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体育论文

浅析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融合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在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融合,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直接关系到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健康水平。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内在联系、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进而能够提出一些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融合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融合,建议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各个层面高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一切带来得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化生产与以往各个时期相比,其最本质的差异就在于体力与脑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倒置性转移,终身体育的出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奠基作用。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终生受益。

2.终身体育的科学内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体育锻炼和体育受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从人的生命周期来说,我们可以把“终生体育”定义为,人的一生中受到的体育教育和培养的总合。终身体育按人成长的顺序和接受教育环境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前体育主要是儿童在家庭影响和家长帮助下进行的一些简单活动,教育的任务是保育和培育;学校体育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有目的教育,其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社会体育主要是由社会、单位或家庭组织的体育活动及个人的体育活动行为,其目的是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强身健体。终身体育内容见表1。

表1 终身体育内容分布图

 

 

年龄阶段 教育任务 受教育者 教育环境 知识范围
出生前 胚胎 父母 母体内 遗传、优生、孕妇须知 0~2岁 培育 父母婴儿 婴儿室家庭 育儿知识 2~6岁 培育、保育 父母、保育员、幼儿 幼儿园家庭 幼儿保育 6~12岁 锻炼发育 父母、教师、学生 小学家庭 小学体育知识 12~18岁 锻炼发育 教师、学生 中学 中学体育知识 18~25岁(大学) 锻炼保护 教师、学生、青年人 大学社会 大学体育知识 25~60岁 锻炼养护 社会体育工作者、成年人 家庭社会 健身体育知识 60岁以后 养护 社会体育工作者、老年人 家庭 保健体育知识

 

3.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3.1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从表1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出口阶段也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入口阶段,在整个终身体育当中处于中间环节,是链接社会体育的桥梁,对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奠基”功能。我国的高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人才服务。强健的体魄是大学生成才的物质基础,也是他们事业成功和精神欢乐的基础。

3.2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生理时期在人一生的健康的重要性所决定

从图1和图2我们很容易看出,大学时代是培育健身意识的最佳时期。大学生具有全面的、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精力充沛,其身心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是培养体育健身意识和形成体育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此时的的积极参与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和保持该阶段生理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促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健身锻炼,使自己能健康、愉快、顺利地生活和工作。

3.3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终身体育中间环节的高校体育的“奠基”功能在终身体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促进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并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得到最佳的放松与调解,在体育活动中充分享受清除活力。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体育考核,对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进行系统量化评价,全面反映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得习惯,以达到真身受用和受益终生的根本目的。

3.4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进入了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进入21世纪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生产方式已经逐渐由过去的体力劳动为主过渡到以劳力劳动为主,不仅如此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强,这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终身体育的特点和内涵,无疑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劳动者体素质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保持良好的体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4.1转变教学的思想观念

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必须转变两个方面的观念。首先是要抛弃“体育运动只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观点”,即阶段性体育的观点;确立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连结,成为终身体育入门期和基础环节的观点;其二是必须放弃学校体育就是要学生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的单纯肌肉作用的观点,即纯体力主义的观点;确立生命与健康第一是整个人体个性有机组成部分和支柱的观点,将体育从文化隔离的状况下解放出来,使之与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起来。从追求短期的利益,向加强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张其效益转变。

4.2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应明确其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应改变体育教学是“学习技术,锻炼身体”的片面认识,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学中要把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体育能力的多元化培养放在首位,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和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3着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

要想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坚持从事体育锻炼和乐意接受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出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一切都无从谈起。为此,学校体育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需要的结合,进行多种灵活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体育运动,体验从事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激发学生从事体育、学习体育的自觉性,促进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以达到“通过学生时代的体育运动和良好的运动经验,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的目的。

4.4改进和充实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往往以竞技运动为主线“蜻蜓点水”的状况。在学校体育,尤其是在中学以上阶段要选择一些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的运动项目,即“某些较不受年龄限制的运动,由于生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衰退,对于需较高强度生理负荷的运动,可能局限于某一年龄阶段;反之,较低生理负荷的运动,可参与的年龄限制则较小”。在学校体育内容中可多增加一些个人活动项目,减少集体项目,并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锻炼手段和身体娱乐手段。还有,为了提高学生将来从事体育的自觉性和自我锻炼的理性认识,学校体育应传授有助于学生终身保持健康的相关知识。

4.5加强体育技能的培养

终身体育能力是指个人具有自我从事体育运动的本领。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几十年,一般都是在没有教师,更无体育课的情况下从事体育锻炼。他们将来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体育中对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方法、保健和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自我设计、检查、评价体育锻炼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和集体运动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和有效地创造和运用体育锻炼环境和条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华等.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1998(2)
[2]王则珊主编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裴立新.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重要前提[ j ]中国学校体育.1998(3)
[4]21世纪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几种理念[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5]黄新 .试论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贯彻与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
[6]陈冲.白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若干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重庆医科大学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
下一篇论文:曲靖麒麟城区体育彩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体育论文
最新体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