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不舍的离歌:华散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时间:2016-03-27  作者:乐丽萍乐丽华

[摘要]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荣获1991年度“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奖”并入围“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移民小说之一,该作品在华散研究中具有典范的意义。笔者将从散居批评角度出发,阐释该作品中美国华散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在美国的漂浮散居之旅中他们饱尝种族歧视,备受流离之苦,因而心系中华,顽强抗击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坚持在其母国文化的精髓:家庭主义中寻求慰藉,寻找归属感,谱写其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论文关键词:《典型的美国佬》,任璧莲,华散,中华文化

从中国到美国去求学、躲战乱的拉尔夫、特蕾莎、海伦,原想等战乱平息下来,拿到学位之后就回国,不料当美国政府获悉国民党战败的消息后,担心中国公民用在美国所学为共产党服务,竟对中国公民下了禁止回国的禁令。于是,他们无奈地成为了散居于美国的华散。寄居于美国的国土,他们的遭遇必然与美国主流媒体对华散的刻画密切关联。早在19世纪30年代,西方的学者就武断地推断中国人因其大脑呈锥形,必然先天不足,无法保持理性。他们更据此将中国人与美国的印第安人列为低等的蛮族。受到这种蔑称的影响,华散在美国的散居史写满了歧视和偏见。即便他们已经在美国安家立业,在美国人眼中,他们也仍然是美国国门内的外人,神秘的东方蛮族。为强化这种优越感,美国人还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杜撰了一系列歪曲的华人形象:异族的、神秘的、低等的他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黄祸”和“模范少数民族”。“黄祸”的典型代表包括凶残、猥琐的付满洲和“龙女”; “模范少数民族” 的典型代表包括谦卑的、殷切期待美国白人垂青的陈查理和“中国娃娃”。而无论美国主流媒体将华散刻画成“黄祸”还是“模范少数民族”,充斥这些失实的报道的都是美国人的优越感、敌意、歧视和偏见。

作为华散,拉尔夫、特蕾莎、海伦便成了这些优越感、敌意、歧视和偏见的受害者。拉尔夫的美国导师宾克斯,将中国视为腐败之源,认为中国人都是狡诈阴险之徒。当拉尔夫因为忘记续签签证而麻烦缠身的时候,他不但没有施予援手,还无情地警告拉尔夫要偷偷摸摸,或者想走后门,就滚回中国去。拉尔夫的汽车教练,也对美国人吹嘘的“黄祸”形象毫不怀疑,当拉尔夫在驾照考试中失利后向他请教时,他竟轻慢地看着拉尔夫,讲了句:要过关,简单,做个好人。[1](130)顶着“模范少数民族” 的头衔,华散被美国民众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首先,华散应接受美国人优越于中国人的“现实”,对美国人言听计从;其次,他们应效仿其模范“代言人”陈查理:工作时间卑微地、全心全意地为美国人效劳,但完成服务之后,就应立刻从美国人的视线中消失。因此,在美国人看来,华散只配住进偏僻的、美国人不屑居住的地方。当拉尔夫、特蕾莎、海伦搬进将与很多美国人毗邻的住宅区时,他们就成了当地的不速之客,其一举一动都被他们的邻居躲在百叶窗后严密监视着。因为中国女性在美国文学和影视中的“龙女”和“中国娃娃”形象,海伦和特蕾莎遭遇了很多性骚扰。美国男人叫海伦“龙女”,拍她的脸,抓她的手臂,搂她,说他们在战争时期也有过像她那样的东方情人。特蕾莎长得高大,有张大脸盘,还长着满脸雀斑,与典型的东方美女相距甚远,可是这并不能使她幸免于性骚扰。她的病人竟然公然在她的办公室欲行非礼。在这些美国男人的眼中,不管中国女人是邪恶而妩媚的“龙女”还是娇柔而顺从的“中国娃娃”,她们都应责无旁贷地满足美国男人的性幻想。

饱受美国人的歧视与欺凌,拉尔夫、特蕾莎、海伦的心里都充斥着寄人篱下的被排斥感。即便他们回不了中国,只能滞留在美国,但在美国遭受的无理待遇让他们没法在寄居的土地上产生安定感,更无法说服他们自己去认同其寄居的美国文化。斯图亚特·霍尔在《探讨加勒比身份》一文中指出文化是身份的根基,是人们赖以建立身份,寻求归属感的重要依托。[2](282)因此,拉尔夫、特蕾莎、海伦对美国文化的排斥,又让他们在种族歧视的困境中,又添了一抹新愁—身份的缺失:母国回不去,宿主国融不进。进退维谷中,中华文化就成了他们最后的稻草,赖以寻根的良方。他们坚信,中华文化能够成为他们的防御堡垒:只有置身于该堡垒中,他们才能在无根的散居中寻找到安定感和归属感。于是,他们对活跃在他们身边的美国文化保持免疫,对其精髓个人主义更是实行全面隔离;而对无法熏陶于其中的中华文化,他们则鼎力弘扬,对其核心元素集体主义更是潜心追随,身体力行。在拉尔夫、特蕾莎、海伦在美国组成了一个新家庭之后,他们恪守的集体主义开始表现为以家庭为小集体的家庭主义。他们坚信家庭利益是首要的,为其牺牲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乃各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三个饱尝流离之苦的华散,开始在对家庭主义的坚守中开展寻根之旅。

作为新家庭里唯一的男士,拉尔夫不遗余力地履行着家长的职责。在娶了海伦之后,他无视美国四分之一的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家庭成员的惯例,宣布家庭成员不得分离,不允许他的姐姐特蕾莎离开他们,去加人单身家庭的行列。在尽力维护家人的团聚的同时,拉尔夫没有疏于自律,他密切防范任何蛊惑自己玩忽职责的诱惑。拉尔夫对做学问没有兴趣,喜欢经商,但他仍然兢兢业业地做学问,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赢得一纸大学的长期聘书,只因中国文化向来重文轻商,美国华人成功的一大标准就是学术造诣,拉尔夫要光宗耀祖,只有认真做他毫无兴趣的学术。为了给家人带来荣耀,拉尔夫选择了牺牲其个人兴趣,认真专研学术。而在他获悉在美华人要想在学术界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看美国人脸色,无条件服从他们的指令之后,他的美国同事说任何事情,他都只会做一种反应,就是谦卑地笑着,频频点头,说些你完全正确,我完全赞同之类的话。

拉尔夫为光宗耀祖奋斗着,一家之母—海伦也在为成全家人而牺牲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作为一个新婚的妻子,她倘要请走特蕾莎,与拉尔夫享受两人世界,这要求也完全合理。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戏言她的脚踝与众不同:不仅连着丈夫,还连着小姑子,并把他们叁的照片挂在新房最显眼的位置。她真心希望特蕾莎有个好归宿,为她安排相亲却做得小心翼翼,唯恐伤了她的自尊心。海伦是特蕾莎善解人意的弟妹,更是拉尔夫本分的媳妇。有一次,她为特蕾莎安排的相亲对象格罗佛没看上特蕾莎,看上了她。相比浪漫而富裕的格罗佛,拉尔夫天性木讷,海伦之所以会下嫁给她,其实是为了完成父母在和他们失去联系前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媒妁之言;且拉尔夫虽生于中国的大富之家,但和父母失去联系之后却只能自食其力,生活窘迫。倘若海伦就此甩掉拉尔夫,投奔格罗佛,也算“弃暗投明”了。但魅力十足的格罗佛,在海伦与拉尔夫的婚姻生活中,却只是扮演了强化剂的角色,让海伦对拉尔夫更加忠贞。

因为拉尔夫和海伦的关爱免于独居的小姑子特蕾莎,虽然欢喜着与家人的团聚,却也担心自己成为他们的负担,为了报答他们,她为这个新家庭倾其所有,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尊严也在所不惜。对于她老乡想帮她介绍的一个个子矮小,不学无术的美国人,连拉尔夫、海伦都不屑一顾,觉得他配不上高大,有着高学历的特蕾莎,但特蕾莎为了替拉尔夫、海伦减负,竟然盛装出席了相亲会。为了帮拉尔夫和海伦买新房子,她不但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还在辛苦的实习之余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去打零工。知道大龄女性门前是非多,她在交友方面特别谨慎,连男同事对她抛个媚眼,她都要横眉冷对。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围城》中词汇变异的翻译策略及功能对等分析
下一篇论文:冰心散文的心灵纯化功能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