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母的“拥刘反曹”到马邈之妻李氏的以死谏夫,再到刘谌之妻崔氏的以死殉国。其中贯通的就是“拥刘反曹”思想,这些女性的刚烈之行都无不体现了对炎刘人的无比忠贞,表现了她们为了刘氏的江山社稷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作者对这些女性表现出由衷的敬佩和称赞。
五
“节”,在旧时是衡量妇德的重要标准,往往同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三从四德”,有着密切联系,其中主要内容是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为夫守节”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它包含着歧视妇女,扼杀妇女人身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封建因素,导致一些妇女成为无谓的牺牲品,但换一个角度而言,“节”作为一种妇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客观上也有利于约束女性的不道德行为,有利于家庭的稳定中国论文网。妇女的道德水平也不无积极作用。如《三国演义》中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表现女性“节操”时往往赋予其“志节”、“品节”的道德内涵,让人读来生出敬佩之情。如夏侯令之女,性情刚烈,当丈夫早逝,她早寡无子,其父欲将其改嫁,她就“截耳自誓”“及爽被诛,其父复将嫁之,女又断去其鼻”。[2]家人难以理解问她何苦如此,她答曰:“吾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之易心’。曹氏盛时,尚欲保忠;况今灭之,何忍弃之?此禽兽之行,吾岂为乎!” [2]可见她拒绝改嫁,就不再是她“为夫守节”,而是表明她对曹魏政权的忠诚,对司马氏夺权阴谋的抗议,是用行动来实践仁义的道德追求,同时她也认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这种“节”已不再是“贞节”之节,而是“志节”之节,体现了她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的坚贞节。孙翊之妻徐氏为了自己的贞节,设计除掉了谋害自己夫君并想占她便宜的无耻之徒。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不节的女人,而且她们的不节,往往是同不忠不义联系在一起的,即她们的行为除了背叛传统上的妇德之外,也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品格和政治道德,如董承之妾石英与家童秦庆童偷情,这就是有违妇德,而且为了达到与奸夫公开结合的目的,竟不惜进行政治告密,这就违背了为臣尽忠的政治道德。与石英相类似的还有门部侍郎黄奎的侍妾李春香,亦属为妇不节,为臣不忠,以及与曹操通奸的张济之妻邹氏,使得曹操损失一员大将也使曹操长子曹昂被杀,令忠臣反君,可见“贞节”不仅仅是一个妇德问题,它还往往联系着女性的基本人品,有时还关联着政治品质。因此,一个不守“贞节”的女子除了背叛丈夫,还可能做出损害家人生命财产和国家利益的不义之事。所以,不守“贞节”的女性不单是淫妇、荡妇的问题,而且往往成为人奸人恶,让人切齿痛恨。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的众多女性几乎成了道德的化身忠孝节义,在她们身上体现出“忠”、“孝”、“义”等传统道德,成为“贤妻”、“良母”、“节妇”、“烈女”的典型,虽然这些道德观念包含着一定的封建因素,但后人决不可脱离时代背景。因此这些女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传统道德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往往能引起读者道德审美感受。
六
《三国演义》中也写过平民女子,比如猎户刘安的妻子,在作者眼中这位刘安之妻根本不是人,只能算畜类吧。刘备被吕布打败,逃往山中,到刘安家借宿,刘安偏偏那天运气不好,没有猎到任何飞禽走兽,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杀妻烹肉招待鼎鼎大名的刘皇叔。刘安的老婆就这样倒霉,只因遇上刘皇叔,生命就结束了。后来,刘备与曹操说到此事,曹操还派孙乾赐给刘安百两黄金。刘安杀妻待备,手段非常残忍。在刘安的眼里,作妻子的简直不是人,没有野味也就罢了,刘安居然将妻子充作野味。天下竟然有这样的丈夫!令人深思的是,刘备虽然“不胜伤感”好像也很为刘安待备的这份“热情”和“真诚”所感动,曹操居然还奖励这个残忍的家伙,而且在《三国演义》中也把这个刘安作为正面人物介绍给读者。当然作者编这个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写刘备是多么的得人心。可见,这种故事却又在无意中反映出作者与刘备是多么的缺乏人道。一名平民女子远离朝廷、远离政治,她的命运都如此凄惨,可见,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地位很高的太后、皇后,还是地位低下的平民女子,她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
从《三国演义》塑造的女性形象的特点,所赋予的思想道德内涵,以及笔致的干净等方面来看,小说作者的妇女观是充满理性的,表现出褒多贬少的肯定,同时小说也摆脱了“红颜祸水”论的影响,也避免了污秽的描写,使小说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道德品位。
参考文献:
[1]杜贵晨.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69.
[2]罗贯中.三国演义.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
[3]张国风.漫说三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0.122~124.
[4]吕慧娟,卢达,刘波.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165.
[5]苏渊雷.三国志今注今译.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796~798.
[6]毛宗岗.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1.123~125.
[7]丘振声.三国演义纵衡谈.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1983.156.
[8]李灿朝.三国演义中女性的自我隐匿.湖南社会科学.2004(4).23~25.
[9]狄德罗.关于绘画、雕塑、建筑和诗的断想.狄德罗文集(6).1985.2637.
[10]雨果.克伦威尔序言.世界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61(3).34~35.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