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今天,何谓建筑设计?_资源配置

时间:2012-09-13  作者:潘天波,胡玉康
“意义”的表述的基本条件是“意义”的创建与“隐喻”的生成,“隐喻”是“意义”的最深层的表现形态。建筑“意义”的创建对象有形式意义与内容意义。形式意义,又称式样意义。它分为建筑内形式意义与建筑外形式意义。内形式意义是作为内容存在方式的形式意义;外部形式意义是作为感觉形象的外观呈现意义。内部形式是外部形式的基础,外部形式是内形式的意义表述。内容意义,又称为功能意义。它可分为实用意义、认知意义与审美意义。实用意义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审美意义与认知意义是建筑设计的表情呈现。

建筑意义的表述是通过建筑物的线条、面块、体积、布局、节奏、比例、空间安排、形体结构,以及各种装饰,如壁画、浮雕、灯光、布景等,特别是空间结构的安排营造一种韵律、情调和色彩。建筑的文化创意与审美设计就是建筑外部形式意义的表述活动。建筑上的文化与审美元素是建筑外部形式上的形式,建筑形体一旦获得文化与审美元素,它就会在形体节奏的支配下形成流动的,并具有意义的实体。所以歌德说,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

无论是建筑形式意义,还是建筑内容意义,它们都要以符号为媒介。符号具有(非)物质性、时间性与隐喻性特点。符号作为材料,它本没有意义,而作为设计后的东西,便生成自己生存的意义或“隐喻”了。“隐喻”的生成是建筑设计“意义”的最深层的稳定形态,它亟欲走向“表述”。“隐喻”生成来自两个方面的需要,即建筑的感性形式与建筑的内在意蕴。

建筑的感性形象是审美的基础。建筑设计通过造型、图景、色彩、技法、材料等各种传达感性形象符号意义,审美心理的需要是传达感性形象符号意义的目的。“虽由人作,宛自天成”(计成语)是建筑感性形象的理想目标。建筑的内在意蕴是来自文化心理的需要。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坐南向阳”、“择水而居”、“面山而居”,装饰设色以“朱红为色”、“白色为基”与“黄色为顶”等设计思维反映了建筑设计的乐生祈福、驱邪求安的文化心理。建筑的宗教意义就是文化心理的一种需求,如歌特式教堂追求飞腾感、模糊感和神秘感,印度的佛塔与石窟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佛陀涅磐的象征论文服务。建筑的政治意义也是文化心理的需求之一,如中国故宫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的心理需求。

“形”与“式”是建筑隐喻的“寄存器”,其基本规则是形喻与式隐。其表情,山川草木与花鸟虫鱼之形喻;其意义,文化审美与文明权力之式隐。因此资源配置,建筑设计用自然宇宙之形喻心灵情感之美。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设计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较,从中可以窥见建筑设计是如何用自然宇宙之形喻心灵情感之美。譬如,建筑设计较之音乐艺术,它不同与音乐艺术直接诉诸情感隐喻,而是使用建筑形式的感觉因素来塑造形式隐喻。总体而论,音乐的意义不在于表现其舞台技巧与完美节奏形式,也不在于展示情感隐喻的奇妙与独特,情感的表现与传达是音乐唯一的意义。人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融化了的建筑。一般认为,它是因为建筑与音乐在空间形式节奏与时间运动节律是一致的。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建筑与音乐在设计隐喻的语法上还存在着具有相同的意蕴。建筑的外在表情就是传达情感隐喻的审美载体,它与音乐使用音响、音色或音阶来传达情感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建筑的表情具有音乐传达情感上的功能意义。

建筑设计作为意义创建与隐喻生成活动,旨在“意义”的表述。建筑设计的“意义”表述行为基于审美与文化的心理需要,设计的过程就是“意义”表述过程。

三、建筑设计:符号形式优势的科学灌注

形式就是建筑的细部;建筑的细部就是建筑的一切。建筑需要形式,形式成就了完整的建筑形态。离开了形式,建筑形态就是形而上的。建筑对形式的需要,如同音乐对音阶与音谱的需要。因为,形式的需要是建筑表情的资源库。

从审美的功利角度来看,建筑设计的目标在于获得形式优势,而形式优势的灌注是基于形式美感经验的需要。建筑形式优势的选择是选择者的形式美感需要,对质料的一种破坏活动。破坏的目的是达到对形式质料的重构与超选择的过程,也是根据生产者、受众者与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市场资本方位与质料资源的不同方面进行选择。同时,选择的过程就是形式语言的组合过程,或是一种建筑“意象”的优化配置。而“意象”的组合势必打破日常符号形式的状态或选择已经失去的日常语言符号形式,从而达到一种形式美感。建筑“意象”的组合在传达过程中,是一种感觉的组合。组合的过程,产生了建筑符号语言流变,是一次形式的审美提升,指向“意义”的表述。

形式身份的优势灌注,一方面要依赖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更要依靠本土的与民族的文脉信息。发觉本土的文脉中的最新鲜的文化性的血液,是建筑设计身份认同的基础。“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本土的个性价值正是他域文化所没有而被接受);世界化的过程就是本土化的过程(与世界对话,必须要立足本土)。建筑设计的形式符号与意义深度的哲学关系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解读与阐释。因为哲学是文化的最高抽象与精炼。设计的宗教性表现为一种产品在情感上为人们栖息找到适应与寄托资源配置,而设计的审美性是设计与环境、与人的一种心理上的适应。这种审美诉求是建筑获得形式质的必然要求。如图示1-3是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德国勃兰登堡州考特布斯工业大学信息化交流与媒体中心(ICMC/IKMZ),这里的一切都是形式、色彩、技术、文化与审美的身份优势的科学灌注。

形象优势是形象处于一种绝对有利的形势。建筑形象优势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多种优势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如竞争优势、后发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资源优势、战略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供应链优势等。

建筑形象优势的获得在于设计师一次审美感受的“泄露”,而这种感受的产生更是形式“优势事象”的诞生,它是通过文化历史厚重感、哲学诗意感、宗教感与审美感的释放,直接呈现于建筑形象。无论是古典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建筑设计对象,一旦获得一种形象优势,建筑对象的形象意义就获得灌注。形象优势具有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双重追求,因此形象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容优势论文服务。与质料是相对的,虽然质料是可以转化的。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质料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相对于低级形式是形式,相对于高级形式,它是质料。

形象优势的功利性可以分为积极功利性与消极功利性。形象优势的积极功利性在于:和谐。在毕达哥拉斯看来,形式的和谐是美的;而在康德来看,内容是凌乱的,因为他强调先验的形式,即一种具体事物上的形式,超越的形式;主观的形式。而选择形式,意味着切割形式,获得自我的对先验形式的表达,这就是康德的先验的形式冲动。形象优势对于消费形象者的消极功利性在于:消费理智的挑衅;视觉的冲击;形象的诱骗。那么,形象优势也就要面临直觉形象的许多考验:成熟;功能;“信誉”。

意义创生形式优势的美学原则主要有以下点:1.符合心理经济原则。优良的形式总是以简洁的线条与干练的立面为其终极形式。“常人要求一件艺术品,无论是绘画,雕刻,建筑,在形式结构上要条理清楚,章法井然,俾人一目了然,易于接受,符合心理经济的原则”。[1]2.符合创新适当原则。建筑形式的生命在于适当的创新资源配置,“形式美没有固定的格式,这是一种创造。”[2]建筑永远没有固定的形式,形式的构图变化是其守恒定律。3.符合资源节约原则。任何形式优势必须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原则之上,用超越资源有限性原则去获得形式优势,只能是一种对自由形式的优势摧残,至少在资源形式上的浪费。4.符合功能良好原则。功能良好是形式优势的保证,没有功能良好的形式优势是浮夸的或庸俗的。5.符合空间美感原则。如何“以有限空间面积,造无限空间”,这是空间形式优势的重要原则。“别具匠心的分景与隔景至关重要。将一块较小的特定空间,区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景观,可以使人获得层次丰富,延伸辽远,连绵不尽,变化无穷的特殊空间感。景分了以后还要隔,不隔则一览无余,索然无味,隔了才会显得深,显得远,显得景外有景,天外有天。隔的作用主要是强化空间转换。”[3]我们来看一下2010年世博会丹麦馆的设计(如图示4-6),创意主题来源波兰民间的剪纸艺术,建筑表皮设计成被展开的一张纹理丰富的剪纸,经过多次折叠后,所呈现最终观众看到的包含了众多斜坡的外观。无论从外型整体,还是室内细节,它都是“一件艺术品”的建筑,在“没有固定的格式”与“变化无穷的特殊空间感”中实现其形式优势的美学原则。

建筑作为空间艺术,它的形式优势的作用是什么呢?宗白华先生在论及艺术形式的作用时,他有精当的归纳:“1、美的形式的组织,使一片自然或人生的内容自成一独立的有机体的形象,引动我们对它能有集中的注意,深入的体验。……2、美的形式之积极的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一言蔽之,是构图。……3、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资源配置,引入精神飞越,超入美境……”[4]进一步地说,形式优势的作用在于机能、形构与超越。机能是建筑直觉形象美的肌肉,一座有生命的肌体建筑总是以优良的机能为耀,活的形象与表情也必须以健康的肌体为基础,同时也是构图的保证。形构,其实在建筑中的法则——借助于绘画形构,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幅构图合理的图画总能为合理建筑构图带来一些启发;其次,构图的有效方法还离不开形式结构,尤其是本然世界中的事物形式结构,如服饰、宇宙、植物、人体等各种形构,它们也是让我们进入生命本真形式节奏的基础。建筑构形,比起本然世界的自然构形不知道逊色多少,但一名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能设计出复杂的比自然构形要丰富的构形。因为建筑的结构就是本然世界形构的集合与配置。建筑形式优势,不过是主体世界超越本然世界的一次征服而已。

德国国立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的第一句话里就提出“建筑物是一切艺术活动的终极目标”;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其《谈建筑》中说,建筑应该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法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走向新建筑》中坦言“建筑师就是造型艺术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后现代艺术设计开始登上设计舞台。1966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引发了建筑业界的新革命,以变形的装饰手段来提取传统的元素。后现代艺术设计的代表青蛙公司的“形式追随激情”的设计哲学直接挑战现代主义“形式遵循功能”的理念论文服务。虽然青蛙设计原则跨越技术与美学的局限,用文化、激情与实用来定义产品。但艺术始终是他们的设计生命。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中的《呼啸山庄》_中国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从Lakoff的框架理论角度阐释习语-基于概念隐喻理论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