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通过“买断”产品的方式,实现商业资本对制造资本的渗透。早在2004年3月,国美电器在京召开了'2004年度国美空调流行趋势发布会”,知名空调企业的老总悉数到场。会上国美发布了2004年空调的流行趋势一——节能、健康,并推出了被国美定为“金牌空调”的12个空调品牌,同时向外界公布厂与16个空调厂家签定的高达39.9亿元的采购大单。
国美所倡导的“包销”、“定制”、“招标采购”等新型营销模式引导了中国商业的发展趋势。商家用承担风险的方式获得企业的更大让利,实质是商家利用自己销售终端优势,获得更大的发言权。这种方式有其优势:1、定制的产品综合了生产厂家与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判断,从而仗其市场适应能力更强,销售速度更快:2、厂家根据订单计划性生产,零售商根据约定的供货情况组织销售,最大程度地缩短商品的在库周期和周转时间,使厂商的资金利用水平得以提高;3、生产厂家和零售商的各种资源(品牌、信誉、销售力量、网络渠道、广告宣传、物流等)得以最大化地结合,减少了浪费,节约了成本。
家电连锁企业通过“定制”等形式获取的商品,在定价方面往往有最终的话语权。随着国美等全国性大型连锁的崛起,商家在家电零售价格上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商家可以通过“包销”、“定制”等方式直接掌控零售价格。商业资本重新承担起流通领域的商业风险,是商品经济生活中流通主体的归位。商家不再是从属于厂家的销售部门,而是独立的资本运作的主体,是与生产厂家平等的经济主体。商业资本的重新崛起,使社会资源在各个产业的优化配置成为可能。
三、家电企业发展面临的威胁和机遇
(一)面临的威胁
1.国内家电企业的产能远远过剩,供需矛盾日显突出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各家电生产厂商在产能上孤注一掷,片面追求规模效应。以最为疯狂的空调市场为例,2003年的生产能力近6000万台,已经超过了全球市场的总需求最。但进入2004年,包括格力、美的、奥克斯、格兰仕布内的空调巨头们却依然我行我素,纷纷圈地,掀起新一轮的产能扩充热潮。美的、格力产能均过千万台,奥克斯500万台,TCL和格兰仕达到350万台,一年比一年高。在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下只有通过规模的扩充保证企业的微薄利润。此举无形之中提高了行业的退出壁垒。
2、生产成本的下降空间已经很小。
中国家电行业经过生产线和技术的大量引进,使得国内大型家电生产厂商的生产规模效应已经得到充分发挥,如我国空调的产最已占世界总产最的三分之一,生产成本的下降空间已经很小。
3.渠道洗牌掀起行业二次革命
就在家电企业激烈拼杀的同时,渠道中的另一种力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近年来,现代家电连锁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每到一地都会引起当地家电零售流通渠道的地震,给厂家谈判的筹码也越来越重,国美、苏宁等连锁巨头已基本完成了国内主要一级市场的排兵布阵。
4.市场寡头垄断的趋势加刷企业之间的竞争
市场集中度高:2006年中国家电企业大约有2500家,所生产的彩电、冰箱、微波炉等大小家电产品超过120种。但是,近年来家电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以某几家厂商、某几个品牌为龙头的总体格局。
因此,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退出机制的逐步规范,消费者对家电产品品牌、服务等因素的不断重视,中国家电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5.面临跨国公司强有力的挑战
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以往的竞争策略是占领高端市场,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价格战———这一在中国市场最有效的竞争武器也逐渐被其使用,趁机夺回大量的丢失领地。
(1)直接与国内品牌进行价格较量
外资品牌在华市场的营销己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一改过去只要利润不重规模,现变为利润与规模并举,甚至更加重视规模效益
(2)坚守高端阵地市场
国外品牌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全面的技术储备、发展的战略眼光占据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他们也往往是新产品的首创者和标准制定者,借此获取了不匪的超额利润。
(二)面临的机遇
市场往往是把双刃剑,在重重困境存在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无限商机。对中国的家电企业来讲,未来的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点机遇:
1.农村家电市场潜力巨大
农村市场大有作为。农村市场一直是家电消费的“潜力”市场,较富裕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城镇结合部和小城镇将对家电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巨大的潜在需求要求家电企业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以进一步开发农村市场。
2.家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经过新一轮的国际分下,发达国家控制上游资源、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国际分工格局业已经形成。事实上,在许多家电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中心。
在众多世界产量第一的光环下,国内家电制造企业当前正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和生产能力无法释放两方面的问题。
在国际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