑战。这种滚奏需要演奏者不但要有双手协调、速度均匀、频率通畅的基本能力,更要求其能从听者的角度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音色以及滚奏的密度,使自己演奏出的滚奏密度既不太紧也不太松。(滚奏密度太紧容易使滚奏的换音之间出现间隙,使之不能连贯,同时太密的滚奏容易抑制住马林巴共鸣管的共鸣,使音色被压制住;密度太松会使滚奏听起来太散、断,而不能形成连绵线条的感觉。)恰当密度的滚奏会使马林巴的共鸣管充分的振动起来,使滚奏中的音连接起来,产生长音的演奏效果。而不同音区的音对共鸣管的振动是不同的,所以演奏者要随时调整滚奏的密度,以使得每个音都能充分的振动起来,从而形成长线条的旋律。

滚奏之间的换音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滚奏更多的是要获得长线条、持续不断、自然流畅的听觉效果,所以如何在滚奏中顺畅的变换和弦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要想在滚奏中既准确的变换和弦又不影响滚奏整体的流畅,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两点:一、在换和弦时,滚奏不易太密。太密的滚奏增加了和弦变音的难度,容易使演奏和弦变音时出现断或突兀的感觉。适度调整变和弦时滚奏的密度,对演奏者来说可以降低换音时的难度;而对于欣赏者来说,则可以清晰的听到滚奏中和弦变化时层次分明的进入次序,可以感受到滚奏中各个声部迂回前进的和声效果。二、在手中快速变换槌头距离的能力。对于演奏者来说,如何在手中自如、快速、准确的调整四个槌头之间的距离以演奏不同度数的音程,直接影响到滚奏中变换和弦的效果。最好的练习方法笔者认为是把单手两个槌的二度、三度至七度、八度、九度、乃至十度的音程不间断的快速、反复连接或者不同度数音程的跳进连接作为基本功练习,假以时日,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马林巴曲《圣母颂》是一首采用和弦式滚奏技法的独奏曲。它是根据法国作曲家古诺的同名曲移植而来的。通过谱例我们可以看到,全曲都采用了和弦式滚奏的技法。它的速度很慢、旋律流畅、音乐富于意境。全曲在F大调上,用软槌演奏。

《圣母颂》谱例:

软槌演奏出的马林巴音色晦暗、朦胧,通篇的滚奏则好像把所有的音符都串了起来。不断变化的和弦音令旋律连绵不断,波浪起伏。而这些不断变化的和弦音由于马林巴那种温馨、柔和的音色,不但没有使人觉得突兀,反而让人有一种和谐、自然的感觉。全曲突出的表现力在于“up and down”,这种迂回前进、上下起伏的表现力对于一个马林巴演奏者来说意味着极高的控制力及表现力。要想在马林巴这个原本音色干净、清澈的打击乐器上演奏悠长的旋律,需要演奏者从整体音乐形象出发,调整滚奏的密度、音色的明亮度及手对音色不同程度的控制,来传达对作品的理解以感染听者。免费论文参考网。笔者觉得在技术感觉上诠释作品的同时,对于马林巴演奏者来说,运用“气息”来整理乐曲的脉络同样重要。笔者在演奏《圣母颂》时体会到自己的气息和乐句必须符合一致。也就是说赋予每一乐句以气息。就好像乐句都有了生命力,而不再是单纯的旋律线条,要和自己的气息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己与乐曲的交融,才能使内心的情感与乐曲的意境融为一体。这样演奏出来的乐曲就有了生命力,方能打动听者。马林巴在演奏此类意味深长的作品时,要强调其作为旋律乐器的特点,而不是单单从它是打击乐器的角度出发。这样演奏出来的乐曲才有深度和内涵。用马林巴演奏的《圣母颂》,其有别于其它乐器的表现力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的感觉。在乐曲声中人们仿佛走进了欧洲,走进了庄严、肃穆的大教室,去感觉那古宗教建筑和谐、安详、流畅的美。

在现代马林巴作品中,有很多作品并不是采用滚奏技法所写作的,但它们听起来却同样有着和弦式滚奏的演奏效果。

《风纹》是日本女马林巴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安倍圭子所写的一首马林巴独奏曲。安倍圭子对于乐坛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于扩展马林巴在器乐演奏上的无限可能性;并且透过那些为马林巴量身订做的自创曲,为马林巴在音乐中找到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它不仅仅是一种罕见的新颖乐器。

在《风纹》这首作品中,安倍采用了两种滚奏来模仿自然界的风,一种是运用大量有规律的切分音而产生出的不均匀的,带有波动性的滚奏;另一种则是常规的和弦式滚奏。这两种不同的滚奏向我们展示出自然界千变万化的风,效果非常逼真。

《风纹》第一种滚奏谱例:

这种用切分音写成的滚奏正是全曲的精彩之处,而四槌的演奏又加强了全曲的音响效果。尤其是双手交替的不均匀节奏型,整齐又不呆板,在平静中积蓄着发展的力量。笔者认为全曲的难点也在于此处,这种快速的不均匀律动,打破了原有正常的节拍律动感觉,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要不停的调整自己双手的协调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节拍与崭新的节拍感觉。此外在快速的拍子里,更要注意四槌演奏的准确性,这对于表达乐曲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谱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第一种滚奏就没有采用滚奏的写作技法,那它为什么能产生出滚奏的听觉效果呢?首先安倍用了大量有规律的切分音节奏型。免费论文参考网。在3/8的拍子里这些切分音都分布在右手上,而左手则是有规律的32分音符。这些32分音符与右手的切分音音型相交叉,形成了两手交替进行的节奏,这与滚奏的基本演奏形式是相同的。只是滚奏时双手是均匀的,而此处则是有规律的、双手不均匀的交替进行。从谱面上看,全曲的3/8拍号更像是6/16的拍子,并根据节奏的特点每小节可以分为两组节奏型,3拍为一组。前一组是右手的切分音型和左手“插空”的32分音符;而后一组则是左右手共同交替进行的、均匀的32分音符。

其次,全曲的速度较快,3/8的拍子,符点八分音符=88拍。由于在这样快速的拍子里,左右手交叉的节奏与滚奏的频率基本相同,所以给人一种滚奏的律动感觉。而在此部分中,力度始终保持在ppp<p<mp的范围内。在微弱的力度中,双手的快速交替就好像是自然的滚奏,从上至下、滔滔不绝。

滚奏是马林巴作品中经常会用到的技术之一,而和弦式滚奏强调的是左、右手相互配合、快速而均匀的交替以完成技术。此外,在滚奏中四个槌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更强调的是它们的整体演奏效果。

滚奏是一项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技术,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完成它是没有问题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落寞的艺术品和尴尬的艺术家
下一篇论文:麦田里守望的无望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