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本研究选择靠近高速公路两侧的2个采石塘口,采取植苗和喷混植生技术进行塘口植被恢复,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试验塘口植被恢复取得显著效果,坡面整体现绿,植物根系布满坡面,坡面达到稳定,植被基本上能够达到固土固水的作用。植被覆盖面占整个恢复面积的75%,其中栽植苗木成活率达到91.7%,藤本植物生长平均长度达到3米。喷混种子发芽率基本达到生长要求,出芽率达到60%。喷混基质收缩剥离率小于1%,根系与铁网盘结紧凑,可供同类地区参考。论文关键词:塘口,生态修复,试验
 开山采石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造成水土流失、滑石、塌方等地质灾害非常严重,因此,加大对采石塘口进行综合整治显得格外重要,植被恢复是塘口整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采石塘口植被恢复与景观营建应遵循'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依据塘口土质条件及采石后的立地条件不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覆绿方案。 1试验地概况 云台山山体周围共有废弃采石塘口121个,其中位于主城区12个,位于高速公路直视范围9个,位于主要风景区11个。实验选择位于连徐高速公路北侧的2个地块,1号地块为云台乡朱麻西山石子厂、2号地块为朱麻建筑石料场。塘口场地总面积约11000m,原开采面平均高差约40米,坡面陡峭,一般都在60—70左右。岩口局部山体表部及坡角处有强风基岩及第四系夹石松散坡积物,厚薄不均,一般0—2m,易松散坍塌,但有利于剥离;下部岩石中片麻理产状大多向北倾,倾角12—39之间。岩口及附近无地表水体存在,无大的破碎带存在,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季节性特征明显,绝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形式排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中。 2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通过边坡治理,消除崩塌、滑坡和滚石等安全隐患,采用常规绿化(鱼鳞坑式、点播、扦插等)与喷混植生绿化相结合,促使山体植被恢复,消除山体白化,最终达到边坡岩面的生态环境与周边自然景观相融合。根据试验地现状可分为四部分,第1部分为坡面较平,局部地区有平台,这一地段采用了坑式绿化;第2部分为岩石裸露严重,坡面较陡,可先采用人工降坡后,再进行喷混植生技术进行复绿;第3部分为坡顶和坡下,可采用山顶和山脚原有的浅层土壤栽植垂挂植物和攀缘植物向下垂挂和向上攀缘生长;第4部分为地坪,通过回填土栽植乔木树种。综合可概括为一挡、二喷、三挂、四爬。第1、3、4部分采用植苗造林技术,第2部分采用喷混植生技术。 2.1植苗造林 主要选择坡面较缓,利用原有的自然平台,使用简单的小型工具如风镐、铁钎等开挖栽植塘口,利用人工回填土,栽植乔木、灌木、藤本等。 2.1.1树种选择:试验地面积为5600m,试验树种有桧柏、火棘、海桐、黑松、刺槐、紫薇等,栽植树木3040株。 2.1.2栽植技术:采用风镐挖塘口面积为60*60cm以上,如开挖较难可适当以块石围高,然后回田有机质土,加保水剂、复合缓效肥,厚度不小于50cm。为防止塘内过量积水的情况发生,在底部设置泄水孔或者周遍设计排水沟。 表1造林成活情况调查表 
 
    
        2.2喷混植生
            | 造林树种 | 造林株树 | 成活株树 | 成活率(%) |  
            | 桧柏 | 200 | 187 | 93.5 |  
            | 黑松 | 200 | 196 | 98 |  
            | 刺槐 | 200 | 154 | 77 |  
            | 紫薇 | 200 | 162 | 81 |  
            | 海桐 | 1120 | 1066 | 95 |  
            | 火棘 | 1120 | 1024 | 91 |  该技术就是在不具备植物生存条件的高陡岩石边坡上人为创造客土环境,利用活性植物的生长、结合土工材料的使用对坡面加以稳定和防护,逐步恢复坡面植被生态环境的一项技术。该技术所选用的植生基质石油有机质、无机矿物质、粘合剂、保水剂、稳定剂、土壤改良剂、生物菌肥、植物纤维等多种材料构成。植生基质经过喷射施工发生团粒化反应,在坡面形成具有多孔性的土壤结构,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2.2.1技术特点:在岩石高陡坡面难以施工的绿化变为可行的现实;使用的基质具有通气、保水、保温的优良性,促使种子发芽;绿化基质是把有机质土的改良料做为主要原料,所以无需追肥,达到长期绿化的效果;施工受季节性限制较小。 2.2.2施工步骤:施工准备→坡面处理→铺网(钉网)→喷射混合土→喷播植物营养液及植物种子→养护 2.2.3植物选择:试验地面积为2600m选择栽植高羊茅、黑麦草、狗牙根、白三叶、胡枝子、紫穗槐等12种植物种子进行混播。(见下表1) 表2:配备用量 
 
    
        3恢复效果分析
            |   | 种类 | 配备用量 |  
            | 草 | 高羊毛、狗牙根、黑麦草、弯叶画眉草等 | 8—12g/m  |  
            | 灌木 | 胡枝子、紫穗槐、火棘等 | 3—8g/m  |  
            | 豆科植物 | 白三叶、紫花苜蓿、百脉根等 | 3—5g/m  |  
            | 藤本 | 紫藤、络石、爬山虎、葛藤等 | 点播或扦插 |  
            | 植生基质 | 植物纤维 | 6kg/m  |  
            | 专用土壤改良剂 | 5kg/m  |  
            | 土壤(腐植土) | 130kg/m  |  
            | 泥炭土 | 8kg/m  |  
            | 缓释复合肥 | 10—15g/m  |  
            | 保水剂 | 15—18g/m  |  
            | 粘合剂 | 8—10g/m  |  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试验塘口植被恢复取得显著效果,坡面整体现绿,植物根系布满坡面,坡面达到稳定,有效防止了雨水对坡面的冲刷,山体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植被基本上能够达到固土固水的作用。植被覆盖面占整个恢复面积的75%,其中栽植苗木成活率达到91.7%,藤本植物生长平均长度达到3米。喷混种子发芽率基本达到生长要求,出芽率达到60%。喷混基质收缩剥离率小于1%,根系与铁网盘结紧凑。 表3:主要指标 
 
    
        4技术评价
            | 项目 | 植被覆盖率(%) | 栽植苗木成活率 (%) | 藤本植物平均生长长度(米) | 种子发芽率(%) |  
            | 主要指标 | 75 | 91.7 | 3 | 60 |  云台山位于连云港市中心地带,从东到西贯穿了整个市区,在云台山的南北均有重要的交通干线通过,北边是连接行政区新浦与东部城区港区的主要干道—新港城大道;南边是连接南方及中国中西部主要城市的连徐高速公路。目前云台山121个塘口有65个全部暴露在主要道路两侧,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因此选用合适的废弃塘口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云台山生态景观显得极为重要,本试验的开展对废弃塘口生态修复、景观改造意义重大。但就本试验技术来看,在我市云台山大面积推广难度极大,主要表现在恢复资金较大,试验的两个塘口修复总面积8200平方米,所需要的资金超过200万元,超过了市级财政能够承担的能力。 塘口特殊的地理、生境,对于树种的选择要求比较高,在植被恢复是要坚决做到适地适树,以选用乡土类植物为主。要选择抗逆性强、多年生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能在短期内覆盖坡面,适应粗放管理,能产生适量的种子,在乔木树种的选择上要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