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来透视这面镜子,可以深刻理解现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变迁和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历史内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农业产业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过密化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阶段性发展。从承包制到乡镇企业,到沿海打工潮,从农民进城务工,到农民兼业普遍化,到农业产业多样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得到释放,不断突破过密化的瓶颈,才有了农村持续的发展。每次的释放都带来农业经济的一次蓬勃发展,它是农业产业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进的阶段性标志。
双季稻的消失,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必然性结果。家庭承包制,使耕地细碎化,每户农民的耕地都很小,在现今农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要想直接从田中获取较大的收益,就离不开农业的规模或适度规模经济,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而这本身就意味对现行土地经营体制的调整乃至变革,即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以说,在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体制下,一家一户种植双季稻已经越行越远,很难再见其辉煌了。
双季稻的消失,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消退的表现,而这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以及农业内部各行业分工细化出现行业比较效益的体现。同时也是粮农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行为发展的结果。
双季稻的消失也意味着这种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方式的衰落,它表明需要有更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耕种方式的出现。农民不愿种双季稻可以说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关系发生了不小的变革。双季稻的消失也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是农业产业多样化,农民兼业普遍化的一个标志。综合这个信号和这个标志,就表明农民进一步增收,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进一步繁荣。也就是说,农村现代化又向前大大迈进一步。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关系需要新的调整,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仁君.微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4][5][6][7][10][1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9]陈晓红汪朝霞:《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J).2007.(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