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福建沿海贫瘠山地开展湿地松稀疏林分套种速生相思树种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卷荚相思和厚荚相思等热带相思套种湿地松疏林的效果较好,套种后4年,林分郁闭度提高0.45以上,湿地松和相思长势良好,湿地松的树高、胸径年生长分别达1.0m和1.0cm以上,同时,林地生境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初步收到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并对套种技术进行探讨,为在该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相思,湿地松,疏林套种,套种成效
福建沿海丘陵山地气候高温多雨,土壤淋溶性强,土壤肥力多数不高,特别是在林果激烈争地的情况下,林地多分布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加上森林植被破坏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化。过去营造针叶单纯林往往成活率低或成活而生长缓慢不能成林,成为“小老头”树即为低产林,严重地制约了林地生产力的发挥和山地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森林景观视觉效果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树种的正确选择和采用合适的营林技术措施是恢复森林植被的成败关键。为此,选用适应性强且耐干瘠、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相思类树种,对湿地松疏林进行综合改造试验,以改变原有的林地生境,使之向着良性循环发展。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晋江市西园街道霞浯社区霞浯大山,地处东经118°29'37.5'~118°31'1.5',北纬24°40'59.8'~24°50'53.6'117°27′。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8℃,年均降水量1500mm~2000mm,年均相对湿度78%,无霜期约305d。试验地海拔约106m,坡度在13~18之间。林地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侵蚀性红壤,土层厚度约80cm,无明显腐殖质层,肥力低下,立地质量等级为Ⅲ类下立地。
2、材料与方法
改造前的疏林为1995年营造的湿地松纯林,生长极差,参差不齐,优势木胸径10.8cm,树高6.5m;林分平均胸径6.8cm,平均树高5.2m(14年生,2009年3月调查)。林分保存密度约950株/hm,林分郁闭度约0.35,林下基本上无枯枝落叶,主要植被有少量的杂灌木及芒萁骨等。改造面积约5hm。根据稀疏林分的自然地势情况,将稀疏林分划分为3个试验小区,分别选用卷荚相思和厚荚相思于2009年4月份进行套种,中间小区不套种既作为界限又是对照。3个试验小区分别为:湿地松+卷荚相思、湿地松+厚荚相思和湿地松疏林(对照)。每个小区面积约1.5hm。
采用块状整地方式,穴规格为50cm×40cm×30cm。套种前一周施基肥,每穴施钙镁磷肥250g,同
时在湿地松林木的上坡离树干约50cm处,开条深约20cm的弯月沟,每沟施复合肥150g,并连带松
通信地址:福建泉州晋江市青阳街道新华路177号.晋江市农业局
土、回土。根据现有湿地松疏林的密度和分布状况,采用插花式套种,即稀疏地多套种,密集地少套种,套种后的混交林比例为4松6思,套种后密度为2500株/hm(湿地松950株/hm,相思树1550株/hm),株行距2m×2m。套种试验的相思树苗木由福建省漳浦中西国有林场培育的扦插苗(母本由中国林科院热林所提供),苗高约25cm。
2012年12月,在湿地松+卷荚相思、湿地松+厚荚相思和湿地松疏林(对照)3个试验小区内,分别设置25.8m×25.8m的临时样地各3个,每样地全面实测了树高、胸径、郁闭度、林下植被等;在调查每样地林木生长情况的同时,采用“日立”光照计同时多点测定林分(套种相思的林分、无套种的林分)及空旷地离地面40cm处的光照强度;采用“温湿计”测定林内温度和湿度(离地面40cm处);用曲管温度计测定林内地温(0-10cm);多点采集样地的土壤混合样品(0-40cm),按国标分析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用“环刀”采集0-20cm、土层的原状土,按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并以改造前的稀疏林分土壤本底值作为对照。
3.结果与分析
3.1湿地松稀疏林分套种相思后的林分生长效果
3个试验小区各临时样地的林分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因相思利用了湿地松林的侧荫条件,成活率高达95%左右,且相思树生长迅速,套种后4年,相思树的平均树高已达5.5~6.0m,大大提高了林分的郁闭度,此时林分郁闭度达0.80以上。套种相思后,混交林中的湿地松长势明显优于无套种的林分,其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8.0m以上和10.0cm以上,比改造前的湿地松平均树高5.2m、胸径6.8cm,分别增加了2.9m~3.2m和3.3cm~3.5cm,年均树高、胸径生长量在1.0m和1.0cm以上,已达福建省湿地松速生丰产林标准。分别比对照林分提高了11.0%~16.4%和16.4%~18.4%。
表2湿地松稀疏林分套种相思后的林分生长情况
林分类型
|
树种
|
平均树高/m
|
平均胸径/cm
|
林分郁闭度
|
套种的相思树成活率/%
|
松+卷荚相思
|
湿地松
|
8.1
|
10.1
|
0.80
|
|
|
卷荚相思
|
5.5
|
7.5
|
|
95.2
|
松+厚荚相思
|
湿地松
|
8.5
|
10.3
|
0.82
|
|
|
厚荚相思
|
6.0
|
8.4
|
|
94.6
|
对照(无套种)
|
湿地松
|
7.3
|
8.7
|
0.50
|
|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是套种前的整地使得土壤变的疏松,利于湿地松根系的伸长,充分吸收了养分和水分,加上施肥效应,从而促进了湿地松的生长。二是套种相思树后,相思生长较快,林分郁闭度的提高,减缓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林地的生境。此外,野外调查还发现,整地和施肥效应,促进了湿地松林下小苗的发育生长,出现了较多的湿地松更新小苗,林下植被覆盖度比造林前提高了50%以上。同时,林地还出现了少量的相思树枯枝落叶。可见,湿地松疏林套种相思后,林分生产力已得到明显的提高。
3.2稀疏林分套种相思后林分小气候的变化
从表3看出,因湿地松疏林套种相思后,形成复层林冠,加上林分郁闭度的大幅度提高,层层截留吸收太阳辐射光,从而降低了林内光照强度,其林内相对光照强度比疏林降低28.7%,林内气温比疏林降低1.8℃,地温降低了1.0℃,而空气湿度却比疏林高7.9%。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