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97年,严复与夏曽佑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认为小说、戏剧能“使民开化”,“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之上”。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要把小说、戏剧同维新变革的政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小说、戏曲为社会的改良服务。当时上海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刊物都成为戏剧改良运动宣传的理论阵地。尤其是1904年陈去病、汪笑侬等人创办的第一种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丛报》,他们宣称刊物的宗旨是:“以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⑧]此外,陈独秀在《论戏曲》中叶批驳了“迂腐之儒士”视戏剧为无益的观点,认为“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⑨]中国传统戏剧自发轫起就多重视劝善惩恶、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以利于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可是这一时期改良戏剧的提倡者,利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观念,涤荡了传统戏剧所包含的封建伦理教化的庸俗内涵,赋予了戏剧一个崭新的时代性思想主题——革命救国。
清末民初上海剧坛并非一个独立的存在,其在戏剧发展的纵横坐标上,有着独特的戏剧史意义。从戏剧发展史的纵向角度看,清末民初时期正处于中国戏剧发展历史性的转折关头,并最终在上海才完成由传统至近代的转型。从演出史的角度看,清末民初上海剧坛的繁荣主要表现为新式剧场的建立、演出剧目新奇曲折、演出风格灵活多样、流派唱腔层出不穷、表演艺术新颖多变,南北各剧种竞演于此。从横向的角度看,上海剧坛作为近代戏剧的剧本创作、舞台演出的革新运动中心,对全国的剧坛形成了强大的辐射与渗透作用,对中国近现代戏剧的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
????????????????????????????????????????
[①] 王韬著《淞隐漫录·名优类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②]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59年版。
[③] 见于《国绘伶伦》,《申报》光绪二年(1876)三月初二。
[④] 周剑云主编《鞠部丛刊》[A],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Z].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⑤] 徐珂著《清稗类钞》,第十一册《戏剧类·戏剧之变迁》[M].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⑥] 《申报》光绪四年(1878)一月二十一日。
[⑦] 养浩主人《戏园竹枝词》,载顾炳权编著《上海风俗古迹考》[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⑧] 载《二十世纪大舞台》第1期。
[⑨] 梁启超编《新小说》,上海广智书局发行。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