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魔道》和《鬼恋》中的神秘色彩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施蜇存和徐訏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这种具有西化色彩的探索中。把心理描写、情节的突破和神秘的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在施蛰存和徐訏的作品中。徐訏,《魔道》和《鬼恋》中的神秘色彩。
关键词:施蛰存,徐訏,神秘,色彩
 

施蜇存和徐訏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于人性和人的心灵的表现方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在这种具有西化色彩的探索中,把心理描写、情节的突破和神秘的心理感受结合起来,使之呈现出中西结合、绚烂多彩的审美效果。

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过关于色彩的描写,用色彩传递心中的爱与恨,宣泄心灵的情绪,而且,在很多民族,色彩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我国京剧中,脸谱上的色彩代表了特定的文化符号,白色象征奸诈,红色象征忠诚,黑色象征刚正不阿等。在施蛰存和徐訏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我们通过《魔道》和《鬼恋》来阐释这一现象。

在施蛰存的《灯下集》中,有一篇文章《乌鸦》,文中写到了作者对乌鸦的感受,而这种不好的感受更多来自于乌鸦的羽毛的黑色。对作者影响很深的是有一次去乡下,在路上碰见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少妇,这本身没有什么稀奇的,但这个少妇在看到乌鸦时的举动,让作者一种难以忘怀:“空中有三四羽乌鸦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恰在她头顶上鸣了几声。是的,即使是我,也不免觉得有些恐怖了,那声音是这样的幽沉,又这样的好像是故意的!我清楚地看见那可怜的少妇突然变了脸色,唾了三口,匆匆地打斜刺里走了去。”“在她后面,我呆望着她。夕阳里的一个孱弱者的黑影,正在好像得到了一个不吉的预兆而去迎接一个意料着的悲哀的命运。我也为她心颤了。”⑴这个少妇为什么会看见乌鸦“变了脸色”而且去唾它,因为乌鸦时“不吉之鸟”:“她的满身纯黑,先已示人以悲感,而它哑哑然引吭悲啼的时候,又大都在黎明薄暮,或竟在午夜,这些又是容易引起一个人的愁绪的光景。在这种景色之中,人的神经是很衰弱的,看见了它的黑影破空而逝,已会得陡然感觉到一阵战颤,而况又猛然听到它的深沉的,哀怨地啼声呢?”⑵由此推测,黑色在我国民族心理文化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在施蛰存的《魔道》和徐訏的《鬼恋》中出现了充溢视觉的黑色,那么,它们又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由《魔道》中可以了解,“我”所有的焦虑和恐惧感都是由去乡下朋友家时在火车上对座的老妇人引起的。作者对老妇人的动作、表情、眼光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描写,描写了她的脸、手,也注意到了“她那深浅黑花纹的头布和那正搁在几上的,好像在做什么咒符似的把三个指头装着怪样子的干枯而奇小的手”,⑶但一直没有描写老妇人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这应该是作者的故意安排。后来“我”“看见”老妇人身穿黑色的衣服,因为老妇人带给我极度的恐惧,因此“我”认为身着黑衣是不吉祥的:“一切穿黑的老妇人都是不吉的!Any one! Every one!”⑷这种感觉让我对一切黑色感到恐惧与不安:“但是,那一块黑色的是什么呢?这样地浓厚,这样地光泽,又好似这样地透明,这是一个斑点,——斑点,谁说的?我的意思是不是说玻璃窗上的那个斑点?那究竟是一点什么东西呢?……难道陈君近来有了鸦片瘾吗?那明明是一点鸦片,浓厚地沾在玻璃上的。而且惟有鸦片才这样地光泽。科技论文,徐訏。……决不是墨渍,黑的,哈哈!贵重的东西都是黑色的。印度的大黑珠,还有呢,记不起许多了,听说西藏有玄玉……但总之黑色的女人并不贵重的,即使她们会得舞Hala,女人总是以白色的为妙……那是一朵黑云。对了,它在消淡下去了。天上原没有什么鸦片。但是,我不懂,云里会不会现出一个老妖妇来的呢?”⑸“黑啤酒!又是黑!我眼前一直是晃动一大片黑颜色的绸缎。看,有多少魔法的老妇人在我面前舞动啊!”⑹

这段文字中出现的黑斑点、鸦片、大黑珠、玄玉、黑云以及黑啤酒、黑绸缎等物和黑衣老妇人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黑色。这种意识流的写法让人对黑色产生了很多联想,而这所有的联想都是由黑衣老妇人引起的。因此,在“我”的意识里,黑衣的穿着与否,是确定老妇人身份的关键。而且更为明确的是,黑色就是不吉祥的代名词。

《鬼恋》中的“她”是“全身黑衣”,⑺房间“布置得非常古怪,家具都是红木的,床极大,深黑色的圆顶帐子”。⑻文中“鬼”,她的穿着打扮,让我想起了江浙一带民间目连戏中的“女吊”的形象。鲁迅先生曾经在去世前一个月,写了一篇著名的杂文《女吊》,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目连戏中的这位“吊神”的形象:“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腥红的嘴唇”,“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这与《鬼恋》中的“她”极为相似:“她银白的牙齿像宝剑般透着寒人的光芒,脸凄白得像雪,没有一点血色。”⑼说话时“她一句有一句的表情,说第一句时眉毛一扬,说第二名时眼梢一振,说第三句时鼻子一张,点点头,说第四句时面上浮着笑涡,白齿发着利光。”⑽这种形象让“我”最初有点害怕,因为黑色是死亡的象征,带来死亡的死神(如黑无常)和现实生活中的刽子手都是身着黑衣,神话中的魔鬼也经常穿黑色的衣服。所以,黑色在这篇作品中制造出了变化莫测的、诡谲的气氛。

在《魔道》和《鬼恋》中,“我”“发生”“艳遇”的时间也在夜晚。《魔道》中“我”在竹林“看见”黑衣老妇人,时为薄暮;在上海“看见”的两次,是在夜晚。“我”第一次于火车上遇老妇人,虽是白天,但天色阴霾,继而骤雨,“我”感到“虽然是在春季,但这雨却真可抵到夏季的急雨,这都是因为前几天太热之故。”⑾这让我们想起施蛰存的散文《雨的滋味》里描绘过夏季急雨的黑色带给人的恐惧:“而雨时的天是黑的,大风起了,暴雨来了,让你看它一大腔的深黛或墨色,这颜色所感你的情绪是什么?除了恐惧,还有什么呢?”⑿而《鬼恋》的故事,也发生在夜间,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冬夜”,⒀“第二次相会,……我回家已是天亮”,“第三次……到霞飞路一家咖啡店去谈了一夜”,“一直到有一天,那是夏夜”。⒁

夜晚是黑色的,而且人类现实生活中很多隐私之事大多发生在晚上,如性爱,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人类臆造出的妖魔鬼怪活动的时间就是在夜间,在人们的意识中,黑夜充满着意想不到的离奇的、神秘的、恐怖的事情。《魔道》的结尾,“我俯伏在栏杆上,在那对街的绿色的煤气灯下,使我毛骨直竖的,我看见一个穿了黑衣裳的老妇人孤独地踅进小巷里去。”⒂这个情景让“我”“毛骨直竖”。科技论文,徐訏。⒃ 《鬼恋》中“星斗满天,流萤满野,我们在龙华附近漫走,忽然一阵狂风掀起,雷电交加,雨像倒一般的下来了。”⒄评论者寒山碧曾指出,龙华这个地方是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的刑场,很多共产党人在此被处决。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夜晚,身处刑场,那能有什么感觉呢?我想,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魔道》和《鬼恋》中的“我”在黑夜里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恐惧,引发对自己人生之路的不可预测,造成很多悬念。《魔道》中“我”因为黑衣老妇人的出现,最终三岁的女儿丧命;《鬼恋》里“女鬼”原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个曾经最入世的人。《鬼恋》里“鬼”穿着一身黑衣服,经常出没于漆黑的夜晚。在“我”与“她”的来往中,非常恐惧,“这样的面目我平生第一次见到,我怕,我感到一种怕惧。”“我说着扬扬手,我没有回头看她,因为实在可怕。”⒅但这种恐惧的情绪随着双方交往的熟悉很快就消失,而“我”对“女鬼”有了很多猜想,“女鬼”利用黑夜回避已经失去的时光和世俗的世界“女鬼”在作者笔下善良纯美。“我”试图用爱情把“她”拉回现实中,但事与愿违,“女鬼”最后还是选择黑色来保护自己。在《鬼恋》中,黑色与《魔道》中邪恶有所不同,尽管它让“我”产生恐惧,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圣洁与庄重的存在,可以说它是对人性回归的期盼。除了黑色外,《鬼恋》中还写了白色:“她忽然出来了,穿着白绸的睡衣,拖着白缎的拖鞋,头上也包着一块白绸,这启示了她无限的光明。”⒆这与作品中大量的黑色描写相比,如昙花一现。但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白色于“女鬼”这样高雅美丽,那“她”一直喜欢穿黑色的衣服,喜欢在黑夜里行动?难道黑色更让“她”感到安全和美好,难道明亮的白天让“她”感到害怕与恐惧?我们说黑夜过去,黎明会很快到来,这种可能性有吗?

《魔道》与《鬼恋》都以黑色为基调,但其渗透在作品中的蕴意不同,值得我们反思。在施蛰存和徐訏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神秘色彩的描写,从不同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作家的审美特点。

文学史只要提到海派,离不开对张爱玲的评价,其实应该认识到,和张爱玲小说一样具有独特性和传奇性,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还有施蛰存和徐訏两位。尤其徐訏应该说是把中国古典小说中传奇特色和西方现代小说最主要的重心理描写和写意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文学活动中付诸实践的较早的中国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对他之后的无名氏和张爱玲影响很大,是“后期海派”的代表作家。徐訏小说有着传奇曲折的情节、深刻的心理描写、传统文化的深厚、浪漫的风格,以及娴熟的现代主义技巧,使他的作品不同与众,因此其风格被认为具有“诡谲”的特点,所以我们深刻剖析其作品中的色彩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徐訏的整体创作。

注释:

⑴施蛰存:《灯下集·鸦》,第39页,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

⑵施蛰存:《灯下集·鸦》,第40页,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

⑶施蛰存:《薄暮的舞女》,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第146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⑷施蛰存:《薄暮的舞女》,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第158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科技论文,徐訏。科技论文,徐訏。

⑸施蛰存:《薄暮的舞女》,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第153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⑹施蛰存:《薄暮的舞女》,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第159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⑺⒀谢冕、钱理群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四卷,第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⑻⒆谢冕、钱理群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四卷,第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⑼谢冕、钱理群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四卷,第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⑽谢冕、钱理群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四卷,第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⑾施蛰存:《薄暮的舞女》,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第149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⑿施蛰存:《灯下集·雨的滋味》,第29页,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

⒁⒄谢冕、钱理群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四卷,第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科技论文,徐訏。

⒂⒃施蛰存:《薄暮的舞女》,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第160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科技论文,徐訏。

⒅谢冕、钱理群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四卷,第5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荣格:《心理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3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文存》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吴福辉:《都市漩涡的海派小说》,湘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蒋义娜:《传统与现代的纠结—论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的艺术魅力》,《怀化学院学报》,2006,(4)。
6.黄国龙、蔡艳秋:《“奴隶”的反抗—徐訏<鬼恋>新论》,《沈阳大学学报》,2007,(8)。
7.王泽龙、余文镜:《论徐訏<鬼恋>的叙事审美特征》,《人文杂志》,2003,(5)。
8.杨晓琴:《论徐訏<鬼恋>的艺术》,《咸宁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离骚》“凤皇受诒”考论
下一篇论文:《皮袜子故事集》VS.万宝路广告—浪漫主义色彩下的生态“回归”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