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图书情报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日常交际语中的语用模糊_推理

时间:2011-06-08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语用模糊的概述。关联理论阐释。有助于听话人对模糊语进行分析推理。
论文关键词:语用模糊,关联理论,推理
 

一 语用模糊的概述

所谓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是指语言所指对象边界不清晰,所指范围不确定这一属性。何自然(2000:7)指出:“语用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语用模糊的研究是从言语交际的实际出发,着重研究同一话语传达数种言外之力的语言现象。一个话语多种言外之力就是语用模糊策略的理据。J.Thomas(1995:195)和俞东明(1997:3)把语用模糊定义为:“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力或言外行为这类现象”。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话语中不含有模糊性词语但具有言外之力并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的这类言语进行探讨。

Thomas和俞东明认为,日常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多重语用模糊指说话人在一话语中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其不同的言外行为,即表达不同的语力。2)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指以话语对同一位听话人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言外之力或言外行为。3)条件性的双重言外之力则依赖于一个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也就是说,假设条件X为真,那么言外行为Y为真;假如条件X不存在,那么Z推理,将会是言外行为。

关联理论是迄今为止在对交际活动进行阐释解读的尝试中最为成功的理论模式之一论文的格式。有助于听话人对模糊语进行分析推理,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力

二 关联理论阐释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法国认知心理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 在其合著的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一书中首次被系统的提出来的,其是在补充和发展Grice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交际与认知的理论,为日常语言理解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二)关联理论的明示原则

关联论主张“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明示就是说话人尽可能提供具有关联的信息,明白无误地示意。说话人明示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发听话人对信息意图的反映;而听话人则选择有关联的假设,对说话人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作逻辑推理,从而推导出说话人的意图。

关联理论的明示原则要求交际者说话时应尽可能清楚明白,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话语效果。说话人对听话人做出一种明确表达自己意图的行为,被称为“明示刺激”。然而,在交际中说话人在本该清楚表达的时候却采用模糊表达策略,听话人往往认为这恰恰是要求他注意并理解说话人不确定的言外之力或言外行为,否则就失去了交际的意义。

可见,无论是“明示”,还是“模糊”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即为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服务的。语用模糊可以看作是关联理论明示原则指导下说话人的一种特殊语言表现形式和明示策略,听话人对语用模糊的理解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寻求”言语交际互动。综合利用各种相关的认知因素,准确的理解语用模糊。

三 交际中听话人对语用模糊的认知推理过程

Sperber 和Wilson(2001:164)指出,推理过程中推理,听话人首先要理解受具体交际环境支配的明示意义。要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①要提出一个隐含意义,称为“隐含前提”,②在隐含前提的基础上推导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称为“隐含结论”。

听话人在对语用模糊的话语进行认知推理的过程中,也是一个选择语境和寻求关联的信息处理过程,也是语用模糊与交际认知互动过程。日常交际中的三种语用模糊类型的关联性推理如下:

A 多重语用模糊

在多人在场的情况下,说话人对听话人及旁听人说同一句话,旁听人只领会话语的字面意思,而听话人则领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例1:(on a bus, a man issmoking)

A to his friends: Doyou think it is allowed to smoke in public?

显然,这句话对A的朋友和抽烟的人具有不同的语力,运用关联理论的推理观分析如下:

The inferenceof A’s companion

明说前提:Doyou think it is allowed to smoke in public?

隐含前提:Itis not suitable for someone to smoke in the public. But there is a man who is smokingon the bus.

隐含结论:A doesn’t ask aquestion and his word only shows his complaints to the man who is smoking.

由此可见,A对朋友说的话并不是真正的疑问,其真正目的是要引起抽烟人的注意,而如果抽烟者听见年轻人所说的话,那么对其话语的推理过程如下:

The inference of that man who is smoking

明说前提:Aasks:“ Do you think it is allowed to smoke in public?”

隐含前提:As we all know,it is not suitable for someone to smoke in the public. But I am the only personwho is smoking on the bus. Meanwhile, A is sitting beside me and he has smelledit. A dose not just asks a question.

隐含结论:Ais trying to raise my attention and give me a warning!

在当时的情景下,A说的话对吸烟者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解释就是警告的言外之力,也就是说,把A的话理解成一种警告或指责产生的语境效果最佳,同时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最少。吸烟者把烟灭了,A的交际行为也就取得了成功推理,实现了言外之力从听话人到旁听人的转移。

B 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

话语对同一位听话人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言外之力或言外行为。

例2: (中午12点了,几个女生要去吃午饭)

A:啊,又要去食堂吃饭啊?

B:那要不咱去外面吃吧?

A:只要不去食堂,哪都行啊。

A的第一句话其言外之力可能是陈述,也可能是抱怨或请求等,处于模糊状态,而B把她的话理解成为“想去外面吃饭”,这从B的应答中已经得到了检验。这是因为A的话对B有着这语境关联,B的推理过程如下:

明说前提:A对去食堂吃饭提出了质疑。

隐含前提:在学校吃饭的地方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在食堂吃,二是去学校外面吃。但是A问道“啊,又要去食堂吃饭啊?”不想食堂吃饭。

隐含结论:只能去外面吃了。

可见,B要想理解A的话,仅仅把A提供的字面信息当做推理的依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对自己的认知语境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扩展从而求得说话人模糊交际背后的真正意图论文的格式。

C 条件性双重言外行为

条件性的双重行为与一言语行为实现的“恰当条件”的建立有关。

例3:(一群小学生在公交车上叽叽喳喳,一个老师指着他们的红领巾问)

老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啊?

小学生:这是红领巾。

老师:你们是少先队员啊?

小学生:大家安静点,别吵吵了。

从表面上看,老师的第二句话可以理解成疑问推理,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赞扬或指责,而小学生显然把老师的话所包含的言外之力理解成责备或不满,因为条件:他们是少先队员成立。小学生的大致推理如下:

明说前提:他们戴着红领巾,证明他们是少先队员。

隐含前提: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的准则——在公共场合不大吵大闹。我们是少先队员,我们应该起带头作用。但是我们的吵闹影响了别人。

隐含结论:老师对我们的行为不满意,我们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我们应该保持安静。

可见,听话人对条件的双重言外行为的推导需要他特别注意交际发生时具体的情景因素,并且要把相关的情景因素认知化、语用化后再用来参与对说话人交际意图的推导。

四 结论

日常会话大都是比较随意的,而随意的言谈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语用模糊作为策略进行的交际实质上是意图关联交际,找出话语间的内在关联是正确理解语用模糊的关键。虽然语用模糊的理解需要听话人付出较大的认知努力,但这种努力可以使听话人获得更好的或额外的认知效果使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7-8.
[2]Thomas,J.Meaning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95:195.
[3]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6):3.
[4]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 nd Cognition [M].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6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关联理论看《墨攻》的字幕翻译_最佳关联
下一篇论文:从归化异化理论看电影片名汉译_归化翻译策略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图书情报
最新图书情报
读者推荐的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