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宠儿》中的女性哥特_创伤

时间:2012-07-18  作者:储静
2.古堡式建筑——124号

“十八世纪末盛行的哥特式小说多半讲述古堡闹鬼的故事,恐怖、凄凉色彩浓重。每一座古堡都是一个文化结构,在其后面隐藏着某种神秘罪行。古堡中的人生活在历史的阴影之中。过去并未消逝,而是触手可及。”[10]《宠儿》中塞丝的家——蓝石路124号便是类似于哥特小说中古堡的存在,是浸淫于过去的封闭结构。十八年来,塞丝和丹芙将自己禁锢在这所坟墓般的阴森鬼屋之中,孤傲地与外界保持距离。另一方面,故事情节的深入推进都以124号为背景。小说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都以关于124号的描述为起始:“124号恶意充斥。”[11]“124号喧闹不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124号静寂无声。”[13]作者将客观存在的房屋与人的感情联系起来,通过124号打开一道缺口,使读者可以窥视屋中人物——特别是宠儿的行为表现和塞丝的内心变化。

十八年前124号是天堂的代名词。作为当初逃跑的目的地,那里是塞丝向往的自由和希望的象征;那里充满温暖与希望,是奴隶解放后团聚、开始新生活的地方。因此,尽管逃跑途中充满荆棘,塞丝仍咬紧牙关,逃向那个自由的天堂。在那里,她度过了人生中真正自由的二十八天,第一次享受到作为独立女性的喜悦,终于不用因男性奴隶主的压迫惶惶不可终日。然而,当“家庭教师”追踪至124号,塞丝终于抵抗不住压力,出于绝望,她锯断了女儿的喉咙。黑人社区无法理解塞丝这种残酷极端的行为,逐渐疏远孤立她。从此,124号变成牢笼,将住在其中的人与外界隔绝。124号住户不仅身体困于这个阴沉恐怖的鬼屋,心灵也被冻结在不堪回首的过去。虽然塞丝试图用冷漠掩盖心中的伤痛,但一个小小的刺激都会使她顷刻崩溃,陷入过去难以自拔。丹芙更加可悲,她既看不见未来,也因塞丝的刻意相瞒被排斥在过去的大门之外。年纪轻轻,她却生活在难以想象的孤独之中,整日以鬼魂为伴创伤,没有生活目标,也没有人生期望。时间在124号这里静止,里面的人们没有未来,也没有当下,只有充满悲伤的过去。 “女性哥特小说正是通过封闭空间的意象来反映女性自身的痛苦和无助感。”[14]《宠儿》中124号是过去的化身,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曾经的创伤仍然存在,塞丝就在这样封闭的空间意象中在过去的伤痛里挣扎。哥特式的环境体现了黑人奴隶,特别是女奴,在获得自由之后仍然遭受着巨大痛苦。由于过去的创伤过于巨大,尽管黑人们到达象征自由的北方,尽管他们已从奴隶制中解脱出来,他们仍然被过去的阴影纠缠、折磨,仍然难以过上正常的生活、面对美好的未来。

宠儿借尸还魂后的归来使得124号情况更加糟糕:她变成一个“恶鬼”,要吞食塞丝所有的爱,甚至要吞食她的生命。而塞丝为讨她欢心,心理几乎变态失常,她不再去餐馆打工,整天在家陪着宠儿,再次“沦入一种奴隶状态。”[15]很快家里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家里情况的恶化使得丹芙快速成熟,走出了与世隔绝的124号,请求邻居的帮助。黑人社区很快做出积极反映,向塞丝和丹芙伸出了同情之手。最终,《宠儿》以集体驱鬼为结尾,当人们聚集到124号门前时,宠儿神秘地消失了,象征塞丝摆脱了过去的阴影,获得了新生。她的主体意识终于在曾被扭曲的心灵中觉醒,从一个奴隶真正转变为一个自由人。同时,莫里森在这里用集体驱鬼这一细节说明:单靠个人的力量,黑人无法摆脱过去的牢笼;只有团结起来,在整个社区的共同努力之下,黑人才能构建美好的明天。哥特文学密闭的古堡意象所传达的女性自身的焦虑不安加上女性文学对女主人公心理的充分挖掘,使《宠儿》一部具有典型女性哥特风格的作品。

3.叙事策略

《宠儿》之所以作为一部佳作屹立于当代文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莫里森采取了独特的叙事策略。非线性的叙事时间和多重叙事视角使得故事叙述节奏时疾时缓创伤,让真相在对过去的回忆、忘却、挖掘、拒绝、显现中一点点透露给读者,一点点加强作品的张力和读者的心理压力,来营造哥特小说最为典型的心理氛围:恐惧。

初读《宠儿》会非常吃力,因为“《宠儿》中的时间飘忽不定,一会儿来回盘旋,一会儿垂直跳出时间的圈子,在空间中螺旋上下。事实上,西方传统一向以线性时间叙述美国历史和奴隶制,但莫里森的文本颠覆了这一点。它[宠儿]不仅告知读者奴隶制带来的肉体伤害,还告知他们奴隶们遭受的精神创伤。”[16]《宠儿》的叙事时间就像一条满布支流和漩涡的河:主流代表现在层面的叙事时间,而时不时出现的支流和漩涡则是对过去的回忆、反思和重组。一般回忆往昔的小说,叙述本身能产生愉悦。但在《宠儿》里,过去是难以启齿的,是宁可被遗忘的。因此,莫里森采取了非线性的叙事时间,使得小说情节变得支离破碎、随意疏散,而无序断续的故事是通过不同人物的“重新回忆”一点点展开的。小说核心情节杀婴事件就是通过各人的回忆逐渐完满的。第一章只提到了孩子的阴魂为被锯断脖子而充满怨气,但并没有提到是谁锯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第三章塞丝向保罗·D回忆当初她带着丹芙坐牢时的情景,但对为什么坐牢绝口不提。第九章丹芙回想到当初一起读书的同学问的问题:“你妈妈不是因为谋杀给关起来了吗?”[17]但直到小说第一部分结束,保罗·D去向塞丝证实时,读者才知道真相。“重新回忆”实际上是因为奴隶制给主人公留下的烙印: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极大的伤害,而那些痛苦的回忆占据了他们的思维,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记忆,永远地遗留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对于他们来说,过去与现实,虚幻与真相相互交织、模糊不清。

同时,莫里森抛弃了传统的单一叙事视角,而采取多重视角。小说中重要事件都是由多人多次讲述。每个人虽然讲的是同一件事,但都不是完整故事,而是从不同层面为故事提供的补充信息。读者必须自己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还原事实原貌。哥特文学常利用非线性叙事时间和多重叙事视角来营造悬疑、恐怖的气氛,而这种叙事策略恰与恐怖的杀婴情节、沉重的种族冲突话题以及女主人公饱经创伤的心灵状态相契合。莫里森通过运用这种独特的叙事策略充分反映出女性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三、结论

奴隶制虽然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废除,其阴影依然笼罩在美国社会,构成黑人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根源。作为弱势群体的黑人女性更是饱受过去灾难的纠缠和折磨。作为黑人女作家创伤,托尼·莫里森一直关注黑人女性问题。她在小说《宠儿》中利用女性哥特充分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种族、尤其是黑人女性带来的深重苦难和精神创伤。女性哥特人物塞丝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饱受折磨,但她勇于反抗,并在斗争中实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鬼魂宠儿是小说中最为典型的哥特因素,它的出现外化了奴隶的痛苦与悲伤;同时,它的存在使黑人们意识到回避过去毫无用处,只有敢于面对、接受和重组它才能获得新生。阴森的124号就像封闭的古堡,象征了主人公孤闭麻木的精神状态,充分传达了女性在过去禁锢中的痛苦和无助。非线性叙事时间和多重叙事视角营造了悬疑、恐怖的氛围,契合了小说的沉重主题。

注释

[1] EllenMoers. Literary Wome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90.

[2] 王玉括. 莫里森研究[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8.

[3] 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88-89.

[4] 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284.

[5] 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204.

[6] 王守仁.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7.

[7] 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46.

[8] 王守仁.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3.

[9] DianeLong Hoeveler. Gothic Feminism: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gender fromCharlotte Smith to the Brontes. Philadelph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University Press, 1997: 36.

[10] 王守仁,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0.

[11] 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3.

[12] 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213.

[13] 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303.

[14] SandraGibert and Susan Gubar. 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 New Haven, Conn, andLondon: Yale UP, 1929: 84-85.

[15] 王守仁.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1.

[16] MarilySanders Mobley. “A Different Remembering: Memory, History, and Meaning in Beloved”,in Henry Louis Gates, Jr. and K.A.Appiah, eds., Toni Morrison: CriticalPerspectives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Amistad Press, Inc., 1993: 358.

[17] 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13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哈姆雷特》中的喜剧性因素_莎士比亚悲剧
下一篇论文:火中涅槃,曦光破晓的声音---《宠儿》思想内容与黑人音乐特性的契合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