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虚实结合”与空灵的佛教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与所追求的空灵境界是一致的。中国画就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处却更有意味。其他中国的艺术如书法、舞台设计、建筑等都运用这种空白设计来体现虚实结合,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这种空白美的追求,更突出创造一个不可言传的“禅境”。如严羽所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是一种佛家空灵的生命活力。苏辙所言:“贵真空,不贵顽空。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则犹之天焉!湛然寂然,元无一物,然四时自尔行,百物自尔生,粲为日星,翁为云雾,沛为雨露,轰为雷霆,皆自虚空生。而所谓湛然寂然者自若也。”这种空灵常常是自然万物灵气往来必不可少的运动空间,有了这空间,才见出万物的生气沛然,有了这空灵之处,才见出容纳山河的胸襟,这正是虚实结合的境界。
中国人很喜欢这种以空灵来显示虚实结合的方式,这种空灵的结构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开放式结构,空灵动荡而又朦胧幽眇。它体现的是造化与心灵的凝合,表现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舒卷自如的空间意识,生命的圆融与广袤的宇宙相融合,空寂中生气流出,鸢飞鱼跃,构成艺术心灵与宇宙物象互映的华严境界。
“全局有法,境分虚实。”“虚”与“实”同为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二元”,实者虚,虚者实,虚实相生,实境化为虚境,往复运动,生生不息,可以孕育出无边无际的世界,生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意味,给人以意境美。更唯有虚实统一,才能直探生命的本原,体现出华夏民族的一种活跃飞动而又深沉渺远的意境精神。意境不仅是艺术也是人生的极境。
参考文献
1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第85页。
2 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第20页,第59页,第58页,第33页。
4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494页。
5 赵执信:《谈龙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8 皎然:《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11 郭昭第:《文学元素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12 老子注》,《诸子集成》[M]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25页,第6页。
14 僧肇:《不真空论》,《佛教经籍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