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几乎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数名巨星级中锋。中锋进攻区域的划分为了研究需要。对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提出建议。欲探索中锋进攻的一般规律。
论文关键词:中锋,区域,技术运用,进攻,效果
前言 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得内线者得天下”,中锋作为内线进攻的核心对全队攻防战术体系的制定、内外线的衔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综观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几乎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数名巨星级中锋,他们在内线统治性的表现一次又一次的促进了规则的更新、场地规格的变动。然而,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的提高,中锋位置技术的概念也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中锋相比,当今篮球中锋在技术体系、活动区域等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因此,对当今中锋区域进攻技术运用展开客观科学的分析,为中锋日常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便成为了一项有着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拟以当今世界优秀中锋为研究对象,对中锋区域进攻技术的运用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欲探索中锋进攻的一般规律,并为中锋的日常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包括NBA著名中锋、欧洲传统强队男篮中锋以及现役中国男篮中锋。分别为:NBA中锋德怀特·霍华德、沙奎尔·奥尼尔、蒂姆·邓肯、克里斯-波什、安德鲁-拜纳姆;欧洲中锋保罗·加索尔(西班牙)、奈纳德-科斯蒂奇(塞尔维亚)、伊奥尼斯·博罗西斯(希腊)、蒂默费伊—莫泽高夫(俄罗斯)、科斯塔-皮洛维奇(塞尔维亚);中国男篮现役中锋姚明与易建联。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信息、知识数据库,
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数理统计法 通过录像研究、视频直播、文献调查,获取本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效果,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2.3录像研究法 通过观摩北京奥运男篮比赛、欧洲男篮锦标赛、NBA比赛、亚洲男篮锦标赛,共32场比赛并采集相关数据。
1.2.4专家访谈法 访谈专家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就本研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咨询。
1.2.5对比法 通过对欧、中、美中锋各区域技术运用的对比,对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提出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锋进攻区域的划分 为了研究需要,根据中锋活动范围的特点将其活动区域进行划分(如图1):以篮圈投影点为圆心,以此点到罚球线中点距离为半径画一圆弧,圆弧开放的两端接两条平行线于边线的直线,圆弧内的区域为近区;半场以内,3分线以外的区域为远区;近区与远区之间为中区。

图(1)
2.2中锋区域进攻率及成功率对比 区域进攻率是指某区域进攻次数与总进攻次数的比值,能够直观的反映中锋活动规律以及各区域的进攻比重;进攻成功率是指投篮命中、造犯规次数之和与进攻次数的比值,能客观反映中锋进攻效能。由表(1)可以发现,中锋82.2%的进攻是在近区与中区完成的,近、中区进攻率平分秋色,而近区成功率却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区域,达到了73.5%。相比之下,中锋远区进攻率要低得多,然而投篮命中率却达到了36.0%,甚至比中区还要高7.2%。由此看来,随着中锋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技术体系有所改变,远区运用技术的能力逐步增强。
|
近区
|
中区
|
远区
|
进攻率
|
41.0%
|
41.2%
|
17.9%
|
命中率
|
55.4%
|
28.8%
|
36.0%
|
造犯规率
|
18.1%
|
24.4%
|
6.7%
|
成功率
|
73.5%
|
53.2%
|
42.7%
|
表(1)区域进攻率、成功率对比
2.3中锋进攻技术分析 对中锋进攻技术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中锋进攻,特别是近区与中区的进攻技术运用主要由以下环节组成免费论文网。即:抢位接球---持、运球移动---投篮,抑或是抢位接球---投篮或传球。当然,球场之上变化万千,以上概述不足以涵盖中锋技术运用的所有形式,但基本能够反映中锋进攻技术运用的一般规律。因此,本研究从抢位接球、持运球移动---投篮或持运球移动---策应传球对中锋各区域进攻技术运用展开分析。
2.4中锋近区进攻
2.4.1中锋近区抢位 中锋抢位的目的是接球,理想的抢位能够使进攻中锋在获球的瞬间占据时间或空间优势,为接球后的进攻动作衔接奠定基础。此外,良好的抢位意识与抢位技术可以减小中锋运球移动距离效果,最大限度的利用身体优势。可以说,中锋无球抢位是战术形成的基础,联结战术的纽带,是中锋进攻的开始,也是中锋投篮与助攻的前提,它是以身体对抗为基础,以战术意识对抗为导向的强对抗过程[3]。
中锋无球抢位宏观上可以分为两种:固定点抢位与移动抢位。固定点抢位是中锋在其擅长的进攻区域,依靠身体及合理的脚步动作将防守队员挡在远离球的一侧,从而获得球的技术动作。其特点是身体位移小或在原地进行。比如:原地挤靠抢位、转身抢位等;移动抢位是指中锋利用突然迅速的启动、变向、假动作或借助同伴掩护从不擅长的进攻位置移动到擅长的进攻区域,或从某一擅长进攻点移动到另一进攻点接球攻击的行动。其行动要旨也是获得进攻点,特点是启动速度快、突然性强,移动距离相对较长。如纵切抢位、横切抢位、掩护转身抢位、反跑等。固定点抢位对身体力量要求较高;移动抢位需要中锋对启动时机有良好的把握,动作的速度要快,强调突然性。无论中锋采取何种抢位方式,获球之前双脚同时接触地面应是其技术要则。因为这样可以使中锋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中枢脚,便于技术发挥。由表(2)可以发现:中锋近区以移动抢位获球为主,占46.1%。说明在内线争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锋有意识的、灵活的移动可以使其能够更多的在近区接球展开进攻;固定点抢位获球也占了很大比重,达40.5%,显示了中锋内线进攻的信心与决心。以上的分析已经得出:中锋近区进攻的成功率最高。因此,培养中锋近区抢位的意识与能力,增加中锋近区进攻的比重,应是中锋日常训练中的重要训练内容。
2.4.2中锋近区支配球技术运用 中锋支配球技术是指中锋在成功获球的基础上,采用的各种运球、传球以及投篮等动作方法的总称。本研究主要从中锋的持、运球移动结合投篮方式的选择、策应传球两个方面对中锋支配球技术的运用进行研究。统计研究发现(表2):中锋近区以投篮为目的的进攻技术运用较多,达到90.9%,策应传球仅占4.3%,失误4.8%。说明中锋近区获球以后有着强烈的进攻欲望。进攻技术运用以抢前场篮板、挤靠投篮最多,共占59.3%。这两种进攻方式的共同特点是技术简练,运球次数较少或不需运球,但对力量、爆发力有较高要求。敢于对抗、主动对抗是此两种进攻技术运用的前提,同时也能够提高中锋进攻的威胁性。中锋主动对抗是为了利用身体的触觉感觉防守队员的位置并根据防守者的反应选择恰当的技术[2]。通常情况下效果,主动对抗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对方的防守部署,使防守队员处于被动反应状态,而进攻中锋则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这一反应过程进行攻击。此外,进攻中锋的主动对抗还会对其进攻节奏的变化与控制大有裨益;内转身、后仰、勾手、空切投篮运用率虽然较低,但很多时候却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据统计结合录像研究发现:中锋积极、主动的拼抢与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近区进攻机会。如表(2)所示,中锋近区抢前场篮板投篮达到31.8%,在所有进攻技术中运用率最高;快攻投篮高达7.9%。以上两组数字足以说明当今中锋已经有了很强的主动攻击的意识,同时也表明当今中锋(特别是优秀中锋)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爆发力量与快速移动能力。这也是我们日常训练中应着重发展的。
抢位接球 %
|
持运球移动 %
|
策应传球 %
|
固定点抢位 40.5
移动抢位 46.1
空位接球 14.4
|
内转身投篮 7.2
后仰投篮 5.5
挤靠投篮 27.5
勾手投篮 3.4
空切投篮 3.6
正面突破 0.8
挡拆投篮 3.2
快攻投篮 7.9
抢前板投篮 31.8
|
直接传球 2.7
运球--传 1.6
|
表(2) 中锋近区支配球技术运用对比
2.5中锋中区进攻
2.5.1中区抢位 中锋中区抢位技术的运用与近区相比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固定点抢位获球占到了71.9%,移动抢位仅占22.9%。造成此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区没有3s的时间限制,中锋可以充分利用其身体优势在固定位置获球,而无需过多移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