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综上所述,“野”字本作“ ”,从“林”,从“土”,“土”已声。“土”,鱼部透纽;“野”,鱼部喻纽。【14】根据曾运乾“喻母四等归定说”,“野”亦可认为是鱼部定纽字。【15】故“土”、“野”二字双声叠韵,“野”从“土”得声。后来,秦国文字于“ ”字之上叠加“予”声,作“ ”。“予”,鱼部喻纽,与“野”字同理,亦可视为鱼部定纽。现“野”之作“壄”者,当为“ ”之讹,即“矛”为“予”之讹。“予”、“矛”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仅于《古文四声韵》的传世材料中收录一例,而今“予”、“矛”二字之形体则仅一撇之差,敦煌俗字与石碑墓志中则习见,故二者普遍相混当出现在秦以后。
解决了“野”字形和音韵上的问题,下面我们讨论一下“野”的本义。
关于“野”字的训释,《汉语大字典》记录了“郊外”、“周代王畿内的特定地区”、“旷野;荒野”、“偏僻,荒凉”、“田野”、“边鄙;边境”、“区域;范围”、“民间,与在‘朝’相对”、“质朴”、“粗鄙”、“放荡不羁;不受约束”、“野生的,非人工养畜或培植的(动植物)”、“非正式的;不合法的”、“通‘序’”、“通‘宇’”等十五条之多。【16】可见,“郊外”当为“野”之本义。然“野”之本义由何而来?
林沄先生从“野”的甲骨文字形体,即“ ”入手,提出对其本义的理解。林先生认为:“野”是“在郊之外的一个相当广阔的未开垦地带,提供该国所需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燃料、食物(野生动植物)和各种手工业原料,并提供牧场和备用耕地。这一带被称为‘野’。‘野’的原始字形作 ,是有天然林木覆盖的地方。”【17】并为“ ”之所以后来会变成“ ”字,也作了详细说明:“随着人口衍增和生产力发展,野不断被开垦为耕地,也出现了村落(所以在较晚的时代, 字改写成 ,成了用‘里’作表示语义的符号、用‘予’作表示语音的符号的字),野就成为一种比较更远离中心邑的地域概念。”【18】
我们综合考虑了“野”的形音义,得出以下结论:“野”在甲骨文中写作“ ”,是表示有天然林木覆盖的地带,并从“土”得声,即所谓的“会意兼形声字”。后来发生了声化,叠加“予”为声符。随着文字形体在流传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予”与“矛”之间只相差了一笔,后人在抄写时不小心把“予”错抄作“矛”,并被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壄”。
联系电话:,电子信箱:406832864@qq.com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290页,中华书局,2004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521~522页,中华书局,2005年。
【3】容庚:《金文编》891页,中华书局,2004年。
【4】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530页,中华书局,2004年。
【5】同【1】84页。
【6】同【4】566页。
【7】同【1】300页。
【8】同【4】256页。
【9】夏竦编,李零、刘新光整理:《古文四声韵》12、32页,中华书局,1983年。
【10】秦公辑:《碑别字新编》367、36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11】黄征:《敦煌俗字典》516、519、375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同【10】94、100、148、105、243、216、380、433、438页。
【13】同【11】519、268、432页。
【14】唐作藩:《上古音手册》131、15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曾运乾:《音韵学讲义》155~165页,中华书局,2004年。
【1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532~1533页,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
【17】林沄:《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林沄学术文集》9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8】同【1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