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iety Shape 单果重 最大果重 纵横径 底色 颜色 大小 形状 疏密度 颜色 分布
Single Maximum Vertical Impression Color SizeShape Density Color Distribut-
fruit fruithorizontalion
weight weight diameter
(g) (g) (㎜)
湘 南 近园锥形 200.5 290.8 66.9×75.1 黄绿色 黄褐色 中 园形 中 锈色 近萼端多
金秋梨 正园形 225.3 280.4 66.5×76.0 黄绿色 黄褐色 中 园形 中 锈色 近萼端多
黄 花 正园形 120.6 152.2 53.5×61.8 黄绿色 黄褐色 中 园形 中 锈色近萼端多
秋 水 正园形 195.6 298.0 67.1×71.3 黄绿色 黄褐色 中 园形 密 锈色近萼端多
水 晶 园锥形 142.0 280.8 74.0×68.1 黄绿色 黄绿色 中 园形 稀 锈色近萼端多
新 高 园形 192.2 312.661.2×70.6 黄绿色黄褐色 大园形 中 锈色近萼端多
高 生 园形 200.0 300.462.5×72.5 黄绿色黄褐色 大园形 中锈色 近萼端多
续表
品种 梗洼Stem depression 萼洼depression 萼片果心 色泽 汁液 肉质 石细胞风味 香气
Variety深度 形状 锈斑 深度 形状 锈斑 存否 (1/3) Color SAP Fleshy Sclerotic Aroma
Depth Shape Pitting Depth Shape Pitting Sepals Fruit Flavor
existingheart
湘 南 中 近三角形 无 浅 椭园形 无 宿存 大于 白色多 细、脆 中 酸甜适口有浓
金秋梨 中 三角形 无 浅 园形 无 宿存大于 白色 多 细、脆 中 酸甜适口 有浓
黄 花 中 正园形 无 浅 近园形 无 宿存 大于 白色 多细、脆 中 酸甜适口 有浓
秋 水 中 近三角形 无 中 园形 无 宿存大于 白色 多 细、脆 少 酸甜适口 有浓
水 晶 中 正园形 无 深 园形 无 脱落大于 白色 多 细、脆 少 酸甜适口 有浓
新 高 中 正园形 无 浅 园形 无 宿存大于 白色 多 细、脆 少 酸甜适口 有浓
高 生 中 近三角形 无 浅 园形 无宿存 大于 白色 多 细、脆少 酸甜适口 有浓
续表
品种 果汁 果实 可食率 果肉 种子
Variety含糖量 心室量 品质 数量 重量 长 宽 厚 形状 颜色饱满程度 尖园
Juice Ventri- Edible Quality (粒) (g) (㎜)(㎜)(㎜) ShapeColor Full Sharp
Sugar cular rateNumber LengthTicknesextent
ContnetnumberWeight Width
(%) (个) (%)
湘 南 11.5 5.0 87.14 中 8.8 0.4 10.5 7.0 3.5扁椭园形 黄褐色 饱满 锐尖
金秋梨 12.8 5.0 91.71中上 9.5 0.3 9.9 5.1 3.8扁椭园形 黑褐色 饱满 园尖
黄 花 11.0 5.0 88.70 中 9.3 0.3 9.8 7.2 3.1扁椭园形 黄褐色 饱满 园尖
秋 水 10.5 5.0 80.05 中 9.8 0.3 9.2 5.8 3.3近三角形 黄褐色 饱满 锐尖
水 晶 12.7 5.0 89.41 中上 7.6 0.2 7.5 3.0 2.0近三角形 黑褐色 饱满 锐尖
新 高 13.0 5.0 88.91 中上 6.6 0.3 8.1 5.2 3.6扁纺锤形 黄褐色 饱满 锐尖
高 生 12.7 5.0 87.42 中上 7.4 0.3 8.5 5.0 3.0扁椭园形 黄褐色 饱满 锐尖
2.4 物候期反应
表6 各参梨品种物候期反应
Table 6 The phenophase responseof 6 introduced varieties
品 种 现蕾期 开花期 成熟期 落叶期 开始结果
Flowering MaturityDeciduous stage First fruit-
VarietySquaring stagestagestage bearingstage
湘 南 3月上旬 3中下旬 8月下旬~9月上旬 11月下旬~12月上旬 3年生
金秋梨 3月上旬 3中下旬 8月下旬~9月上旬 11月下旬~12月上旬 3年生
黄 花 3月上旬 3中下旬 8月上中旬11月中下旬 3年生
秋 水 3月上旬 3中下旬 8月中下旬11月下旬~12月上旬 3年生
水 晶 3月上旬 3中下旬 8月中下旬11月下旬~12月上旬 3年生
新 高 3月上旬 3月下旬~4月上旬 9月中下旬12月上中旬 3年生
高 生 3月上旬 3中下旬~4月上旬 9月中下旬12月上中旬 3年生
由表6可知:从现蕾期看,7个品种的现蕾期均在3月上旬;从开花期看,开花期除新高和高生等两个品种的开花期在3月下旬~4月上旬 9月中下旬优良性状,其余5个品种的开花期在3月中下旬;从果实成熟期看,黄花品种最早,果实在8月上中旬成熟,秋水和水晶两个品种次早,果实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湘南和金秋梨两个品种再次之,果实成熟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其余两个品种的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从叶片脱落的时间来看优良性状,黄花品种的落叶期在11月中下旬,新高和高生两个品种的落叶期在12月上中旬,其余品种的落叶期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8个品种的结果始期是3年生树。
2.5产量性状
表7 各参梨品种结果性状及产量
Table 7 Fruit-bearing charactersof 6 introduced varieties
品 种 挂果分布 坐果率 生理落果采前落果 产量最高产量 产量(㎏/667㎡)抗逆性
(㎏/株) (㎏/株)
Fruit Fruit- Physio- FruitYield/tree The highest Yield/treeAdverse
LogicalabscissionYield/treeresistance
Bearing fruit before
Variety distribution rateabscission picking
湘 南 全树 31.67 少 少 41.7 58.9 2293.5 强
金秋梨 全树 28.74 少 少 31.9 43.5 1759.6 较强
黄 花 全树 32.45 少 少 32.6 45.8 1793.2 较强
秋 水 全树 35.34 少 少 34.5 44.6 1897.5 较强
水 晶 全树 29.55 少 少 29.3 35.8 1611.7 较强
新 高 全树 21.64 少 少 33.3 43.5 1831.5 强
高 生 全树 27.87 少 少 31.6 45.1 1738.3 强
从表7看出:7个品种的结果部位均为全树挂果,生理落果和采前落果都较少;坐果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秋水>黄花>湘南>水晶>金秋梨>黄花>高生>新高;从单株产量来看,湘南>秋水>新高>黄花>金秋梨>高生>水晶;产量最高的是早生黄金,湘南>黄花>高生>秋水>金秋梨=新高>水晶;其次是园黄,再次是大果黄金优良性状,最差的是华山;从单位面积产量看,湘南>秋水>新高>黄花>金秋梨>高生>水晶;从抗逆性来看,湘南、新高和高生等3个品种的抗逆性强外,其余四个品种的抗逆性都只是较强。
3 小结与讨论
3.1 湘南等7个梨品种由贵州省贵阳市引进,在贵州省蚕科所于2001年春定植,采用小冠分层形树形的整形方式,并进行科学管理,第2年部分植株开始挂果,第3年全园挂果 。从树体的长势看, 湘南、黄花和秋水等3个品种的树势长势较强外,其余4个品种树势长势强;从树姿看, 水晶、新高和高生等三个品种的树姿是直立形,湘南品种的树姿开张形, 其余3个品种的树姿是半开张形的;树体高达224.8~282.3㎝。整个树体长势良好。
3.2 从枝条特征来看, 具体从枝条分布、萌芽率、成枝率,嫩梢有比较密的茸毛, 春梢的色泽、颜色、节间长度、长度、条数和叶片数等方面都能正常表现各品种的特性论文格式模板。从叶片特征来看,具体从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叶尖状态、叶基形状、叶缘形态等方面都能正常表现各品种的特性。
3.3从花的特征来看,具体从花冠大小、花瓣颜色、雄蕊、雄蕊、柱头和萼片等方面都能正常表现各品种的特性。
3.4从果实经济性状来看,具体从果实大小、形状、着色,果肉颜色、口感、汁液多少、有无香气、果汁含糖量,以及种子情况等方面表现来看,都能正常表现各品种的性状。
3.5从各个品种的物候期反应和开花结果习性也证明金秋梨等四个品种可以在本地区适量栽培。
综上所述,湘南等7个品种在本地区试种后,从各个品种的植株长势情况、枝叶花的特征、果实经济性状、物候期反应、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等六个方面内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综合性状看,金秋梨品种表现最好,其次是新高、湘南和高生等3个品种。加上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金秋梨、新高、湘南和高生等4个品种可在本地区适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方伦,向青云.8个砂梨新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6):175~178.
[2]金方伦,向青云,韩成敏.引进13个砂梨新品种生物学性状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2009,37(6):1676~1682.
[3]赵采平,张绍铃,徐国华,等.世界与中国的梨生产、贸易及流通现状[J].中国果业信息,2005,21(2):5~7.
[4]张强,祁春节,彭抒昂.中国梨果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世界农业,2006(8):34~37.
[5]刘晓光.中国梨果国际竞争力分析[J].北方果树,2007(2):1~3.
[6]张凤敏,姜中武,刘宝革.砂梨系统优良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02(3):12~14.
[7]赵思东,袁德义,张琳.砂梨新品种引种筛选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30~34.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