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白居易闲适诗中的“病”

时间:2016-03-27  作者:吕国喜
既然如此,身体上的“小恙”又算得了什么呢?

七、咏病诗与“无事”以及“闲”、“适”

白居易咏病诗具有说理的特点,其说理的核心是追求“闲”、“适”,说理的特色是日常性。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咏病诗中反复写到“无事”,很明显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洪州禅的影响。柳田圣山认为:“无事实是马祖的平常心的彻底化,是神会的无念与无住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禅思想史》,页164。)镰田茂雄在谈到中唐禅宗思想中的“无事”时说:

老庄的无为自然与佛教的般若智慧,巧妙地结合而产生的就是中国禅。马祖的禅在这种形态上所获得的就是大地性与日常性。在“穿衣、吃饭、困来即眠”的日常生活中,能觑破悟的境界,这是中国禅匠的深挚睿知。原因是中国人对“吃饭”一事,向来即寄以莫大的关切,能以有饭可吃,盖即象征着太平的生活,唯有吃饭才是生活的具体表现。……中国的禅宗思想,从历史上可以看得出由唐朝中叶(八至九世纪)就有了很大的转变,那就是从“无心”到“无事”。……所谓“无事”,是泰然处之而不骚动,安闲自在地过生活。顺着天地的运行,遵循着自然的大道过生活,就是“无事”。(镰田茂雄,《中国禅》,关世谦译,台北:佛光出版社,1996,页6—7。)

镰田氏所谓的“大地性”或“日常性”就是洪州禅“无事”禅法的本质。白居易对此深有会心,在他的诗中,“无事”与“吃饭”、“睡眠”一并咏之。“洪州禅宗教生活中极端的自然主义亦生发出白诗的文学自然主义:正如洪州禅以为一饮一啄、行住坐卧皆为禅修一样,乐天亦以吃饭睡眠等等琐事为诗,因为对乐天而言,写诗也只是闲适生活中一桩无事之事”。(萧驰,《佛法与诗境》,中华书局,2005年9月北京第1版,页179—180。)以下请看具体诗例:

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永崇里观居》

名宦老慵求,退身在草野。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薜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晨游南坞上,夜息东庵下。人间千万事,无有关心者。(《兰若寓居》)

除却须衣食,平生百事休。知君善易者,问我决疑不?不卜非他故,人间无所求。(《答卜者》)

外有适意物,中无系心事。数篇对竹吟,一杯望云醉。行携杖扶力,卧读书取睡。久养病形骸,深谙闲气味。(《郡中即事》)

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首夏病间》)

扶杖起病初,策马力未任。既懒出门去,亦无客来寻。以此遂成闲,闲步绕园林。(《林下闲步寄皇甫庶子》)

在白居易看来,闲适要有一个物质前提和基础,那就是食果腹,衣蔽体,免除了冻馁之苦。故此他在诗中不厌其烦的描绘有关吃、喝、住等细碎情节,体现出诗的日常性。我认为,“无事”既是“闲”与“适”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本质和真谛。“闲”是指人休闲、放松的状态,身心的极度和谐与生活的舒服、闲散,它可以是静态的,如闲卧、闲坐等,也可以是动态的,如闲步、闲游 无公务的羁绊,不汲汲于名利,随性所之,涵养浩然之气,体味天人合一的大道。等。“适”是指生命个体不受外界束缚而独享自由与快乐的状态,它是以知足保和为内涵的生命体验及其审美愉悦感。“闲”与“适”都可以分生理的、身体的(“身”)与精神的(“心”、“意”)两大类。白居易的闲适换个角度可以说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这其实是他自觉地心理调适,“无事”是无事萦怀、无俗务缠身,是精神世界自红尘中解脱。而“病”常常成为沟通其间的桥梁,或其相互转化的催化剂。比如他白居易在其咏病诗中多处提出“因病得暇”的观点,如:“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病假中南亭闲望》),“懒病每多暇”(《自吟拙什因有所怀》),等等,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充乎其内、自满自足的平衡心态,既超脱于心灵困境,又享受着现实人生。由此可知,白居易的“病”不但不会影响他追求闲适,相反很多时候恰恰是成全了他的闲适,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思想教义相互沟通与对话,故而士人文化格局呈现出立足儒学而兼取道释的局面,白居易当然也不例外,正如他自己撰写的《醉吟先生墓志铭》序中准确地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与思想:“乐天幼好学,长工文。累进士、拔萃、制策三科,始自校书郎,终以少傅致仕。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白居易集笺校》卷七十一,页3815。)未老先衰的悲苦,众多疾病的折磨,以及死亡意识的奴役与煎熬,所有这些都使白居易不得不寻求宣泄与解脱。([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何桂全译,《论文明·文明及其不满》,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10月第1版,页73。)于是,白居易“病急乱投医”式的投入佛、道的信仰中,试图寻找到命运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故而他杂糅众家,身体力行,为我所用,表现出很强的功利色彩。楼钥说他:“其间安时处顺,造理齐物,履忧患,婴疾苦,愈益平淡旷达,有古人所不易到,后来不可及者。”(楼钥,《跋白乐天集目录》,不作转引,查《四库全书》或《全宋文》,有楼钥的《攻媿集》转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页144。)尼采对疾病给人带来的巨大感受力作了有力的说明:

一般而言,当一个人从深谷的孤独和一切义务或习俗的束缚中,突然地解放出来时,将会顿悟更多真理。对于那些长期处在重病之下的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恐惧和世间冷暖之间,他们以那种情况观察外界的事物时,往往可以见到一般健康的人所无法见到的情形。他的眼睛能独具慧眼地看透事物,所有能够隐瞒凡人的魔法,都将在他面前化为乌有。不,应该说是一切事物的真相都将赤裸裸地呈现在他的眼前。这不是危险中产生的幻觉,而是一种极大痛苦当中产生的觉醒。([德]尼采,《曙光》,第114节,《尼采如是说——处在痛苦中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页67。)

白居易可谓是极大痛苦中产生的觉醒者,他并在痛苦中获得了大智慧与大自由。

白居易的闲适诗大量描写日常生活和个人感受,寄寓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记录了他真实的、庸常的生活,体现了他“知足保和,吟玩情性”的心态,其中咏病诗,或豁达明理,或忧生嗟老,这体现出中唐以来诗歌题材的拓展、功能的加强和审美价值的扩大。它们这种诗具体、细致而真实,但又不免繁杂,其诗歌境界也必然是狭窄的、内敛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正因其复杂,才更见其真实。

注释:

①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页36。

②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页3815。

③[宋]楼钥《跋白乐天集目录》,《攻媿集》卷七十六,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153册,页230。


参考文献:
[1]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12月第1版。
[2]朱金城,《白居易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3]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4]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5]孙映逵、单周尧等主编,《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6]莫砺锋,《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7]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8]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9]谭光辉,《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0][日]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奥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下一篇论文:探析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机制—“非零和游戏”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