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农业普查显示,超过或低于劳动年龄的从业人员占全国农村从业人员的11.11%,其中,超过劳动年龄的占9.86%,而据白南生等(2007)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调查显示这个现象更严重,农村中50-59岁的老人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比例为90.3%,60-69岁老人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比例为77.9%,70岁以上老人参与生产劳动的比例为29.5%。
包括城市人口在内的全社会情况也基本趋向人口老龄化。全国0-14岁人口占18.5%,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下降了4.3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2.5%,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2.2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7.69%,上升了0.81个百分点,处在补充劳动力一方的人口趋减,而需要社会供养的老年人口比重趋增。
2.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精英型”。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从1985年6714万人增加到2004年19099.3万人,非农就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也由18.1%增加到38.4%。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转移的特点也越趋凸显,能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基本具备下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身强力壮年轻者;接受教育程度高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者;社会关系网广者;家庭劳动力过剩者;工作经验丰富者等,而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一般是年龄稍大、文化水平低、身体素质差、不具有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也可以说是在非农就业中失去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人群。
不难看出,计划生育国策降低了人口自然出生率,也改变了我国劳动力组成结构,社会上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而且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具有优势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流向城镇从事非农就业,农村形成了留守农业的“花甲军”、“妇女军”和“儿童军”等低劳动能力群体,据马晓河(2007)测算,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大量劳动力剩余问题,大约1.1亿,其中,40岁以上的占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42.96%,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低,基本不能满足当前非农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这一部分人选择去城镇从事非农就业的通道基本已被关闭,从事农业是可能的出路,社会需要面对如何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残缺优势和使老年人乐业、老龄社会和谐的问题。
(三)客观正视和合理开发现有的资源优势
基于上面农业生产必须正视的基础条件,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启示。社会应该为合理利用这种资源创造软环境,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选择能够节约我国具有稀缺性的土地资源而充分的利用拥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的技术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引导已经丧失了“走出去”优势的人群安心留在农村、立足农业,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种植业,使我国的“老年农业”、“妇女农业”焕发生机。
据蔡研究:①在作物生产中,经济作物平均每亩投入劳动量大约是粮食作物的2-5倍,需要投入的土地量相对较小,即粮食作物具有显著的土地密集型的产业特点,生产中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要通过大量的土地投入来进行生产,而经济作物在生产中需凭借大量的劳动投入来完成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②根据农产品耗费劳动量与其土地生产力的关系分析显示,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高,每亩净产量也越高,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给出印证:稻谷、小麦、玉米每亩人工成本分别为184.54元、121.34元、148.38元,相应的成本利润率分别为39.06%、20.37%、24.36%,稻谷的每亩收益最高,不到200元;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情况每亩人工成本151.37元,成本利润率28.84%,收益122.58元/亩;种植经济作物的人工成本和成本利润率基本都高于粮食作物,如:棉花、蔬菜、油料的每亩人工成本分别为397.43元、752.49元、156.80元;成本利润率分别为41.86%、92.13%、54.60%,单位收益较低的油料作物也比稻谷稍高,单位土地的成本收益与在本土地上所付出的人工成本基本呈正相关(见表2)。因而,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有效的利用我国富裕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尽可能地回避稀缺的土地资源劣势,将不仅能发挥劳动力资源的生产效能和利用土地资源的最大化产效,且至少可以保持单位耕地成本收益不变。
表2我国若干农作物单位成本收益比较
|
产量
(公斤)
|
产值(元)
|
成本(元)
|
利润(元)
|
利润率(%)
|
现金成本(元)
|
现金收益(元)
|
现金利润率(%)
|
人工成本(元)
|
稻谷
|
431.00
|
686.02
|
493.31
|
192.71
|
39.06
|
274.06
|
411.96
|
50.19
|
184.54
|
小麦
|
325.08
|
468.96
|
389.61
|
79.35
|
20.37
|
221.23
|
247.73
|
11.98
|
121.34
|
玉米
|
422.60
|
487.82
|
392.28
|
95.54
|
24.36
|
191.12
|
296.70
|
55.24
|
148.38
|
棉花
|
74.80
|
1122.86
|
791.50
|
331.36
|
41.86
|
338.54
|
784.32
|
131.68
|
397.43
|
蔬菜
|
3412.20
|
3350.56
|
1743.86
|
1606.70
|
92.13
|
990.70
|
2359.86
|
138.20
|
752.49
|
油料
|
173.80
|
570.09
|
368.76
|
201.33
|
54.60
|
176.53
|
393.56
|
122.94
|
156.80
|
粮食
|
393.10
|
547.60
|
425.02
|
122.58
|
28.84
|
228.80
|
318.80
|
39.34
|
151.37
|
注:油料是两种油料的平均,采用了2004年数据;粮食是三种主要粮食的平均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6年)。
三、调整粮经种植结构与粮食安全战略不矛盾
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关于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基本公认的学术观点。相比之下,尽管各地都在培育特色农业、特色经济,探索本地的农业发展道路,但受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呼声的左右,经济作物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认识上陷入了“囚徒困境”,受关注度低。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