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了这个潘迪想挽救的家庭,离开了,还没等他来得及去挽救。潘迪目睹着父母亲关系的恶化,本身内心世界、生活丰富多彩的他,变得少言寡语,更多的内心的思索,变得寂静,这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原本是和同学玩闹的孩子,可现在,他生活的唯一关注点只有父亲和母亲的家庭暴力,责骂、痛打。潘迪行进在父母之中,看着他的父亲殴打母亲。但是却没有人对他解释什么,也没有人向他承认什么。他的父亲离开家庭,也没有说再见,或许是无顔吧。不过“极其敏感”的潘迪只是“知道”,“他关上了门,是以一种方式,他知道的方式;他没有摔门;但是一定有什么;我就是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但是,他的父亲却回来了,只不过潘迪受伤的心灵,再也感受不到父亲的温暖,他觉得生冷,疏离。他对父亲的心已经关上了。暴力的世界,让他没有爱可言,原本爱他养他的父母亲,竟可以如此以对。他思索着,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他不明白,他找寻不到答案。
在天主教宣扬婚姻是不容被破裂的环境下,昔日的玩伴,在父亲离开家庭之后,只有对他的嘲讽,他在玩伴中的地位至此而跌落了谷底,家庭和社会的冷漠,以及他周围环境给他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或许有时候真能发挥到扭曲作用。以致十岁的孩童潘迪,面对同伴的讽笑,只能叹出一声“他们只是小孩子”。他的言下之意会是什么呢?难道他觉得他已经不是小孩,当然,从客观物态来说,他当然是一个小孩子,或许他只是想说,“你们还小,你们不懂的,父母离开是无奈的,我们要理解。”这对社会,是一个思考,真的要小孩这样来经历成长吗?小孩虽小,他却懂得理解,试着让自己去了解父母,而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又有多少呢?离婚,真的就可耻吗?或许这也是罗伊尔想探讨的吧,或许离婚是合理的,社会应该更宽容,宽容之后要学会如何处理这样一件事情,能将事情的危害降到最小,而不是落井下石,重要的是给孩子留下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3、结论
都柏林转型成一个现代化,更世界化的城市进程当中,或许并没有变成一个更好的城市。孩子的教育,社会的文化氛围值得更多的关注,更深的思考。潘迪的成长,或许在这座城市是普遍的,但却正反映了爱尔兰社会基础层面的薄弱,这是成人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梦魇。国家的宗教,没有抚慰他,国家的教育系统也没有去激励他,更多的却是教化他,约束他,直至最后,潘迪只能关上外界通向自己内心的大门,独自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独自回忆,独自想象,独自构筑着自己的故事,沉浸其中,自我愉悦,自我欣赏,渐渐成长。
潘迪的成长是辛酸的,是无奈的;多伊尔给我们的寓意是深刻的,是令人深思的。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关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轻松的教育体系,更需要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如果一个孩子最后真的失去了最重要的最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那么学校就应该成为孩子们健康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老师应该是吹散孩子心理阴霾的春风,同学应该成为温暖同伴心灵的阳光。
参考文献:
Dermot McCarthy. Contemporary Irish Writers[M],Dublin: ColourBooks Ltd.,2003, P123-131.
Jonathan Noakes and Margaret Reynolds. Roddy Doyle-The Essential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M], London: Vintage, 2004, P111-113.
Roddy Doyle. Paddy Clark Ha Ha Ha [M], London:Vintage,1998.
Urie Bronfenbrenner.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M],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胡骏.镌刻在心灵深处的迷惘童年[D], 重庆大学,2008年.
马小森. 《撞上门的女人》中宝拉的婚姻悲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1卷,第1期,P199-200
钱冰.后现代叙述策略的内涵和效果—评爱尔兰当代作家罗迪•道伊尔的小说创作的小说创作[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14卷第4期,P41-4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