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基于国内外对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BPs)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根据消毒技术的发展过程,系统划分了DBPs的种类:含碳饮用水消毒副产物(C-DBPs)和含氮饮用水消毒副产物(N-DBPs)。并对已有的有关DBPs的毒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归类总结,分析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并且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毒理学
引言
对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by-products,DBPs)的研究始于1974年,研究发现用氯作为消毒剂时,将会产生许多DBPs,研究较集中于两种含碳DBPs(C-DBPs),即挥发性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和难挥发性卤乙酸(Haloacticacids,HAAs),同时,毒理学家也开始研究生物体对这些DBPs的暴露与生态毒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THMs和HAAs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作用。由于这些DBPs的生物毒性,使得许多饮用水生产单位不得不更换消毒工艺,用氯胺,臭氧或二氧化氮为主的消毒方式取代传统的以氯为主的消毒方式。
近年来,随着替代消毒剂的单独或联合使用,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饮用水中又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DBPs,这些化合物以含氮消毒副产物(nitrogenousdisinfectionby-products,N-DBPs)为主。如:卤化硝基甲烷(Halonitromethanes,HNMs),卤化乙腈(Haloacetonitriles,HANs),卤化乙酰胺(Haloacetamides,HAcAms),N-亚硝胺类物质(N-nitrosamines,NMs)等。
随着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种类的多样化,其生物毒性和健康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目前对DBPs的生物毒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明确DBPs的毒理学特征,才能够使得学者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分清主次。笔者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DBPs进行了归纳分类,讨论分析了几种典型DBPs的毒性研究所采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为进一步进行DBPs的毒理学特性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
2饮用水消毒副产物
液氯用于饮用水消毒已有近百年历史,目前,我国采用氯消毒剂的水厂占99.5%以上,而美国的氯消毒剂利用率占94.5%。氯消毒剂在水中的作用原理是依靠次氯酸(HClO)和次氯酸根(ClO)的消毒作用,研究发现其中HClO的消毒能力是ClO的40~80倍。在消毒过程中,化学物质会在水体中通过相关反应产生相应的消毒副产物,较典型的有THMs和HAAs。由于这些DBPs会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各国对于饮用水DBPs中THMs和HAAs的含量限制越来越严格,使得许多饮用水单位不得不更换新的消毒技术。现在所选用的饮用水消毒方式主要有二氧化氯消毒,氯胺消毒和臭氧消毒,同时也加强了物理消毒技术和组合消毒技术的应用。随着新兴消毒技术的运用以及研究发现的不断深入,在饮用水中检测出多种相应的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表1对这些DBPs的分类进行了具体的归纳小结。
由于我国国情所限,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饮用水消毒的主要方式仍将以氯化消毒为主,为了提高我国饮用水质量,我国最新生活饮用水标准(Standardsfordrinkingwaterquality,GB5749–2006)中已将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由一项增至四项,限制了氯气及游离氯制剂、一氯胺、臭氧及二氧化氯的浓度,而毒理指标中消毒副产物的相关指标也有一定程度增加。相比于USEPA对国内供水体系的DBPs的研究起始于1975年,并于1994年提出了新的适用于所有供水体系的DBPs的最大污染浓度,可见我国对于DBPs的研究亟需不断深入。
表1DBPs的分类
分类
|
代表物质
|
英文缩写
|
结构式
|
C-DBPs
|
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 THMs)
|
三氯甲烷
|
TCM
|

|
溴二氯甲烷
|
BDCM
|
二溴氯甲烷
|
DBCM
|
三溴甲烷
|
TBM
|
二氯碘甲烷
|
DCIM
|
溴氯碘甲烷
|
BCIM
|
卤乙酸 (Haloactic acids, HAAs)
|
一氯乙酸
|
CAA
|

|
二氯乙酸
|
DCAA
|
三氯乙酸
|
TCAA
|
溴氯乙酸
|
BCAA
|
溴二氯乙酸
|
BDCAA
|
二溴氯乙酸
|
DBCAA
|
溴乙酸
|
BAA
|
二溴乙酸
|
DBAA
|
三溴乙酸
|
TBAA
|
一碘乙酸
|
IAA
|
溴碘乙酸
|
BIAA
|
N-DBPs
|
卤化硝基甲烷(Halonitromethanes, HNMs)
|
一氯硝基甲烷
|
CNM
|

|
二氯硝基甲烷
|
DCNM
|
三氯硝基甲烷
|
TCNM
|
一溴硝基甲烷
|
BNM
|
二溴硝基甲烷
|
DBNM
|
三溴硝基甲烷
|
TBNM
|
二溴一氯硝基甲烷
|
DBCNM
|
一溴二氯硝基甲烷
|
BDCNM
|
一氯一溴硝基甲烷
|
CBNM
|
卤化乙腈(Haloacetonitriles, HANs)
|
氯乙腈
|
CAN
|

|
二氯乙腈
|
DCAN
|
三氯乙腈
|
TCAN
|
溴乙腈
|
BAN
|
二溴乙腈
|
DBAN
|
溴氯乙腈
|
BCAN
|
碘乙腈
|
IAN
|
卤化乙酰胺(Haloacetamides, HAcAms)
|
一溴乙酰胺
|
BAcAm
|

|
二溴乙酰胺
|
DBAcAm
|
氯乙酰胺
|
CAcAm
|
二氯乙酰胺
|
DCAcAm
|
三氯乙酰胺
|
TCAcAm
|
N-亚酰胺
(N-nitrosamines, NMs)
|
N-亚硝基二甲胺
|
NDMA
|

|
N-亚硝基吡咯烷
|
NPYR
|
N-亚硝基吗啉
|
NMOR
|
N-亚硝基吡啶
|
NPIP
|
N-亚硝基二苯胺
|
NDPHA
|
N-亚硝基甲基乙基胺
|
NMEA
|
N-亚硝基二乙基胺
|
NDEA
|
N-亚硝基二丙胺
|
NDPA
|
N-亚硝基二丁胺
|
NDBA
|
|
|
|
|
|
|
3消毒副产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3.1含碳消毒副产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3.1.1THMs
THMs是最早发现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它们对龋齿类动物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可以作用于肝脏,大肠和肾脏,产生较强的毒性,并且已被确认为致癌物。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已有诸多学者对THMs的毒性以及作用机理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采用较多的毒理学方法主要为体外试验法或体内试验法用以测试DNA序列转变和DNA损伤。
1994年,Melnick等以大鼠(rat)为模式动物,对大鼠进行口头暴露实验表明较高剂量的BDCM能使90%的雄鼠诱发腺癌,体外实验表明溴代THMs比氯代THMs对直肠癌的毒性强。1996年,Black等对TCM、BDCM、TBM和DBCM这四种THMs的毒性大小进行研究比对,并对他们的毒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列,顺序为:BDCM>DBCM>TCM>TBM。1997年,DeMarini等对BDCM,TBM,DBCM,DCM四种THMs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的条件下作用于沙门氏菌(S.typhimurium)所引起的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选取HisG46为突变基因位点,检测突变光谱的变化情况,测得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时,GC转变为AT的概率为96%~100%,且诱变能力的大小为:TBM≈CDBM>BDCM≈DCM。类推到人体,BDCM,TBM,DBCM三种物质受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调控,而不同于其他含氯THMs,所以两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不同。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