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论文网

时间:2014-12-06  作者:梁红伟
在这虚实转化过程中,虚境的呈现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宗白华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次的创构。”在实化过程中,产生的虚境有三个不同程度的逐步上升的层次。

第一,“形象的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常常借“一鳞一爪”的表现手法来达到境界。由此在实化虚的过程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层次便是由想象活动的参与而引发的形象的充实,这个层次即是由实质存在的“一鳞一爪”而想象出自己形象中的“龙”,可以说是由实境引发的最浅层虚境。

第二,“情思的诱发”。由于想象活动的介入,由浅层虚境的形象的诱发,使得虚境达到进一步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虚境的艺术境界里,由第一层次的形象充实从而诱发情思的活跃,这一层次的虚境是带有了情感体验的虚境,是一种用心灵平衡去除杂念的情感,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虚境。

第三,“神境的启示”。这一层次是虚境达到的最高层次,由最初的形象的想象充实到情思的诱发一直到这个层次的神境,使虚境的层次一步步加深。在这一层次中情感震撼,心灵净化,是一种洞悉宇宙生命的更高的精神境界,是得自心里最深处的启示,使得虚境层层深入以致达到无穷的审美趣味。

意境中有实有虚,从实境到触发虚境再到实境的充实,产生艺术幻想和联想,同时凭借艺术家或鉴赏家情与理辩证相生的认识与想象能力,进一步造成实境与虚境的相互包容、渗透与转化的完整意境。在这整体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创构中,虚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虚境虽然处于核心地位,但并不表示它是重心,而是虚实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在意境创构过程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以实境为基础的虚境创造。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过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二、“虚实创构”所体现的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宗白华说:“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虚实代表着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中国美学的虚实结合的审美理想和观照,在虚实结合中相互转化和开拓,展示宇宙无限的生命图景,创造更高层次的意境;另一方面,意境的的虚实结合和空白美的追求表现,创造了一个充满动态的审美空间,充满着宇宙生命活力和节凑的空间,突出的正是中国古人特有的宇宙时空意识和崇尚空灵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意境审美精神的本质所在。

(一)“虚实相生”与“有无相生”的道家生命精神

“意境理论的虚实相生、有无相生发端于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此后在儒释道文化的合流之中逐渐成为一种接近共识的理论。”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无相生”。在老子看来,人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从“无”生出来的。“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相生,才能生生不息。这是老子哲学的“有”、“无”观念。庄子紧承其后,而论之更详,有名的“唯道集虚”和“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就分别出于《庄子》一书中的《人间世》和《庚桑楚》。老庄的这些论述,都是强调“有无相生”而偏于“无”,尤其是庄子,这些后来就成了艺术美学虚实观念的重要哲学依据。

僧肇也认为:“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异称,其致一也。”所以,文学意境之中所谓实境与虚境同样具有相对性,常常是实境之中有虚境,虚境之中有实境,甚至虚境即实境,实境即虚境。

老庄的这种强调虚无的哲学,认为虚比真实更实,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所以他们认为宇宙是虚实的结合,万物在虚空中流动变化,真正体现了中国古人尤其是道家的那种宇宙生命精神。

(二)“虚实结合”与“天人合一”的儒家生命精神

中国古典哲学中,孔孟哲学强调充实。如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讲“充实之谓美”,但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而不可知”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摹仿,谓之神。他们对于虚实来说并不矛盾,也同样认为宇宙是虚实的结合。再如:《周易》中的“阴”“阳”“亨”“通”之说,其实也包含着“虚实”的观念。由此,“虚实结合”与“天人合一”更是有相通的生命精神。

“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意境的产生,并成为它最根本的底蕴。代表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只有抛弃外在牵绊,真正投身于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而对于庄子的“有无相生”“虚实结合”都源于道,大道为生命之源无所不在,略无窒碍。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思想无疑与儒家的“天人合一”相通,二者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意境创造的传统哲学根源与审美情志。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民间美术形态浅析_民间美术-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意象派诗与中国古诗的同异-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