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黑曜石之路初探-论文网

时间:2014-06-16  作者:郑云龙,周艾民,刘影
遗憾的是,对这些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曜石器,没有具体的年代测定和放射性化学分析,与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边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黑曜石石器也没有比较研究。最新的考古成果——1992年至1996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考古系合作,对牡丹江河口——振兴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但对出土的黑曜石石镞,却没有具体研究结论,因此更无法断代和认定是否与产于日本北海道的黑曜石有源流关系。和以往新开流、莺歌岭遗址、亚布利遗址、滚兔岭遗址的发掘、研究一样,被列为乙类文化遗址而忽视研究,但专家还是在《河口与振兴——牡丹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中注释认为是“黑曜石器年代可能较早”。鉴于此研究状况,只好参考并依据日、俄两国1986年联合考古调查、研究结果及日本专家带回黑曜石样品进行科学分化的结果,判断上述遗址中出土的黑曜石器至少距今已有1.4——1.5万年,完全有可能是来自同一产地或带回原料加工的结果。从地缘关系上看,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地区同属黑龙江流域,与滨海边区陆地接壤的绥芬河市建新遗址出土的大批黑曜石,与捷久赫出土的、海参崴博物馆藏的黑曜石如出一辙,观感没有任何异样。绥芬河流域、穆棱河流域向西,进入牡丹江流域,再向西进入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均具有分布着同类文化特征的遗址或文化层,不同程度的有各种类型的黑曜石出土。这就证明,从日本北海道,跨过日本海,整个黑龙江流域,从东到西有一条“黑曜石之路”。

从西向东流经西伯利亚南部,后注入鄂霍茨克海的黑龙江,据其流经的地形及注入的水系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小流域。其中,最大的支流结雅河汇入处的布拉戈维中斯克市附近的大约1000公里长的一段,是其中游地区。这一地区被大兴安岭等交通困难的山脉包围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而另一方面,具体指流经外贝加尔和蒙古的水系,联系着这一地区人们的往来,但这条通道远远不如黑龙江流域东南部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南部各水系,诸如绥芬河流域则算得上最佳的通道。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形成本地区最佳气候条件,比起北部地区,更具人们交往、交流条件;仅从俄罗斯滨海边区和中国黑龙江东部地区分布的黑曜石器与其它文化共存的遗址东西总体范围的具体分布密度来看,也证明了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是形成这一历史文化环境的自然因素。这并不否认“黑曜石之路”北部线,可视北部线为南部线的复线;同时,也并不否认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在选取北部线和南部线的同时,族群分布的密度之交通环境起了决定性因素。翻开地图,结合黑曜石石器分布的区域,南部两条线最后并入黑龙江流域一直向西,呈现出广阔的腹地,几乎涵盖了中国东三省一区。肃慎先民是这一地区曾最具有聚集力和辐射力的强大族群。开辟出“黑曜石之路”,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独具特色的黑曜石文化角色,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黑曜石之路”,不单是指黑曜石器从东向西传递,也不是说是日本北海道先民从北海道把属于本岛的特产跨海带入日本海东岸黑龙江流域,而是相互交往交流的结果。正如日本考古学家本材英明论述的那样,“这些黑曜石表明,它们之间的交流不只是从西伯利亚向北海道输入的单向流动,而是两方面的相互交流。”

的确,“黑曜石之路”是古代东北亚地区的一条陆海通道,只不过以石器之王黑曜石命名罢了。值得认定的是黑曜石从日本北海道跨海向西部大陆输入的现象,伴随这一现象,大陆上丰富多彩的石叶石镞及陶器、骨器等纷纷向东跨海输入北海道。东西相向交流交换,形成了黑曜石文化独特的历史景观。

陆海相连的“黑曜石之路”的形成,在地理条件上有多少依据?远在1.4—1.5万年前,人类的渡海能力如何?据地质资料表明,距今1.7—1.8万年,正是乌尔姆冰期的鼎盛阶段。当时平均气温下降7—8度,海平面下降了约100米,在封闭的日本海周围,频繁的人口迁徙和贸易往来,与强大的肃慎先民形成互补互助完全可能,随之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圈、文化带是符合实际的。

在中国黑龙江、俄罗斯西伯利亚、滨海边区、日本北海道所属各文化遗址中,石叶石镞文化最具代表性。

石叶石镞具有两个属性,一个是石叶及细石叶,二是弓箭的镞,前者是指“素材”后者指“机能”,是属于这个年代内所产生的石器。综合比较分析,应该承认石叶石镞是黑龙江流域的产物,它无论登上下游沿岸历史舞台,还是跨海登上北海道历史舞台,并以此为中轴,广泛分布于黑龙江下游两岸勘察加、外贝加尔、贝加尔、蒙古及北亚地区。一部分向西伯利亚扩展,越过乌拉尔山,一部分向东传布,到达库页岛、北海道。这是以黑曜石为代表的石叶石镞文化的基本流向和基本区域。

从这种分布情况上看,不难看出北海道的石叶石镞文化、西伯利亚石叶石镞文化与黑龙江流域石叶石镞文化的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事实上,从石叶石镞的自身特征、制法也得到了证明。除北海道石叶石镞外所看到的其它各种各样的石器形状、制法以及它的组合特征等,均与西伯利亚、滨海边区、黑龙江各文化遗存基本一致,其中相当部分如出一辙。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内向化”对诗歌的影响_内向性-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黄梅戏《墙头马上》的改编艺术_当代改编-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