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不舍的离歌:华散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时间:2016-03-27  作者:乐丽萍乐丽华
可是这样一个洁身自好的女孩,当听到拉尔夫的已婚上司断定拉尔夫不可能得到长期聘书时,却将规矩和条文都置于脑后。她知道拉尔夫对那纸聘书的渴望,更了解他为此做出的努力。为了帮拉尔夫,她抛却了个人廉耻,频繁约会拉尔夫的上司。她告诉朋友这是她应该做的,因为自己是“嫁”给家庭的女人。

 

虽然寄居在美国,但拉尔夫、特蕾莎、海伦都对美国文化的同化保持警惕,将自己隔离于个人主义的辐射之外;即使远离母国的故土,他们仍然恪守着中华文化,身体力行家庭主义,合力为家庭利益奋斗。而这个团结的家庭,也让他们得以在散居的岁月中,在流离失所的彷徨中,得以直面现实,走出感伤,坚强地前行。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认同与族裔散居》中肯定了这种坚守母国文化的行为,他指出正是这种行为让各国的散居者在其惨痛的、破碎的西方经历中,在西方媒体歪曲的再现与盛气凌人的注视中,寻找到持续而完整的力量之源。[3](224)作为旅美华散,拉尔夫、特蕾莎、海伦正是在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中得到了新的启发,找到了更大的鼓励。中华文化,对于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在海外漂流的华散而言,就是来自母亲的力量,让他们得以清唱留恋的离歌,传递不轻言弃的坚强。


参考文献
[1]Gish Jen, Typical America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
[2]Stuart Hall, “Negotiating Carribean Identities,” Postcolonial Discourses[M]. Ed. Castle Gregory. Manchester: Blackwell.2001.
[3]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Eds. P.Williams and L.Chrisman. 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3.
[4]Lisa Lowe, 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 NC,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Gabriel Sheffer, Ed. Foreword. Modern Diaspor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and Sydney: Croom Helm, 1986.
[6]Dufoix Stephane, Diaspor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7]单德兴、何文敬主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
[8]简孙,《中国结,美国梦:中美文化差异趣谈》。郑州:河南人们出版社,200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围城》中词汇变异的翻译策略及功能对等分析
下一篇论文:冰心散文的心灵纯化功能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