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对不同海拔高度雷竹的出笋数和笋产量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雷竹之间的出笋数和产量差异均极显著,雷竹出笋数和笋产量与海拔高度成反比,其海拔低的经济效益好。
论文关键词:雷竹,海拔高度,出笋数,笋产量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C.D.Chu.et.C.S.Chao)属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为早竹的一个变种;雷竹是小径竹中属优质、高产、高效的笋用竹品种,具有优良的固土保水能力[1]。雷竹竹笋销售市场很大,闽浙一带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开展对雷竹保留不同海拔高度与笋产量关系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雷竹的效应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其较合理的雷竹种植区农业论文,旨在为雷竹的集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对提高山区竹农经营效益,促进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根据寿宁县不同海拔高度分别设在:斜滩镇渡船头村、斜滩镇印潭村、平溪乡长溪村、南阳镇官洋村、托溪乡双坑村、大安乡后西溪村、坑底乡榅当洋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5~18.9℃,年平均降水1800-2200mm之间,无霜期210~310d,平均相对湿度为82%,土壤类型为红壤、黄红壤和黄壤,坡度在15°-25°之间。不同海拔高度的试验地,除土壤类型不同外其余立地条件相同,均为良好立地条件,林下植被为芒萁、杂草、蕨类、小杂竹、五节芒等论文网站大全。
2试验方法
2007年春选择立地条件相同仅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段,立竹密度均为12000株·hm-2,按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2-6],设置7个不同海拔高度农业论文,分别为:A. 海拔高度130~140m、B.海拔高度280~290m、C.海拔高度430~440m、D.海拔高度580~600m、E.海拔高度720~740m、F.海高度拔920~930m、G.海拔高度1070~1100m。每个海拔高度3个重复,共设置面积为20m×20m的标准地21个。前2a的5、9月份分别对A、B、C、D、E、F、G等7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进行锄草、松土各一次,冬季按设计密度进行疏伐,采伐老(5年生以上)、弱、病、小及密度过大的竹,留下1~3年生无病虫害的幼壮龄竹,调整好立竹度和均匀度,龄级结构合理(1年生、2年生、3年生、4~5年生竹数之比为3:3:3:1),第3a出笋时节调查21个标准地的出笋数和笋产量(在笋高25~30㎝时采挖)。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海拔高度出笋数与笋产量
不同海拔高度标准地的出笋数和笋产量见表1、表2。从表1、表2可以看出,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A、B、C、D、E、F的出笋数均大于标准地G;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之间的出笋数和笋重量存在差异,单个笋平均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为A(0.2530kg/个)>B(0.2491kg/个)>C(0.2355kg/个)>D(0.2186kg/个)>E(0.2128kg/个)>F(0.2021kg/个)>G(0.1981kg/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之间的出笋数和笋产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出笋数和笋产量两者之间出现正比例关系,雷竹笋产量与海拔高度成反比。A标准地的笋产量最高,G的笋产量最低。A标准地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分别达25892个?hm-2?a-1和6.55 t?hm-2?a-1,分别为B(24650个?hm-2?a-1、6.14 t?hm-2?a-1)的1.05倍和1.07倍;而C标准地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分别达23092个?hm-2?a-1和5.44 t?hm-2?a-1农业论文,为D(22917个?hm-2?a-1、5.01 t?hm-2?a-1)的100.8%和108.6%; F标准地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为E的86.2%和81.2%; G标准地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仅为A的66.5%和52.1%。
以最大海拔高度G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为100%,将不同海拔高度A、B、C、D、E、F的出笋数和笋产量分别与G相比较,进而排出各海拔高度标准地的出笋数和笋产量的顺序(表1、表2)。其出笋数和笋产量排序由大到小均为:A>B>C>D>E>F>G论文网站大全。因此,对于雷竹而言,海拔高度过大则会影响出笋数和笋产量,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若海拔高度在800 m以上时,出笋数和笋产量均很差,相对经济效益自然也差。
3.2 差异性显著检验
以产量和出笋数最差的G为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海拔高度的笋产量和出笋数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笋产量和出笋数间均有极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14.61、7.80,均大于F0.01=4.46)。采用最小显著差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表2。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海拔高度各处理之间的出笋数除A与B、B与C、B与D、B与E、C与D、C与E、D与E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农业论文,其它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为显著至极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海拔高度各处理之间的产量除A与B、D与E、F与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为显著至极显著。
表1 不同海拔高度出笋数
海拔
高度
|
顺序
|
出笋数/(个?hm-2?a-1)
|
占G出笋数的
百分率/%
|
Ⅰ
|
Ⅱ
|
Ⅲ
|
平均
|
A
|
1
|
25150
|
28525
|
24000
|
25892Aa
|
150.4
|
B
|
2
|
24950
|
22925
|
26075
|
24650ABab
|
143.2
|
C
|
3
|
25225
|
20975
|
23075
|
23092ABb
|
134.1
|
D
|
4
|
24100
|
21475
|
23175
|
22917Bb
|
133.1
|
E
|
5
|
21075
|
22850
|
24175
|
22700Bb
|
131.8
|
F
|
6
|
20550
|
18425
|
19650
|
19542Cc
|
113.5
|
G
|
7
|
14525
|
19225
|
17900
|
17217Cd
|
100.0
|
注:平均数值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显著。
表2 不同海拔高度笋产量
海拔
高度
|
顺序
|
笋产量/(t?hm-2?a-1)
|
占G笋产量的
百分率/%
|
Ⅰ
|
Ⅱ
|
Ⅲ
|
平均
|
A
|
1
|
6.31
|
7.12
|
6.23
|
6.55Aa
|
192.2
|
B
|
2
|
6.01
|
5.66
|
6.74
|
6.14ABa
|
180.0
|
C
|
3
|
5.83
|
4.89
|
5.60
|
5.44Bb
|
159.6
|
D
|
4
|
5.63
|
4.27
|
5.12
|
5.01Bbc
|
146.8
|
E
|
5
|
4.44
|
4.76
|
5.29
|
4.83Bc
|
141.6
|
F
|
6
|
4.38
|
3.62
|
3.84
|
3.95Cd
|
115.8
|
G
|
7
|
2.89
|
3.77
|
3.57
|
3.41Cd
|
100.0
|
3.3 笋产值分析
将不同海拔高度标准地的笋产量与市场价格相乘,结果列于表3。
表3不同海拔高度笋产值
海拔
|
A
|
B
|
C
|
D
|
E
|
F
|
G
|
产值/万元?hm-2?a-1
|
4.59
|
3.68
|
2.72
|
2.20
|
1.93
|
1.34
|
1.02
|
*笋价格为本地2009年春季各个时间段的市场平均价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A、B、C、D、E、F、G的笋产值存在很大差异,笋产值与标准地的海拔高度成反比。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A、B、C、D、E、F、G的笋产值之间的差异程度比笋产量之间的差异程度大,这是由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出笋、采笋时间不同引起的笋市场价格不同,低海拔标准地出笋、采笋时间早(其它竹笋未进市场),市场价格高,反之高海拔标准地出笋、采笋时间迟(其它竹笋已陆续进入市场),市场价格低论文网站大全。雷竹在300 m以下(A、B标准地)的低海拔地区经济效益好、在400~800 m(C、D、E标准地)的海拔地区经济效益次之、在900m以上(F、G标准地)海拔地区经济效益最差。
4小结
1)雷竹笋产量与海拔高度成反比。选择合适的海拔高度是培育雷竹笋用林丰产高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合适的海拔高度能有效地提高竹林的光能和水肥利用率,是促进雷竹笋用林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笋产量和出笋数间均差异极显著。最小显著差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农业论文,各处理之间的出笋数除A与B、B与C、B与D、B与E、C与D、C与E、D与E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各处理之间的产量除A与B、D与E、F与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处理之间出笋数和产量的差异均为显著至极显著。
2)培育高产优质的雷竹笋用林,在合适海拔高度时, 留足幼壮龄竹,保持均匀度和龄级结构合理,其海拔高度应选择在800 m以下,其中以海拔高度300 m以下为最合适,竹林的笋产量和出笋数位居首位,其经济效益最好。
3) 本文中由于是新植不久的雷竹林,标准地立竹密度可能偏小,如何确定合理密度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微软用户1]
[1]林盛松.雷竹新造林当年混农模式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107-109.
[2]李肇锋.闽中山地黄甜竹立竹密度与笋产量关系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农业论文,2007,34(3):53-55.
[3]陈华豪.林业应用数理统计[M].大连:大连海运出版社,1998:39-46.
[4]洪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75.
[5]洪伟.林思祖.计量林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出版社,1993.
[6]黄钦周.漳平不同毛竹造林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1):105-109.
作者:韦蒲茂
说明
1、其余
文献标注在“试验方法2007年春选择立地条件相同仅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段,立竹密度均为12000株·hm-2,按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2-6],”
2、在结果与分析中是增加“3.2差异性显著检验”?或把“3.3笋产量分析”改为“3.2笋产量分析”?请定夺
[微软用户1]参考文献在文中只标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