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目的】研究UV-C处理对杨梅腐烂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UV-C应用于杨梅保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杨梅人工接种 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 前用2.0 kJ/m2 UV-C 处理,然后在0±1℃、相对湿度90%环境下贮藏12 d。贮藏期间每隔2 d 取样测定腐烂指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多酚氧化酶(PPO) 活性、几丁质酶酶(Chitinase)活性、β-1, 3-葡聚糖酶(β-1, 3-Glucanase)活性以及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结果】UV-C处理有效控制了人工接种 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 的杨梅果实腐烂,显著提高了PAL、PPO、几丁质酶和β-1, 3-葡聚糖酶活性,诱导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的迅速增加。【结论】UV-C处理抑制杨梅果实的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总酚、总类黄酮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诱导提高抗病性是UV-C处理抑制杨梅果实采后腐烂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
论文关键词:杨梅,短波紫外线,果实腐烂,诱导抗病性,总酚
0 引言
【研究意义】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为我国著名特产水果,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具有很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但杨梅一般在初夏高温、高湿的梅雨季节收获,且无外果皮包裹,易受机械损伤和青霉菌等病原真菌的侵染,采后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开展杨梅的贮运保鲜技术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国内对杨梅采后生理和贮运保鲜技术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如杨梅简易低温贮藏[1]、速冻贮藏[2]、1-MCP处理保鲜[3]、纯氧保鲜[4]。但较高的腐烂率和有限的流通半径限制了杨梅产业的发展总酚,开发安全和高效的杨梅贮运保鲜技术依然是杨梅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前人研究进展】近年来果蔬采后潜在的抗病性逐渐被认识,采后诱导抗病性成为研究热点,生物及非生物因子都能够诱导果蔬产品采后的抗病性[5-6],其中低剂量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 UV-C)照射在控制草莓、青椒、芒果、葡萄、番木瓜等果蔬病害、诱导抗病性、延缓成熟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7-11]。UV-C处理是一种无化学污染的物理处理方法,通过照射诱导果蔬自身抗病性提高,可减少化学保鲜剂的应用,减轻采后腐烂损失,是一条绿色环保的贮藏保鲜途径。【本研究切入点】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已进行了许多品种的研究,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且不同种类及品种果蔬对UV-C 照射反应应答表现也不相同,应用UV-C保鲜杨梅的适宜条件尚未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实验以“东魁”杨梅为试材,以腐烂指数和品质变化为评价指标,筛选了适宜的UV-C处理剂量,并以适宜UV-C处理杨梅,观测冷藏过程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酶、β-1, 3-葡聚糖酶)和总酚、总类黄酮含量的变化,探索UV-C 控制腐烂与抗病性诱导的关系,为 UV-C应用于杨梅保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浙江仙居“东魁”杨梅。选择大小和成熟度基本一致,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果实,用2% 次氯酸钠浸泡2 min,清水冲洗,晾干。
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分离自腐烂杨梅病健交界处。菌种使用前先转接到PDA (potato dextrose agar,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上,20℃下培养10 d,再用0.02 %的吐温-20 制成1×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用于接种处理。
1.2 试验设计
选择紫外灯功率30 W,有效波长254 nm总酚,灯管与杨梅距离为30 cm,根据照射时间确定照射剂量。参考前人研究结果,将照射剂量分为5个:0、1.0、1.5、2.0、2.5 kJ/m2,每剂量处理30 个果,3 次重复,照射时旋转果实使之受照均匀。处理后的杨梅用0.01 mm 厚聚乙烯袋分装,在0±1℃下贮藏12 d 后统计果实腐烂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结果发现2.0 kJ/m2 处理对减轻杨梅果实腐烂的效果最好(表1),因此本试验选择2.0 kJ/m2作为UV-C 照射处理条件。将挑选出的果实随机分为2 组,每组180个果。对照组:果实直接接种PenicilliumCitrinum Thom。处理组:果实先进行2.0 kJ/m2的UV-C 照射处理,然后接种PenicilliumCitrinum Thom。处理结束后果实用0.01 mm 厚聚乙烯塑料袋分装,0±1℃、相对湿度90%环境下贮藏12 d。贮藏期间每隔2 d 取样进行分析测定。
1.3 试验方法
1.3.1 杨梅果实腐烂指数
参考杨震峰方法[4]。以杨梅果实表面出现病斑作为果实腐烂的判别依据。按果实腐烂面积大小将果实划分为4级,0级:无腐烂;1级:果面有1~3个小腐烂斑点;2级:腐烂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5%~50%;3级:腐烂面积大于果实面积的50%。按下式计算腐烂指数:
腐烂指数=Σ[(腐烂级别×该级果实数)/(总果实数×最高腐烂级别)]×100%
1.3.2 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测定
杨梅压榨取汁,经活性炭脱色后,分别用蒽酮比色法和NaOH 滴定法测定果汁中的总糖(以葡萄糖计量)和总酸(以柠檬酸计量)含量。
维生素C:用2, 6-二氯靛酚法测定,含量以mg/(100 g) FW 表示。
1.3.3 总酚(TP)含量
采用Folin-Ciocalteu 试剂法测定,结果以mg·(100 g)-1 表示。
1.3.4 总类黄酮(TF)测定
参考Zhishen 等[12]的方法,结果以mg·kg-1表示。
1.3.5 酶活性测定 参考《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1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每小时每克果肉(鲜重)酶促反应体系吸光度值增加0.01为1个PAL活性单位(U),表示为0.01△OD290·h-1·g-1 mf)。
多酚氧化酶(PPO) 活性以每克果肉(鲜重)每分钟酶促反应体系吸光度值增加1为1个活性单位(U),表示为△OD420·min-1·g-1mf 。
几丁质酶酶(Chitinase)活性以每秒钟每克果肉(鲜重)酶分解几丁质产生1×10-9 mol N-已酰葡萄糖胺为1个几丁质酶活性单位(U),表示为1×10-9 mol·s-1·g-1 mf。
β-1,3-葡聚糖酶(β-1, 3-Glucanase)活性以每秒钟每克果肉(鲜重)中酶分解昆布多糖产生1×10-9 mol葡萄糖为1个β-1, 3-葡聚糖酶活性单位(U),表示为1×10-9 mol·s-1·g-1mf 。
1.4 数据分析
所有试验均重复3 次,结果所列的数据是3 次重复的平均值。采用GenStat 12.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wo-way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对处理和贮藏时间进行多重差异分析(P < 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UV-C处理对杨梅贮藏品质的影响
如表1所示,经过12 d 贮藏后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5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0、1.5、2.0 kJ/m2 UV-C处理的腐烂指数分别为23.3%、22.3%和18.0%,均显著低于对照的38.3%总酚,其中又以2.0 kJ/m2 UV-C 处理的抑制效果最佳。而2.5kJ/m2 剂量的UV-C 处理果实的腐烂指数达到35.0%,与对照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选用2.0 kJ/m2进一步研究 UV-C处理抑制杨梅腐烂与诱导抗病性的关系。
表1 不同剂量UV-C处理对低温贮藏12 d 后杨梅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UV-C treatments on fruit qualityparameters after 12 days of 0±1℃ storage
处理
|
总糖
(g·ml-1 juice)
|
总酸
mmol H+·g?1 FM
|
维生素C
mg/(100 g) FW
|
腐烂指数
%
|
对照
|
0.07±0.01a
|
0.45±0.10a
|
21.5±1.5a
|
38.3±1.6a
|
UV-C (1.0 kJ/m2)
|
0.08±0.02a
|
0.52±0.12a
|
22.6±1.3a
|
23.3±1.1b
|
UV-C (1.5 kJ/m2)
|
0.08±0.01a
|
0.54±0.14a
|
24.8±1.8a
|
22.3±1.4b
|
UV-C (2.0 kJ/m2)
|
0.06±0.01a
|
0.49±0.11a
|
23.1±1.6a
|
18.0±1.3c
|
UV-C (2.5 kJ/m2)
|
0.06±0.01a
|
0.52±0.12 a
|
22.1±1.5a
|
35.0±1.5a
|
注:表中所列数据是3次重复的平均值。表中所列的字母完全不同时,说明通过邓肯氏多重差异分析,差异显著。
Each value represents the mean±S.E.of three replicates. The numerical values with different letters are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