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随着语言测试学逐步兴起,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引起学者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就反拨作用的定义、尺度、方向(正向和负向),假设、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探寻了语言测试反拨的发展,旨在丰富、深化语言测试学理论发展,期望通过讨论提高教师语言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
论文关键词:测试,反拨作用,教学,学习
1. 概念的界定
作为一个考试历史悠久的国家,测试在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但是对外语测试的研究却开始的比较晚(Cheng, 2008),我国对测试学的研究兴起于近些年。本篇论文的将回顾测试学中的一个概念——反拨作用(washback或者backwash)的理论研究成果。
教育界论文中常用backwash指反拨作用,而英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者们将washback这一概念于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Alderson和Wall,1993)。这两个词都可以指反拨作用。较早的时候Pearson(1988:98)先提出测试会影响教师、学习者和家长的态度、行为和动机。之后Alderson和Wall(1993)发表了一篇名为《反拨作用是否存在?》的论文,这篇论文肯定了反拨作用的存在,也系统全面的对其进行了探讨。研究者们将反拨作用定义为 “反拨作用就是测试对教学与学习的影响(Alderson & Wall,1993;Bailey,1996;Hughes,2003;Cheng & Curtis,2004)。”
1.1 定义的尺度
一些研究者认为反拨作用是测试在教室内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指反拨作用是测试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和甚至整个社会的影响(Bailey,1996;Bailey,1999)。根据不同的解释,我们可以把反拨作用的定义分成狭义的和广义的定义。
一般来讲,在英文文献中,狭义的反拨作用强调了测试在教室内的作用教学,一般限于测试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如Buck(1988:17)认为“反拨作用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他们根据测试的需求去修改课堂活动的内容。” Shohamy(1992)也认为测试对教师和学生表现的改变有影响。
广义反拨作用的定义范围较广,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受影响,作用范围扩大到教室外部。例如Wall(1997:291)定义它为测试对教室,学校,教育系统或者社会整体中的个人,政策或者实践的影响;Pierce(1992:687,引自Bailey,1999)指 “反拨作用,……可以是一项考试对课堂教学法,课程发展和教育政策的影响”。
1.2 正向反拨作用与负向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可以是有利的(正向的)或者是有害的(负向的)(Alderson & Wall,1993;Hughes,2003;Wall,2005)。一些研究者假设不好的测试带来负向反拨作用,而好的测试则带来正向反拨作用。当然,“正向或者是负向,也不仅仅是第一眼所见的那样简单”(Alderson & Wall,1993:118)论文下载。他们还强调,无论测试的优或者差,如果考试可以加强学习动机,带来更多的预习和促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加强对测试内容的关注,那么这项测试都会带来有利的反拨作用。之后,Hughes也提出了带来更多的正向反拨作用的八个方法 (Hughes,2003)。
2. 理论研究成果
2.1假设
Alderson & Wall(1993)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根据测试会影响教学和学习两条基本假设,提出了反拨作用的假设。如下:
1. 测试会影响教学
2. 测试会影响学习
3. 测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
4. 测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
5. 测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
6. 测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7. 测试会影响教学的速度和顺序
8. 测试会影响学习的速度和顺序
9. 测试会影响教学的程度和深度
10. 测试会影响学习的程度和深度
11. 测试会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态度
12. 重要的测试才有反拨作用
13. 不重要的测试不会有反拨作用
14. 测试对所有学生和教师产生反拨作用
15. 测试只对学生和教师产生反拨作用,不对其他人产生反拨作用。
(Alderson & Wall,1993:120-121)
2.2机制
为了解释反拨作用的机制,Hughes(1993,引自Bailey,1996)建立了一个三分法模型,他将反拨作用分为:参与者,过程,结果三部分。如下:
(a)“参与者”(Participants)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教材设计者和出版者;
(b)“过程”(Process)“参与者所采取的有助于学习的任何行动”;
(c)“结果”(Product)指“所学知识或技能等”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质量”;
(Hughes(1993,引自Bailey 1996:262)
Hughes(1993,转引自Bailey 1996:262)解释:此三分法允许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测试的性质会首先影响到参与者对于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的观点和态度。观点和态度又会影响到参与者所采取工作(过程)教学,包括练习考试中的项目,这就会影响到学习的产物。
Bailey在Alderson & Wall的假设和Hughes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基本模型。如图1:

图1 Hughes的反拨作用的基本模型(引自Bailey,1996:264)
如上所示,Bailey的模型中参与者也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也包括了课程设计者,材料编写者和研究者。在她的理论中,图中用箭头表示影响的方向,实线表示直接的影响,即考试直接影响参与者,参与者进行各项行动,通过这些过程产生了结果。图中虚线表示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新材料和新课程可能会反作用于测试。
因此,Alderson & Wall的假设是相对微观层面的反拨效应研究,这项假设较重视教师和学生受到的影响。而Hughes和Bailey的反拨效应机制模型则是从宏观层面上讨论反拨效应机制的。
3. 结语
作为考试大国,一些大型语言测试都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起着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对今后的英语教学至关重要。本篇论文对已有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希望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虽然我国近年对反拨作用开展了研究,但这一领域在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语言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 C., & WALL,D. (1993). Doeswashback exist? Applied Linguistics. 14, 115-129.
[2].BAILEY, K. M. (1996).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sting. 13, 257.
[3].BAILEY, K. M. (1999).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TOEFL monographseries, MS-15. Princeton, N.J. (P.O. Box 6155, Princeton 08541-6155),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4].BUCK, G. (1988). Tes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Japanese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 JALT Journal (10), 12-42.
[5].CHENG, L. (2008). The key to success: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inChina.Language Testing 25, 15 -37.
[6].CHENG, L & CURTIS, A. (2004) Washback or Backwash: AReview of the Impact of Testing on Teaching andLearning. In CHENG, L., WATANABE, Y. J., & CURTIS, A. (Eds.), Washback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 (PP.3-1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7].HUGHES, A. (2003).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PEARSON, I. (1988). Tests as levers of change (or 'putting first things first'). In D. Chamberlain & R.Baumgartner (Eds.), ESP in the classroom:Practice and evaluation (pp. 98-107). EL T Documents #128. London: Modem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9].SHOHAMY, E. (1992). Beyond proficiency testing: A diagnostic feedbacktesting model for assess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dern LanguageJournal 76(4), 513-521.
[10].WALL, D. (1997). Impact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In C. Clapham& D.Corson (Eds.), Encyclopaedia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Vol. 7. 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 (pp. 291-302).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11].WALL, D. (2005). The impact of high-stakes examinations onclassroom teaching: a case study using insights from testing and innovationtheory. Studies in language testing, 2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