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大幅度提高供水安全性。
黄浦江上游连通管工程系统正常运行示意见图4。

图4黄浦江上游连通管工程系统正常运行示意图
2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闵奉原水支线
闵奉原水输水工程的建设首先是贯彻《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的需要;其次,其作为上海市水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浦江上游原水连通管的先期工程,先期实现闵行和奉贤原水工程,在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能使松浦大桥原水泵站真正成为中心城区的热备用水源;最后,工程的建设将闵奉取水口上移至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同时并将现状取水口作为应急备用取水口,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闵行和奉贤的水源安全保障能力,降低水源取水口受突发水污染风险。
2.1方案特点
松浦大桥泵站取水后,经泵站调压池重力向闵行、奉贤原水系统现有取水泵站前池供水,闵行、奉贤通过泵站提升后向各自区内水厂供应原水。工程实施后,可实现闵行水厂和奉贤取水头部上移,从而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所面临的困难。
2.2工程内容
向闵行公司方向以一路双管DN2200沿黄浦江北岸防汛通道北侧敷设,终点为闵行取水泵站前规划调节池,路线长约2.9km,管道设计规模为110万m/d;向奉贤方向以一路双管DN2200沿黄浦江南岸防汛通道和道路敷设,终点为奉贤取水泵站前规划调节池,路线长约10.8km(其中在松江区借道2.3km),管道设计规模为85万m/d。闵奉原水支线规划方案示意见图5,闵奉原水支线系统图见图6。

图5闵奉原水支线示意图

图6闵奉原水支线系统图
3.3与黄浦江上游连通管的工程衔接
闵奉支线工程可与黄浦江上游连通管主干线系统进行工程有机衔接。
闵奉提升泵站临近松浦大桥泵站,建设后,泵站出站管可与闵行输水支线和奉贤输水支线相连接,具备松浦大桥泵站和闵奉提升泵站联合调度功能,满足各种条件下输水要求。示意图见图7。
 
图7闵奉原水支线工程衔接示意图
3、远期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战略构想
为了进一步提高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和安全保障能力,在黄浦江上游原水连通管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远期考虑了东太湖引水、金泽建库和长江引水的规划方案。
黄埔江上游水源地现状取水工程总规模(含松浦大桥取水泵站)为781万m/d,而2009年7月日均取水量为510万m/d。根据流域规划,黄浦江松浦大桥段流量按照不低于160m/秒进行控制,考虑生态用水等其它用水的需求,按照枯水流量的年保证率为90%计,黄浦江最多供应规模为500万m/d的城市用水。由此,黄浦江上游原水取用规模按不大于500万m/d进行控制。
后续水源方案按2020年全市规划原水供应规模1600万m/d考虑。
3.1东太湖引水方案
东太湖是太湖的主要出水通道,具有防洪、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是吴江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东太湖防洪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1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供水满足供水区特枯水年(P=95%)水资源需求;东太湖水源保护核心区之外的其它湖区按Ⅲ类标准较高水平控制。
3.1.1东太湖水质
根据太湖局发展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对东太湖现状水质和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水质现状
2000~2009年6月,东太湖整体水质为Ⅱ~Ⅲ类,水质较为稳定,汛期、非汛期水质持平,2007年~2009年东太湖年均Ⅲ类水质达标率为93%~96%。东太湖富营养化水平在2008年以前为轻度富营养,但其评分值逐年升高,富营养化程度有加重趋势,到2009年(1~6月平均)已达中度富营养。

图82007~2009年东太湖水质达标率(项次法)
2)变化趋势
从近几年主要水质指标年均浓度变化过程来看:DO、BOD基本持平;NH-N、TN、COD和TP呈增加趋势;水体透明度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增加趋势较明显。
目前,国家对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力度逐渐加大,东太湖综合整治包括退垦还湖、退渔还湖、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态修复等相关工程已经启动。
预计东太湖水质较现状情况有所改善,主要水质指标年平均浓度有所下降,水质类别基本维持在Ⅱ~Ⅲ类;但2009年已达中度富营养,并有加重趋势。
3.1.2取水影响分析
根据相关单位研究成果,在常规调度和泵站联合调度工况下,环太湖口门年出湖水量分别为97亿m和100亿m,若在东太湖东茭嘴处最高日取水量为500万m/d,则年取水量占太湖出湖水量的15.0%~15.4%。取水后,使太湖日均水位平均降低2.1cm,全年下泄水量减少8.0%。工程实施对太湖影响不大。
3.1.3取水口位置
根据原水水质、水深条件、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将取水口位置设置在太浦河出口北岸。取水口位于吴江市规划一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保护区半径为1km),属于吴江市规划生态空间,见图9。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