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及政策启示_协整分析

时间:2013-06-06  作者:金丽丽
表2 LRGG和 LREG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

检验形式

ADF统计量

1%临界值

结论

LRGG

(c,0,2)

-0.169653

-2.647120

非平稳

DLRGG

(c,0,1)

-5.106752

-2.647120

平稳

LREG

(c,t,2)

-2.930495

-4.309824

非平稳

DLREG

(c,t,1)

-6.019110

-4.309824

平稳

注:检验形式中的c表示带常数项,t表示有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D表示一阶差分。

检验结果表明协整分析, LRGG和LREG在1%显著性水平下不平稳,但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变为平稳序列。

接下来通过EG两步法检验LRGG与 LREG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如下方程: LREG = 2.46605 -0.89223×LRGG

表3  方程的参数检验

 

变量

系数值

标准误

t统计量

伴随概率

C

2.466050

0.821957

3.000218

0.0054

LGDP

-0.892231

0.360865

-2.472476

0.0193

方程中各个参数的标准误差、t统计量和伴随概率如表3所示。为0.1693,D.W为0.9785。考察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的ADF统计量为-0.2931,1%临界值为-3.6793,由此可见残差已经是非平稳序列,未通过检验,LRGG和 LREG之间的协整关系不成立。

(二)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整分析

分别用REG1、REG2、REG3、RGG1、RGG2、RGG3表示第一产业就业增长率、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率、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率、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率。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4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

检验形式

ADF统计量

1%临界值

结论

RGG1

(c,t,1)

-3.290402

-4.296729

非平稳

RGG2

(c,t,2)

-3.445981

-4.309824

非平稳

RGG3

(c,0,2)

-2.487130

-3.679322

非平稳

REG1

(c,0,1)

-2.615743

-3.670170

非平稳

REG2

(c,t,2)

-2.514604

-4.309824

非平稳

REG3

(c,0,2)

-2.113636

-3.679322

非平稳

DRGG1

(c,t,1)

-5.973782

-4.309824

平稳

DRGG2

(c,t,0)

-4.484958

-3.679322

平稳

DRGG3

(c,0,0)

-5.679519

-3.679322

平稳

DREG1

(c,0,1)

-4.952149

-3.679322

平稳

DREG2

(c,t,1)

-5.558143

-4.309824

平稳

DREG3

(c,0,2)

-4.667769

-3.689194

平稳

表4表明,RGG1、RGG2、RGG3、REG1、REG2、REG3六个变量的ADF值分别大于于1%的临界值,它们是非平稳的,但是在进行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均小于1%临界值,表明它们是平稳的。

(1)通过EG两步法检验对RGG1与REG1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如下方程:

REG1 = -0.63328+ 0.160541×RGG1

R2=0.137DW=1.1481 F=0.4005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的ADF统计量为-3.4976,1%临界值为-3.6617, REG1和RGG1之间协整关系不成立。

(2)通过EG两步法检验对RGG2与REG2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如下方程:

REG2 = 2.58429+0.14639×RGG2

R2=0.208DW=1.4285 F=0.6364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的ADF统计量为-5.7865,1%临界值为-3.6617,由此可见残差为平稳序列,RGG2与REG之间协整关系成立。

(3) 通过EG两步法检验对RGG3与REG3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如下方程:

REG3 = 4.35134+0.14989×RGG3

R2=0.146DW=1.593 F=0.4434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的ADF统计量为-5.2569,1%临界值为-3.6617,说明REG3与RGG3之间的协整关系成立。

根据协整检验,整体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以及第一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协整关系不成立,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就业增长率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修正的协整方程协整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值均为正,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可以拉动就业的增长。因此,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仍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主要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的GDP和就业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不一致

GDP增长率波动比较大,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一致,整体上波动不是很大。1978-2009年全国就业弹性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下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大于就业增加的速度。就业增长率远远低于GDP增长率。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稳定的保持高位数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缓慢且呈整体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不存在“一致”现象。

2.我国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

1978-2009年我国总体就业弹性平均为0.22小论文。同期,我国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03,第二产业为0.49,第三产业为0.73。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负值,说明随着经济增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不断流出。从三次产业平均就业弹性数值来看,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比较大,但是和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相比,作用要小很多。

3.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不存在一个稳定的关系

由协整检验可以看出,整体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增长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的大幅度增长;而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1.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有限

当前我国主要依靠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吸引外资的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带动国内需求,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可知,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3.7%,2006年为42.0%,2009年已接近45.1%。而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行业、农业基础设施。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这些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投资量大协整分析,周期长,对就业的贡献不明显。甚至出现投资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反而不断排挤出在岗的劳动力。而这些被排挤出的劳动力又不能被其他的行业和渠道充分吸纳和消化。

2.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了劳动力使用

我国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企业走的是一条资本不断加速的发展道路,出现了排斥劳动力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企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过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这不仅影响了工业部门就业总量的增长,而且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结构转换出现困难,致使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削弱。

3.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缓慢

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公布的一组数据,全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平均值超过5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40%。2008年我国的两组数据分别为40%,33.19%,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缓慢。英美等国家的资料显示,60%-80%的人在中小企业就业。有统计分析,同样的投资,我国中小企业可以提供的就业人数是大型企业的2~3倍。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无论是在融资还是市场准入方面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加上中小企业许多为家族式企业,管理者水平不高,信用较差,法制观念较弱,劳资纠纷多,管理呈现封闭性,对城镇就业人口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4.就业结构不对称,劳动力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

我国正处于体制和结构的转型和产业升级时期,一方面高新技术行业迅速发展,如生物制药、金融证券、IT技术等行业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要求很高,一大部分失业者无法进入这些行业,造成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另一方面是传统的低端产业,如服务、建筑、家政等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要求不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充斥到这些行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这种就业结构的不对称,造成低素质劳动力过剩和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同时并存的局面。

五、政策启示

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应将就业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协整分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常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通常把就业作为首要目标。而我国经济正在转轨时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央政府仍选用GDP指标作为对地方的政绩考核,这就导致了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增加GDP,而忽视就业问题。所以应该在各级政府中树立就业意识,把就业作为政绩考核最主要的指标,缓解当前就业压力问题。

(二)采用“益贫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就业量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占世界的20%,而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相对贫乏小论文。根据这种资源禀赋状况,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可以考虑逐步转变我国的宏观目标,由经济增长优先转向就业优先,采用“益贫式增长”模式。该增长模式被世界银行定义为:如果经济增长能使穷人的绝对收入等衡量其绝对福利水平的指标改善,令贫困缓解,则这种增长就是“益贫式增长”(Ravallion Metal,2003)。“益贫式增长”模式十分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同时,提高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力度,采取资本密集、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地区客观经济条件,选择三种密集型企业的投资比例。如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可选择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总之,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拉动经济增长,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发展。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而且第三产业的行业具有就业门槛低、见效快、容易创造就业岗位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规模对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问题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中小企业协整分析,一方面,政府应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例如,放宽对中小企业信贷限制,加大资金投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市场准入方面,逐步减少行业垄断行为,放宽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管理培训,信息咨询服务,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商业化管理模式,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提高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四)实施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统筹城乡就业就是促进城镇就业、农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转移,三者相互结合不可偏废。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及工作地点,能够在城乡间、行业间和区域间正常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公平竞争。统筹城乡就业一方面要扩大城镇及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使其具有就业的技能素质;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并建立起与其配套的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参考文献:
[1]Aghion, P. andP.Howitt: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 (61):477-494.
[2]Raimundo Soto.Dollar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J]. Economics Letters,2009(105):42-45.
[3]William Seyfried.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tenlargest states[J]. Southwestern economic review,2004:13-23.
[4]邓志旺,蔡晓帆,郑棣华.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J].人口与经济,2002(5):37-41..
[5]程永宏.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5(3),207-211.
[6]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9-41.
[7]刘健,蓝文永,徐荣华.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探讨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3):77-81.
[8]王雷.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79-180.
[9]蔡荣鑫.“益贫式增长”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8-119.
[10]刘桂花.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4):15-19.
[11]李晓嘉,刘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25-28.
[12]陈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8(2):90-9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28个行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论文:中国营销渠道中权力策略的识别与分类研究_毕业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最新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市场营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