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关注女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批判男权制文化对女性和自然的迫害。铁凝的《麦秸垛》即以乡村田野为背景,塑造了以大芝娘为代表的与自然相融合的女性形象,同时揭露了在以男权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文关键词:铁凝,《麦秸垛》,生态女性主义
一、 女性与自然融为一体
自然和妇女的联系是生态女性主义关心的核心问题。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身体功能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性,大地的子宫孕育万物类似于人类的母亲孕育生命。“由于具有创造和养育生命的能力,女性历来比男性更接近自然。女性的心灵更适合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女性在心灵、精神上更易于与自然达到精神的耦合。女人是自然的化身,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存在于女性和自然之间神秘的亲和关系使得女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崇拜大地的情结和关爱、佑护自然万物的伦理情怀的女性文化精神。美国女作家苏珊·格里芬说过:“我们(女人)知道自己是由大自然创造的……我们就是大自然。我是观察大自然的大自然。我们是具有自然观念的大自然。是哭泣的大自然,讲述大自然的大自然。”
铁凝在这部小说中以乡村田野为背景,她笔下的女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不可分离,处处显示出自然性的光辉。《麦秸垛》中的大芝娘就是以自然母亲的形象出现的,小说一开头那段割麦场景的描写就勾勒出这个纯粹由大自然孕育出的农村妇女形象:“大芝娘边割麦子边打革幼儿,麦革幼儿打得又快又结实……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从太阳那里吸收的热量好象格外充足,吸收了又释放着。她身材粗壮,胸脯分外地丰硕,斜大襟褂子兜住口袋似的一双肥奶。每逢猫腰干活儿,胸前便乱颤起来,但活计利索。”这位勤劳善良,淳朴厚道的女人用她“原初的母性和单纯的心灵”对其他人构成了永远的召唤。当犯错被审后的沈小凤无助地来到她门前时,大芝娘以宽大的胸怀接受了她,并热情周到的给予照顾;每年在田地里割麦大芝娘都招引着女知青杨青向前进,并一直在农活上帮助她,尤其不让她上脱粒机,生怕再发生自己女儿的悲剧;在小池的媳妇花儿被四川前夫强行挟走后,大芝娘又收养了花儿可怜的儿子五星,并视如己出的照料,为五星喜爱吃辣椒,在“端村不种,集上不卖”的情况下,先去知青点借后来从远集购秧栽培,终于为端村的原野多添了一种颜色。总之这位慈爱伟大的母亲怀着无私的大地原始的母性滋养着周围的人和物,以具体的爱的行动与自然界相联系。在她的身上体现着自然的博大和宽厚,更赋予了纯净、自然的生命特质和品性。
二、 女性与自然同受男权制残害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强调女性与自然的根本关系,探讨女性和自然同被宰割的意识形态关联性,即认可性别压迫的意识形态同样也认可了对于自然的压迫。西方文化中的价值二元论即以男权为中心确立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关系,妇女被认为是属于自然和物质领域的存在物,而男人则被视为属于人类和心灵领域的存在物,男性是文明的代言人,女性是自然的象征物,男人优于女人。生态主义者认为这种男权文化导致男人们从自身需要和目的出发,将女性和自然纳入自身文化规范加以奴役,女性作为自然的化身被置于人类的服务者和受奴役者的位置。因此,在男权制中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自然和女性被驱逐到“他者”和“边缘”的地位,共同沦为男权制社会的牺牲品,男性对待环境和自然的方式与对女性的方式有相似之处,即把二者皆视为可掠夺、可占有的资源。
《麦秸垛》中的女性几乎都是受到男性残害与践踏的对象。小说开端出现的老效这样一个小人物为了得到一双日本皮鞋,甘愿以妻子的肉体出让作为代价来进行交换。可见在男人的眼中,女人不过是用来传宗接代和泄欲的工具甚至是用来做交易的商品。大芝的孕育和出生是根源于一个被丈夫遗弃的农村女人愚昧的要证明自己不枉为一次人妇的情感补偿,从此,大芝娘就以辛苦的劳作独自承担起养育后代的责任,在孤寂漫长的生命长夜里只能靠一只磨的发亮又长又满当的布枕头聊以自慰。这可悲的命运就是拜男人的喜新厌旧所赐。小说中最让人思考的还是沈小凤和陆野明之间的一段情感纠葛。外向野性的沈小凤热情奔放地追求深爱的男人陆野明,而陆野明虽已经有了心上人杨青也毫不喜爱沈小凤,却抗拒不了原始情欲的躁动,在麦秸垛的遮掩下占有了沈小凤的处女之身,这完全是肉欲的吸引而没有丝毫的灵魂契合。事后面对沈小凤的苦苦哀求陆野明却绝然无情,交代错误时竟然把原因归结为“我腻歪她”,可见在其心里沈小凤只不过是肉欲的化身和泄欲的对象。在这段中,这个女人连同那个新的麦秸垛都被这个男人践踏了。为了更深入揭示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困境,铁凝在《麦秸垛》中还塑造了一个典型女人花儿,这是一个因丈夫养不活自己而怀着身孕逃跑后被卖至端村的四川年轻女子。嫁给富农儿子小池生下五星不到一年后又怀着小池的孩子被丈夫押回了四川。在这个女人身上最体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残害,女性的悲剧轮回重演着。
总之,铁凝在《麦秸垛》这部中篇小说中表现了浓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她通过笔下各种接近自然生命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特质,同时多角度地反映了男权中心社会里女性所遭受的残害与压迫。
参考书目:
[1]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
[2]罗婷,谢鹏.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J].求索,2004(4).
[3]曹南燕,刘兵.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 J].哲学研究. 1996(5) .
[4]铁凝.麦秸垛[M] .群众出版社.2001.
[5]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1).
[7]杨通进.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向度与社会向度[J] .广东社会科学,200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