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典型文坛的“非典型”诠释——评李洁非新作《典型文坛》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李洁非先生的新著《典型文坛》自08年8月出版以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忠则用“大气”、“通透”、“鲜活”六个字来概括他对《典型文坛》的阅读感受等等。本理论著作的价值概括起来。而是透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命运剖析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状况。
关键词:李洁非,典型文坛,特点,价值
 

李洁非先生的新著《典型文坛》自08年8月出版以来,在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论文检测,李洁非。当代文坛的许多学者和批评家对此书都作出了各自的评判。如沈阳师范大学贺绍俊教授认为李洁非的研究抓住了当代文学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东西,就是“当代文学是一个高度体制化的文学”;北大中文系陈晓明教授以为李洁非写出了“文学的活动史和运动史”;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忠则用“大气”、“通透”、“鲜活”六个字来概括他对《典型文坛》的阅读感受等等。

在笔者看来,一本理论著作的价值概括起来,就是“新颖性”和“启示性”。李洁非先生的《典型文坛》就是这二者相互结合的“典型”。

最初看到这本《典型文坛》时,吸引笔者的是它的书名。在这个文学的状况不怎么“典型”的当下,到底李洁非总结出了哪些文坛的“典型”?又是怎样的典型?带着这样的兴趣和疑问进入“典型文坛”后,笔者即被书中所叙述的人物波折而传奇的命运所牵引,如炎炎夏日得到一碗冰镇酸梅,必得一饮为快。

一、批评视角的新颖性

《典型文坛》讲述的是丁玲、周扬、老舍、郭小川、夏衍等十一位已故的但却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十分重要影响的“典型”人物。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的目的并非为这些人物的平生事迹作传记,而是透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命运剖析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论文检测,李洁非。正如李洁非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所言:“别人选择的是宏大的架构,我选择具体的人。我挑选一些自认为有代表性的人物,走向他们,并由此进入当代文学史。”因此,这些所谓的“典型”其实只是一个窗口,一个拨开历史的云层看向“当年那些事儿”本身的窗口。因此,“借人说事”成为本书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文坛经过60余年的变革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文学史料,涌现出了无数的文学作品及理论著述。近年来充斥读者阅读领域的理论读物大都具有宏大的叙事框架或者是高屋建瓴式的概括,或者是并无严谨慎求证与探索就主观妄下的评说。李洁非先生摆脱了这些文学研究的惯用手法,以若干人物为样本,用“个人史”还原“文学史”,这不能不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过去文学史的写作存在着一种法定的理论,即把个人的感受排除在外。通常是以时间为中轴,将各个时间段上的作家和作品贯穿其中,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的转换一目了然,但每一个文坛人物的活动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才是我们值得深究的东西。论文检测,李洁非。人物的存在不是目标,这些人物的意义和功能是告诉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曾经经历过什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本书的第一个篇章《凋碧树——逝世二十周年说丁玲》一文中,作者从铁凝新任中国作协主席这一事情联想到上一代文坛中以女性作家的身份执中国文坛之牛耳的丁玲,由此展开了对丁玲文学创作和平生际遇的论说。论文检测,李洁非。但是作者并非是为丁玲作传,文章中处处闪耀着作者个人的思考,丁玲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那个时代文坛特点的典型代表,她一生的沉浮是文学与体制结合的必然。在人物性格命运的言说中,将社会史实与文学史实结合起来。

如果说写丁玲时,作者尚且没有完全脱离传记文学的思路,那么等到写周扬、胡风、郭小川、夏衍等人物时,作者已经建构起了一种属于“典型文坛”的骨骼与框架。他不去写创作的成就,在涉及到人物作品时也并不加以详细评论,他围绕这样几个人物,从他们那里生发辐散开来,再现了当代文学发展的史实,梳理出一条迂回曲折的当代文学发展之路。这一类人物的生平轨迹串联起来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的活动史和运动史。在他笔下复活的不仅是这些逝去的人物,更是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其非常独特的发展模式。考察世界各国的文学体制与发展进程,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将文学与政治权力结合的如此紧密。论文检测,李洁非。“体制文学”可以算得上对中国当代文学一个较为准确的概括。在文学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的强行介入,文学自身的审美标准被消解,创作的自主性被挤压,面对这种情况,知识分子阵营也分裂为周扬一类的政治文学代言者,胡风一类的固守自我文学主张的坚持者,还有姚文元之类借政治文学之势膨胀个人权利欲望的利用者等等。这些都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折射出来的文坛典型现象,将这些现象串联起的即可看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作者“借人写事,以传写史”的目的和主旨即在于此,将人物重新归置于历史,对其做动态辩证的考察,揭示文学与政治二者关系的复杂性。

二、品评人物的独到性

除了用“借人说事”这种看起来很“个人化”的视角探索当代文坛一些应该引起人们深入思考的事件和现象之外,作者在选择这些代表人物时的眼光也是非常独到敏锐。全书共十二章,集中描述了丁玲、周扬、胡风、老舍、姚文元、赵树理、郭小川、张光年、夏衍、张恨水、浩然等11位在中国当代文坛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作者在挑选这些人物作历史的讲述者时,依据的标准并不是这些人物具有多大的权势,具有多高的名望、成就和地位,而是看重了这些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对文学史的契合度、重要性和影响力。作者自己曾说过,他在写作这些人物时,事先也从没有拟过名单,大多数人物都不是预先确定的,是在相关问题与材料的研究过程中被捕捉和选择出来的。这说明作者具有“史学家”的眼光。作者研究的并非是人物和作品,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像周扬、张光年之类并没有写出什么传世的作品,但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被作者归为文坛典型;像姚文元这样的政治野心家和他那些让今人不愿重读、毫无审美价值的批判文章也被视作文坛现象加以审视。论文检测,李洁非。这些看似不合理之处,恰是作者慧眼独具的体现。在作者看来,研究中国当代文坛那段历史,不能只注重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必须直面那些因为历史的挤压而产生的扭曲与丑恶。

三、批评方法的启示性

在《典型文坛》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作者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喟叹和对当下文学现象看法的流露。这些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借助历史反思当下,这其实是作者有意地一种勾连。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带给我们当下的文学研究更多的启示。借助这些人物的命运遭际为线索,作者打通的是中国文学史“现代”与“当代”的分界,在一个更加开放与广阔的空间和背景中,探讨时代转换之际,心态的传承与转变。

在《我这一辈子——老舍走过的路》这一章节中,老舍的一生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一文学关键词、快板之类的通俗文学,老舍内心势必存在对原创性文学的渴念。李洁非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在代际转化的过程中,文人在时代与文学的夹缝中摸索、挣扎的心路历程,让今天的读者了解了那段历史,透过这些人物去追问历史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当下的文坛与那段历史又有着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将文学话语与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予了梳理,带给读者的是更多、更新的启发与思考。笔者认为,这种融汇与贯通,才是本书真正的价值与精髓所在。

当然,对于这部《典型文坛》,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书中所用的史料并非“第一手资料”,更多依赖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做出的评价与判断可能流于主观化而有失偏颇。其实作者所做的研究是非常严谨的。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写道:“在本书,我专心致志做两件事:选择,然后观察。”文学评论家白烨称赞这是一种“调研式写作”,虽然没有第一手资料,但他在可能情况下,占有了所写人物的尽可能多的材料,这使得我们在透过文章看人物时,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个平面的人物,还有人物背后的人事、国情。

应该说,这部《典型文坛》在写作风格与特色上是非常独到的,其史学家的观察视角和散文化的写作手法在近年的评论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这给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上的借鉴,对六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思考与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资料:
李洁非.典型文坛[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田泥.评李洁非《典型文坛》[J].《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等待拯救的被侮辱被损害者—20世纪30年代精英知识分子笔下的妓女形象
下一篇论文:电影的理论探讨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