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平面构成》这一课的教学,在讲黑白灰构成的韵律时,请学生朗读中国古代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谈谈对诗的韵律感受。并说明这是一种很和谐的节奏,是诗歌中的韵律之美。在黑白灰构成的画面中也存在韵律之美,这种韵律之美指的是节奏及学生对色调的感受之美,从而悟出诗歌与美术相通,经过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听韵律、朗诵诗中,体会什么是绘画的黑白灰并认识到绘画的黑白灰与诗歌节奏感之间的相通之处。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相结合。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的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例如:在绚丽多姿的风景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树立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描绘壮美祖国山河,故乡一草一木中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雕塑、绘画中,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4.与科学学科相渗透
指导师范生实习时我曾帮助选择了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树叶颜色变化的过程及原因》,以梧桐树为载体,引导学生采用绘画、文字、摄影等方式,记录梧桐树从10月至第二年1月的变化。这一学习活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组成12人的课题组,再分成3个小组,每组4人,组长经民主选举产生,每位组员都承担一部分职责,贵重设备(如照相机等)作为共享资源。第一阶段为观察阶段,学生记录每天的气候、气温变化;每周描绘同一棵梧桐书的树叶,并拍摄这棵树的照片;每周五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则针对学生描绘树叶方式的概念化的问题,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树叶形、色的变化,学习用多种色彩表现秋天树叶的丰富色彩。第二阶段为总结阶段,学生们将采样、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汇总与交流,写出了题为《树叶颜色变化的过程及原因》的小论文。与此同时,小组成员采用绘画的方式,创作了主题为《树叶的生命》的绘画作品,布置了摄影展览,并创作了小剧本,设计人物的服装、道具和舞台背景,排演舞台剧等。
5.与信息技术整合
在整合的实验中,教学模式是比较固定的,即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美术,但教学手段则是很灵活的。可以预先将教学所需的图像、视频、音频文件准备好,根据需要点击播放,由于计算机功能具有多任务性,完全可以达到多媒体软件制作的效果。这种方法虽然整体性不太好,但节省了时间,容易实现。教学中使用的软件不作规定,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在整合实验中,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使用计算机时,强调发挥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技术,大致归纳如下:
(1)美术教学演示。最常见的是由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推出的0ffice办公系统中PowerPoint组件的一种功能,就是用计算机制成电子演示文稿。通过液晶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效果要比原先的投影片、幻灯片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演示文稿上可以输入所需要的文字、表格、图形统计图,还可以插入各种图像、音频、视频。
(2)多媒体教学。目前有许多种专门用来设计和开发多媒体软件的应用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将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录像剪辑以及文本资料组织到教学软什之中,实现超文本或超媒体的链接,还可以设计出结构复杂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地改进。
(3)计算机绘画与美术设计。目前用于各种专业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很多,有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在一般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可以运用上述绘画软件进行图案设计、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等设计练习。有的学校已经在课外美术活动小组中把比较专业的Photoshop、CorelDraw等多种软件结合起来使用,进行装帧设计、封面设计、广告设计、贺卡设计、标志设计等,可以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样的字形、字体,加上运用多种效果的计算机处理手段,设计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来。
(4)计算机美术欣赏。人们把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输入进了光盘,一张多媒体光盘中能容纳几百幅甚至上千幅作品,可以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还可以用“放大镜”将作品放大,仔细欣赏作品的局部或笔触。同时还编入了作品情况、画家生平介绍等文字资料,有的还配有人声解说和音乐,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极人的方便。光盘里有多种检索的方法,如按年代、国籍、作者姓名、作品题目等方便地进行检索。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重结论,而且更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更重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它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教师作为指导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懂得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利用好节假日拜师学艺以及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及时给自己“充电”,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程改革。另外,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科特点,将学习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不断总结,让学习体会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撰写论文、教案评析、教学反思等,真正提高美术整合教学质量。当然,美术整合教学不是搞大杂烩,它应该是始终以美术教学本身为根基,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教学的有益成分去开辟自己的教学新路,唯其如此,美术教学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钱初熹. 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美术教育,2002,5.
2 谷海燕. 浅谈美术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面对挑战——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4.
3 陈铭.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思考[J]. 柳州师专学报,2003,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