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电视相亲”――切勿以收视论英雄_道德反思

时间:2012-03-12  作者:秩名
  4、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节目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对于尺度的把握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由于整场电视相亲并非是以相对真实的现场直播方式呈现给观众,而是经过录播再到后期剪辑。确切地说,最后呈献给电视观众的应该是一个经过媒体筛选的二次节目。然而在这其中,恰恰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于主流价值观、媒体职业道德、以及主流审美的价值判断。但是电视媒体兼顾受众需要与收视率的同时,却忽视了电视媒体所应该坚守的职业操守和起码的道德底线,公众在质疑嘉宾出位言论的背后,更多的是对电视媒体信任的丧失。

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激烈碰撞,电视相亲更多的暴露出了我国主流媒体的某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玷污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给社会各阶级造成不利影响。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 “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电视相亲如何改革变成了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电视相亲类节目改良措施:

1、重新定位,扎根本土。以真实为本,还电视相亲以“沟通情感,搭建爱情”为宗旨的服务性本色。电视相亲在借鉴西方同类节目外在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对本土化的考量,除去不适合本土观众的东西,对其精华部分应该精雕细琢,制作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电视相亲节目。首先,应该以服务行为宗旨,强调节目的真实性。作为《玫瑰有约》及《我们约会吧》的总导演刘蕾指出:“电视相亲类节目贵在服务,应该少一些设计,多一些真实身份、真实诉求、真实碰撞。”③再则,对于嘉宾身份弄虚作假,电视节目应该严把审核关,我国目前的电视相亲节目,其甄选环节多半是依靠网络报名、电话报名与现场报名等三种形式对参与节目的嘉宾进行初步审核道德反思,在此环节上,电视媒体作为“把关人”的职责尤为重要。而节目进入到参赛与后期制作环节,不仅要杜绝嘉宾肆意炒作,更要对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言论进行严防。正如刘雷所说,电视相亲“应该是有一个理念的,包括对人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这是一个出发点。”所以,电视相亲,就因该还相亲以真实服务性的本色,在做到创造节目新鲜感的同时,增加节目的文化内涵,提升节目品位,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特色的优秀节目。

2、放权与把权双重坚固。以往的电视节目,观众基本上处于受众的角色,只有对电视节目的选择,而缺乏对节目的裁断。为此,电视相亲,应该适当地把裁判权交换给观众,更开放地使观众参与到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来,如此一来,可以给节目提出更宝贵的意见,也起到了对电视媒体的监督作用。观众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对那些肆意炒作的嘉宾,进行裁判。“这种积极的参与感提升了观众观看电视节目时的心理体验,赋予了普通观众话语权,使受众从私人空间走入被精英阶层长期把持的公共领域。”④相应地,电视在考虑受众需要的同时,也因该充分兼顾自身节目的品味,这其中包括了策划者的话题选择、镜头的选择、节目的剪接等等,要使节目朝着品味更成熟、制作更精良的轨道上发展,这就需要充分考验电视节目制作者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不仅要保证节目符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水平,还要担当起作为大众传媒所应该担当的责任,意识到电视作为一个公共舆论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知识、引导舆论的平台,电视台应该对社会负责,应该在节目中发挥自己正当的功能。”⑤

结语:

电视相亲在为未婚男女搭建婚恋交友平台的同时,也应该严守媒体责任,切莫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丧失了媒体作为社会道德的风向标的准则,同样,观众在电视相亲所营造的审美快感下,也应该理性对待节目本身,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婚恋本身,还婚恋以最真诚的感动。使电视相亲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①陈功兰:《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解读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语境》,《青年记者》,2010年2月。
②尹晓宇:《电视相亲蹿红背后:鼓励出位表演嘉宾一夜成名》,《人民日报》
③张英:《相亲节目整风》,《南方周末》,2010年6月14日。
④陈功兰:《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解读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语境》,《青年记者》,2010年2月。
⑤赵永会:《对电视娱乐节目“道德越界”的反思》,《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5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白骨精”的新面孔―论新词中的“旧瓶装新酒”现象
下一篇论文:命运的咏叹调-歌剧《梦游女》浅析_无意识-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