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今天,何谓建筑设计?_资源配置

时间:2012-09-13  作者:潘天波,胡玉康
西方一直到19世纪末期以来,科学与艺术从分离状态才开始靠近。在英国,针对工业革命后艺术设计艺术的贫弱,力图重建艺术与设计的紧密联系,所以现代设计先驱威廉?莫里斯发起一场“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德国,1919年成立国立包豪斯学校,校长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的第一句话里就提出“建筑物是一切艺术活动的终极目标”;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其《谈建筑》中说,建筑应该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后人称“密斯风格”。在法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走向新建筑》中坦言“建筑师就是造型艺术家”。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推向及致。

建筑设计作为形式优势的科学灌注,是基于形式的美感经验,直接呈现于直觉形象,表现为技艺相通。

四、建筑设计:文化与美学的表情传达

建筑表情,关涉到“建筑风格”的问题。在建筑中资源配置,有人建议:“风格”最好不谈。原因在于:一是风格是对形式的抽象。这不利于说明建筑美学的鲜活存在;二是风格是相对固定的特征形式,固定的形式特征,也不利于说明建筑对于文化创意与审美接受的丰富性;三是风格含义模糊,如在瑞士美学家、艺术家沃尔夫林(H.W?lfflin 1864-1945)那里,风格,即形态。他对风格演化的研究看作是艺术史的首要任务。在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G.-L.L.deBuffon 1707-1788)那里:“风格即其人”,而在美国建筑师威托德?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1943-)的眼里,建筑风格,即“建筑表情”。

其实,建筑表情不能等同于“建筑风格”。建筑表情,远胜于“建筑风格”,因为建筑的文化与审美形态并不是固定的,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是千变万化的。建筑正如人的表情是随着特定的环境、思想、情绪变化等细节一样。建筑设计经常脱离个人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以及不顾题材、体裁等方面的特点而主观任意地追求某种“风格”,而导致矫揉造作,虚假肤浅的建筑形态。而基于建筑表情的建筑设计对于受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变化十分灵敏。建筑的细部神经联系着建筑表情,柯布西埃曾有一个粗鲁野蛮的定义——“房子是供人居住的机器”——是一种时代的谬误(非本人需要)。建筑是以情感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并以人类的生命形式相契合的逻辑形式呈现出来。也只有这样的形式,才能激发我们对它的认同感与美感。其实,一切艺术的,都必然具有某种形式感的东西才能让我们迸发美感的火花。建筑表情首先能激发我们的,是它的文化美感或文化身份认同感,因为建筑表情形式化追求与时代文化心理与审美密切相关,建筑表情从来就是时代的产物。

建筑表情总是直指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时代信仰。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及哥德式教堂时指出:“教堂不像一座建筑物,而像一件细工镶嵌的首饰;简直是一块五彩的玻璃,一个用金银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络,一件在喜庆大典上插戴的饰物,做工像王后或新娘用的一般景致。而且还是神经质的兴奋过度的女人的饰物,和同时代的奇装异服相仿;那种微妙而病态的诗意,夸张的程度正好反映奇特的情绪,骚乱的幻想,强烈而又无法实现的渴望,这都是僧侣与骑士时代所特有的。……从发展的普遍看,哥德式建筑的确表现并且证实极大的精神苦闷。这种一方面不健全,一方面波澜壮阔的苦闷,整个中世纪的人都受到它的激动和困扰。”[5]

建筑表情就是这样存在于建筑空间结构的表述之中资源配置,哥德式教堂的文化里,那“病态的诗意”,就是“骑士时代所特有的”;那“波澜壮阔的苦闷”,“奇特的情绪”、“骚乱的幻想”等正好是那个时代信仰的缩影。但建筑的文化身份是有国别的。譬如哥德式教堂的文化身份与中国长城的文化身份就不大一样的,对于中国人来说,长城也“不像一座建筑物”,在它的身上显示着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序列智慧表情与时代意义。它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飞龙盘踞在中国北方大地,有时简直就是一位智慧的东方老人,或是一朵盛开的在风雪中傲视群芳的梅花。那种曲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的回肠;那种崇高是一代君王的权利与暴政的夕阳下的彩虹。如此建筑物,在中国特有的时代文化与社会背静下而诞生,它的表情是痛苦与智慧的凝固,是狂妄与伟大的眼神,是征服与勇气的笑容,是嗷嗷乎屹立东方的巨大雄狮,是一代人留下的集体文化的伟大印迹。在今天看来,它的表情里孕育着历史的文化之根,必然在今天或明天发育成长成更加粗壮的时代之树,这棵树是生命树,是一棵昭示历史而成为时人的路标。

所以,建筑以自己特有的表情呈现出自己的国别、地域、时代、境遇等文化身份,它以一种具有意义的形式感为我们展示各种文化序列美感。建筑表情,正是凭借她具有意义的形式感,在于他者文化向遇中,使我们产生了文化身份认同。

建筑表情还是美感序列组合设计。美感序列的设计,也即美的规律的设计论文服务。建筑的表情与美的规律是统一的。表情与美的关系是美学中一对重要的论题。莱辛在《拉奥孔》中说:“凡是他不应该画出来的,他就留给观众去想象。一句话,这种遮盖是艺术家供奉给美的牺牲。它是一种典范,所显示的不是怎样才能使表情越出艺术的范围,而是怎样才能使表情服从艺术的首要规律,即美的规律。”[6]可见,在莱辛那里,表情服从美的规律。这种思想在温克尔曼那里也有体现,“温克尔曼是一个新柏拉图派的信徒,而且受到斯多葛派禁欲主义的影响资源配置,所以把‘静穆’的美奉为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美就在于‘静穆’,所谓‘静穆’就是凭伟大的心灵控制住激烈的感情,所以温克尔曼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创造美而不在于表情。”[7]莱辛和温克尔曼把美与表情的关系描绘成两样东西,在黑格尔的《美学》中得到了纠正,他指出“高度的表情的真实与高度的美的统一”,[8]美与表情是统一的,它适合一切造型艺术。

建筑表情的美感序列在其场所意义上,其实是一种能够满足我们独特体验的空间美感序列。“不管是抬头仰望万神殿高耸的圆顶,顺着赖特古根汉姆美术馆螺旋的旋涡楼梯往上走,或是站在文丘里那栋小房子的客厅里,对建筑的体验最重要的,就是身在一个分裂的、独特的世界里的体验。这就是建筑与雕塑的不同的地方——建筑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个场所。身处在 把建筑师的想象力做成三维空间表现的特殊场所,这种感觉是建筑独特的美感。”[9]

这种建筑独特的美感是依赖建筑细部序列的,它就是一种建筑细部布局,形成建筑表情的一个重要参量。建筑序列,一般意义上是指按照某种标准排列的次序行列。建筑表情设计就是建立在各种美感细部序列关系的组合之上的设计。序列参量是建筑美感设计的元件,一座建筑的表情就是在各种细部序列元件的配置与优选下形成的。一般建筑序列类型有建筑条序、建筑协序、建筑散序等类型。建筑条序谓建筑序列依次排列,其依次性排列要寻求细部序列的条理性与科学性,如采光最多化、空间方格最大化、空间阻隔人性化、线条配置鲜明化等。做到“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书·盘庚上》)当然,即使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混乱序列中也好存在着某种具有条理性的东西。建筑协序谓建筑序列调和、有规律。 规律是美感序列形成的重要因素,做到序列中“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荀子·赋》)也只有这样,才能“声律相协而八音生”(《太玄·数》)。建筑细部序列的规律性是建筑和谐的基础,没有规律,就没有和谐性。建筑散序谓建筑序列不规则列序。散序,原指隋唐燕乐大曲的开始部分。其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不歌不舞。如“散序六奏未动衣,阳臺宿云慵不飞。”白居易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这种音乐题材对于建筑序列设计十分有用。不规则是对规则理性过度成熟的一种补充与发展。美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哈姆林(T. Hamlin)说:“不规则的序列则充满了流动和各种运动的感觉,这种不规则的序列,能造成另人料想不到的感染力”。[10]

建筑序列,其实是建筑设计师心目中的序列。“建筑师心目中有了某一个主要特征,比如在希腊与罗马时代的宁静资源配置,朴素,雄壮,高雅等等,在哥德式时代的怪异,变化,无穷,奇妙等等,他就可以把各种关系,比例,大小,形状,位置,总之一切建筑材料的关系,也就是某些大小的关系,加以选择,配合,来表现他心目中的特征。”[11]建筑序列,也是建筑关系的序列,在空间、时间、色彩、功能等方面的序列设计最能说明这一点。因此,建筑表情的美感序列通常可以有:1.空间美感序列。空间的特征是结构关系,建筑的空间美感设计就是对建筑的结构的韵律性与形式性的设计;2.时间美感序列。时间的特征是运动,建筑的时间美感设计就是对建筑的文化的发展运动性与审美的感觉运动上的设计;3.色彩美感序列。色彩是建筑表情中最富有的一部分论文服务。色彩的美感序列的形成有很大的地域上、文化上、情感上的差异性;4.功能美感序列。功能的人性化、科学化是功能美感序列形成的关键。

建筑表情就是在美感序列设计中产生一种与时间、空间、色彩与功能相匹配的或具有相同情怀的整体的建筑形态。在这里,“相匹配的”、“相同情怀的”与“整体的”是建筑表情的美感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筑表情的美感设计用威托德?黎辛斯基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造型艺术的“细节”与“大刀阔斧”的描述,是最能说明问题了。威托德?黎辛斯基说:“细部充当的角色,并不是弥补建筑的不足;这些细部本身就是建筑。”[12]因此,他说“细部就是建筑的灵魂。”[13]建筑师“为了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场所感,周围的环境必须一体成形:空间、体量、形状和建材,都必须反映出同样的情怀;这就是细部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一个不调和的细部,或是前后不一——和周围格格不入——那种幻象就破碎了。”[14]可见“细节”的序列配置形成一体的空间场所感,相同的情怀形成整体的空间序列。而且“细节”必须是相匹配的,“格格不入”,建筑美感幻象就破碎了。但是,强调“细节”,并不是否定“整体”资源配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类的手很粗鲁,只有做那不需要精雕细琢的工作,才做的满意。‘大刀阔斧’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适当名词”。[15]因此,建筑表情,既来源于建筑美感序列的细部设计,也是建筑美感序列的整体印象。建筑的细部序列中任何一个“格格不入”的表情,它无异于一块大红补丁镶嵌在整一的绿色大衣上。

建筑艺术以建筑表情的形式感,让我们迸发美感的火花——文化美感或文化身份认同感。建筑表情,从来就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建筑表情设计是建立在各种时代美感细部序列关系的组合之上的审美设计。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当下“何谓建筑设计?”我们至少可以从描述性与规范性两个角度来回答。从规范性角度上,建筑设计是设计师构想的成果,其构想是在一定的规范下完成,如意义创生、符号建构等;从描述性视角上,建筑设计是建筑师构想的活动过程,把“有限的资源”到“有限的理性”范围的完成,其过程性具有描述性的特点,如资源配置、文化与美学表情的传达等。实际上,我们回答建筑设计的概念不是目的,建立当代建筑设计美学思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才是目的,以期为当代建筑设计在文化与美学意义上领航。(本文图片采于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http://www.id-china.com.cn/谨致作者谢忱)

注释:

[1][2][4]宗白华别集.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62、387、107-108页.

[3]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60页.

[5][11][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89、67页.

[6][7][8]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223、230页.

[9][12][13][14][美国]威托德?黎辛斯基,杨惠君译.建筑的表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85、81、82、85页.

[10][美]托伯特.哈姆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43.

[15][俄]车尔尼雪夫斯基,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4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中的《呼啸山庄》_中国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从Lakoff的框架理论角度阐释习语-基于概念隐喻理论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