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从寒暄用语看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因为在日语中,上午,下午,晚上打招呼的用语差异很大。所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比较重视寒暄用语。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深受儒教的影响。但是我们在中日交流以及同其他外国进行交流时,必须得熟悉他国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寒暄用语,中日,文化,差异
 

在初级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学生问到的问题就是,现在的时刻进行打招呼是应该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还是“こんにちは(上午好)”。因为在日语中,上午,下午,晚上打招呼的用语差异很大。而且分的很细。用错了,会招致笑话。在有一次日语演讲比赛中,正好遇到阴天,报考厅里很暗,再加上主持报告的人比较紧张,主持人脱口而出“皆さん、こんばんは”。意思是“各位,晚上好”。上午九点钟开始的报告,再怎么说还差12个小时,结果当场弄了个笑话。在汉语中就简单得多,除了“你吃了吗?”之类的问候语之外,我们一天中用“你好”完全可以。而且也不显得失礼。下面我们从具体层面来分析两国打招呼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打招呼的姿势来看,在日本,印象中最深的是日本人好鞠躬。即使是打电话,看不着对方,日本人也是毕恭毕敬。打招呼的时候,场合和表达的心情不同,弯腰的度数也不同。一般来说,弯腰的度数越大,表达的敬意越高。面试或者谢罪等重大场合,弯腰到45度的很正常。我们看到日本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作报告时,就鞠躬45度表示歉意,可惜在日本社会行的通的礼节,美国人并不买账,逼得丰田章男落下了男儿泪。除了站着行礼之外,日本人经常下跪行礼。中国人讲“男人膝下有黄金”,可见不到迫不得已时,中国人是不下跪的。但是在日本亲朋互访时,互相下跪表示敬意。日本社会依然等级森严,长幼尊卑的用语分得清楚,打招呼折射出这种社会秩序。

在如今的中国,打招呼的姿势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但是古代还是相当严格的,“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在古代不单单是抱拳,还要跑到长者跟前作揖。跑到长者面前是唯恐长者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或者是对自己有什么指教,无论那种情况,都必须尽快过去。可见古人对打招呼的重视。

如今的饭店花样百出,使出所有招数吸引顾客。包括在打招呼方面也很讲究。笔者前几日去一家饭店吃饭,被吓一跳。原因是吃完饭正要出门时,门卫突然一拱手,唱诺到“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客官,恕不远送。”这倒也罢了。最恐怖的是到日式拉面馆,嗓门大的服务员操着刚刚学会的半生不熟的日语,跟在你屁股后面喊:“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欢迎光临)。

其次,我们在看一下打招呼用语。日本非常重视打招呼用语,从早起到上午10点钟左右的这一段时间打招呼时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接近中午时用“こんにちは”;傍晚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时用“こんばんは”。即使是一天好几次遇到同一个人,那么也要一一进行打招呼。在中国,同样的情况,我们只要点点头就可以了。但在日本这是绝对不容许的。记得在学校的时候,上课途中正好遇到我导师,打了一个招呼。在中午的时候又遇到他,当时我正好牙疼,所以点了点头表示礼貌,结果,这一下却让他耿耿于怀。在我的评语中,明显地写着我的失礼。为此我在以后的邮件中还郑重地向他道歉。结果是越解释越觉得我在找借口。

日语中打招呼一词来源于禅宗,原本是僧人之间一问一答,互相参禅用的。日语中的“こんにちは”写成汉字便是“今日は”;“こんばんは”写成汉字是“今晩は”。在狭长的日本列岛上,有两千多年的以上的农耕历史。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颇多。所以天气和农作物的收成是古代日本人打招呼时常谈论的话题。“今日は”以及“今晩は”都省掉了后面的谓语。补充完整的话就是“今天天气不错呀”,“今晚恐怕要下雨”之类的问候语。但在后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将其简化,就形成了现在日本最常用的问候语。

在古代中国,打招呼问候是非常被看重的。《旧五代史》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用事,镠尝与重诲书云:‘吴越国王致书于某官执事’,不叙凉,重诲怒其无礼。”吴越王镠尝在给明宗帝递奏折的时候,因其举止傲慢,没有先进行寒暄,被明宗帝安重诲削去官职。当然这些固然因打招呼的方式不对,但是更多地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但是我们也由此能看出古人对寒暄的重视。

古代最擅用寒暄的还数触龙。通过日常的寒暄步步为营,说服赵太后。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揖之(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5),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6)。’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7)。’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论文发表。’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赵太后一开始还是有抵触情绪的,触龙一开始却并不说正事,而是从最普通的问候开始,说我来这里不是进谏的,而是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您了,来请安来了。您吃的怎么样呀?我建议你少食多动呀等等。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话,居然能让赵太后放下戒备,颜色缓和。也为以后引入正题设下了铺垫。这简单的几句话居然救了一个国家。

在中国,打招呼用语又称为“寒暄语”。寒暄从字面来看,多和天气有关。 “暄”既是“暖”的意思。成语中就有“嘘寒问暖”一词。也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寒暄语的起源和日本一样,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但是中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厚,中原土地肥沃,和日本相比,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相对自然资源匮乏,地理条件恶劣的日本来说,中国人对气候不似日本人那么敏感。论文发表。在问候语中与天气有关的寒暄也没有日本那么多。但是在生产的发展还是跟不上人口的增长的时代,解决温饱就成了头等大事。所以“你吃了吗?”自然就成了大家见面时的一种问候方式。所以请客吃饭也就顺利成章地变成了中国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论文发表。

如今人与人接触更为频繁,人们也比过去更为重视寒暄。寒暄语无疑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所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比较重视寒暄用语。日本是大和民族,非常注重“和”。况且在相当于中国二十五分之一的土地上,人口已经达到一亿二千七百多万。稍有不慎,即会引起摩擦。所以在日常交往中,“和”的思想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深受儒教的影响。是非常注重“和谐”以及社会的安定。但是我们在中日交流以及同其他外国进行交流时,必须得熟悉他国的交流方式。要熟悉他国的问候语,就要深入语言背后的文化,了解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不能生搬硬套。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当前“国学热”来看易白沙评孔扬墨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下一篇论文:从经典诵读活动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其对策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