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探春形象看封建礼教下的女性悲剧_庶出

时间:2012-05-12  作者:张洪英
探春可以反抗自己的命运,但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庶出的低下注定是探春一生拂不去的阴影和埋藏在心底的隐痛,由此而引起她的自卑感。为了切身利益,她按照宗法制度规定,抛弃了地位低下又没有品德的生母,而选择了位尊权大的王夫人,这对她来说不可能不是一次痛苦选择。

即使这样,她也只能在感情上抛掉她的生母,却无法抛弃掉封建的血统论。她时时感到封建道德的压力。探春的性格,也正是她的这种矛盾的地位和处境的产物,她思想上承受的压力也正是她比别人较为清醒的原因。由于她的清醒,她也就比别人更能看清这个家庭腐朽没落的趋势,也就比别人更能看清它的弊病;由于她的要强自尊,她有革除这些弊病的要求和信心,并且挺身而出去实施;而在实施中她遇到的是一个庞大的安富尊荣、奢靡无度的腐败阶级,这就不能不使她的才、志都化为泡影。

女性在那个时代本来就很可悲,而身为庶出的女性又使得“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更多了一层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受和悲哀。对此,探春采取了积极的超越方式,即充分利用社会、家庭赋予自己的一切自然优势去努力化解由出身与性别所造成的劣势。对性别的超越,对女性传统生命价值的超越,使她希望像男人一样干一番事业,希望冲出深宅高墙,远走高飞,施展才志。她不恪守“甘于卑“、“伏于弱”的千古闺训,她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背道而驰。这种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主的忧患意识压倒须眉,使她英然屹立于十二钗之间,使她大大走在那个时代之前。这种超越是可贵的,然而超前于时代或落后于时代往往都是一种悲剧。探春最终演出了一幕如断线风筝一样被“放逐”异乡的悲剧。

四 从探春形象看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女性悲剧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幅震撼人心的画卷里,用丰富的事实告诉我们:探春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只能产生悲剧的时代;探春所生活的环境贾府,更是一个只能产生悲剧的环境。吃人的宗法制度和传统长期地、顽固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无情地、残酷地吞噬着人们的灵魂,从而在人们头脑中对嫡庶形成许多不可更易的僵化观念。对于探春来说,她从来没有尝过真正的母爱庶出,也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她在母女感情上永远是寒冷、痛苦同时也是畸形的。在荣国府这所深宅大院里,宗法制度和由此产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无情禁锢着一切,这更促使她内心世界的孤寂。

作为庶出的女子探春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的探春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也不可能实现,在山雨欲来的大观园,她只能独立门楼,静待凄风冷雨到来;在大厦将倾的荣国府,她无权获得力挽狂澜的机遇。假如探春有贾琏的地位,她就有一定程度的避免大志难酬、雄才未展的可能性;假如探春有凤姐的身份,也不无避免“运偏消”的某些机遇论文服务。如果她生活在现在以她的才志、魄力和清醒的头脑,必能成就一番远大的事业。可实际上,这只能是假如。这些探春都没有,她有的只是封建制度给她带来的诸多痛苦。

除了探春之外,《红楼梦》中还描绘了一大群女性的悲剧命运,在上层女性中,贾元春身为贵妃,可以说已集封建社会女子之荣耀,省亲时却哭着说家人们把她送到了那见不得人的去处,最后年纪轻轻就死于宫中;林黛玉无法自主自己的爱情,忧愤而终;薛宝钗青春失偶,独守闺房;迎春嫁于中山狼,一年后被折磨而死;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史湘云爽朗乐观,但命运不济,青春守寡;遁入空门的妙玉,最后“终陷泥淖中”;王熙凤精明能干,四面风光,最终“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在下层女性中,金钏被逼跳井自杀,司棋被逼撞墙而死,晴雯因生得好,言语锋利被撵出贾府,郁郁而终,鸳鸯被逼上吊自杀,尤三姐因情自刎。《红楼梦》中这些“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悲惨命运无一不是与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探春生活的年代,再优秀的女子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的花季,她们的青春,都是物品,是别人的“瑶池仙品”,是交换、进贡的最佳礼品。西施、昭君、貂婵……,哪一位能逃脱这种命运?不能掌握自己的婚姻可叹,婚姻以政治目的为前提更可叹。探春也只有让人“叹”了!

古代女子有才有能者很多,班婕妤、谢道韫等人才能皆不输男子,结局却都不是很好。班婕妤、谢道韫有才却不得志。在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姐妹时班婕妤为求自保而移居长信宫庶出,悄然隐退在淡柳丽花之中。每天天刚蒙蒙亮,长信宫门打开,她便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扫地,生活刻板而单调。连名字也没有留予后人知。谢道韫,谢公最偏爱的侄女,在家做女儿时因才华而倍受关注,但在嫁与王家后不仅没有因才华受重视反受冷落,不也是一种悲哀吗?在那个时代里奉行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如李清照那样能真正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的女子是少之又少的。

结 语

曹雪芹塑造探春这个艺术形象绝非偶然,她既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又是作者对社会实践历史观照的产物,其中更主要是后者。曹雪芹认清了那个社会的本质,从而塑造探春这个艺术形象来反映那个社会。可以说,探春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对于封建社会的女性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红楼梦》不是写某一种性格的毁灭,某一种人的不幸,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历史活动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地位是低下的,贾探春一生的努力及其结局,就十分具体地、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历史事实。鲁迅说封建文化是吃人的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每个人不仅心安理得的吃别人,还吃自己。曹雪芹通过贾府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从而完成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而《红楼梦》则通过探春们的悲剧将悲剧的定义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实际上也是女子的人性美遭受践踏的时代悲剧,是一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1,第67~78页
[3]黄立新《清代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载《红楼梦学刊》,1986.2,第323页
[4]许卫全《探春悲剧简论》,载《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第5期,第4卷
[5]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第652~656页
[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第13页
[7]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长沙:岳麓书社,1998.5,第93~99页
[8]胡文彬《冷眼看红楼》,北京:中华书店出版社,2001.7,第10~17页
[9]曹雪芹《红楼梦》(戚序本第62回回前总批),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1,第827页
[10]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第127~303页
[11]冯其庸《石头记脂本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第75页
[13]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7.3,第473页
[14]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4第3~182页
[15]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第2版,第120~128页
[16]梁归智《石头记探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3,第15~28页
[17]王蒙《话说红楼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第74页
[18]丰鸿慈《红楼探幽》,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6,第134~147页
[19]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2,第253~257页
[20]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第698~712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分析_忠孝节义
下一篇论文:解析文学接受中的误读_读者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